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月球从地球偷能量地球上的潮汐现象多数是由月亮引起的(太阳的作用稍小一点),潮汐的秘密是这样的:由于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地球上的海洋受到月球的引力牵引作用,面对月亮的那一面就出现高潮,这恐怕  相似文献   

2.
发展海洋科学的先驱埃克曼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海浪和潮汐等现象以及海洋中生物的关系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吴应兵  高宏兵  姜松 《科技信息》2009,(12):194-195
本文介绍了运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进行BP神经网络设计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并将BP网络模型引入到海洋潮汐预测领域,根据黄海海域某短期验潮站观测数值,构建并选用合适的BP神经网络建立了海洋潮汐短期预测的神经网络预报模型。计算结果表明,BP模型应用于潮汐预报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良好的泛化能力,它为海洋潮汐预报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引潮力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海洋潮汐的动力并不是引潮天体对地球引力的本身及其大小,而是引力在地表上分布的差异,即引潮力.潮汐是一种普遍的宇宙现象.  相似文献   

5.
利用近岸海洋动力要素耦合作用的数学模型提供的水动力条件,对悬浮物质输移扩散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在单纯潮汐风暴潮条件下的悬浮物质输移扩散规律进行了比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考虑波浪和潮汐耦合作用的海洋动力参数与实测资料更加吻合,从物理机制上看也更加合理;考虑近岸海洋动力要素耦合作用的悬浮物质输移扩散规律明显不同于单纯潮汐风暴潮情况下的悬浮物质输移扩散规律.因此,在考虑悬浮物质输移扩散时,不应只考虑潮流,必须考虑近岸海洋动力要素的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理论认为,热盐环流是由低纬度加热、高纬度冷却驱动的热机.这个理论遇到了新的挑战,新的理论认为海洋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极低,所以热盐环流不是热机,而是由风和潮汐提供机械能驱动的热量(或其他物理量)运输机.海洋是否为"热机"的论战之所以"复兴",是因为这事关对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海洋是否是热机这个问题可溯源到1908年Sandstr(o)m发表的实验结果,这是首次为揭示大洋深海环流驱动机制提出的一个猜想假说(常被称为Sandstr(o)m定理),并发表了实验结果.那时的人类社会可能关心的只是天气现象,现在则更加关注气候变化.不言而喻,这场争论结束之日,就是人类破解海洋环流奥秘之时.值Sandstr(o)m实验100年之际--2008年--也恰是Bjerknes环流定理发表110年,谨撰此文,以期从寻觅先行者的认识足迹中启迪来者.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理论认为,热盐环流是由低纬度加热、高纬度冷却驱动的热机.这个理论遇到了新的挑战,新的理论认为海洋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极低,所以热盐环流不是热机,而是由风和潮汐提供机械能驱动的热量(或其他物理量)运输机.海洋是否为“热机”的论战之所以“复兴”,是因为这事关对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海洋是否是热机这个问题可溯源到1908年Sandstr?m发表的实验结果,这是首次为揭示大洋深海环流驱动机制提出的一个猜想假说(常被称为Sandstr?m定理),并发表了实验结果.那时的人类社会可能关心的只是天气现象,现在则更加关注气候变化.不言而喻,这场争论结束之日,就是人类破解海洋环流奥秘之时.值Sandstr?m实验100年之际——2008年——也恰是Bjerknes环流定理发表110年,谨撰此文,以期从寻觅先行者的认识足迹中启迪来者.  相似文献   

8.
在烟台外海,潮汐属于正规半日潮性质,而潮流属于日潮流性质.用数值模拟和实测潮流分析两种方法研究了该特征并解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烟台外海M2分潮具有驻波振动,存在着M2分潮流的辐聚、辐散现象,因而该海域M2分潮流很小.该海域日分潮流没有辐聚、辐散现象,因而日分潮流相对较强,从而造成了该海域的潮汐、潮流性质相异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9.
近40年来我国海洋潮汐的研究获得显著进展。本文分别对潮汐的分析、推算,潮汐谱估计,平均海面,潮波理论和数值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潮汐分析、推算已有100多个分潮的模型可供应用,交点订正系统除利用f、u的11个公式外,还根据W.Horn的j.v模型,利用D.E.Cartwright新的引潮势展开推出59个j、v公式,后者理论上更为精确,它反映了近代天文学研究进展的成就。平均海面提出一种随机动态分析、预  相似文献   

10.
潮汐是钦州湾的主要海洋动力,对物质输运、海洋工程、海洋生态环境等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钦州湾验潮站2008-2020年共13年的水位观测资料,利用潮汐调和分析、偏度计算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钦州湾长时间的潮汐变化、潮不对称性特征及海平面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钦州湾验潮站潮汐以O1、K1分潮占优,属于规则全日潮。主要分潮振幅有显著的年际变化,2008年为最小值,O1为95.82 cm, K1为88.18 cm, M2为39.53 cm; 2016年达到最大值,O1为104.27 cm, K1为95.15 cm, M2为46.16 cm,这一变化与月赤纬角的变化有关。钦州湾潮不对称现象显著,涨潮历时比落潮历时多2-3 h,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半日分潮和全日分潮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其中主要贡献来源于O1、K1、M2之间的相互作用,占总潮汐偏度的80...  相似文献   

11.
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属蓝藻门、颤藻科、束毛藻属。2004年6月28日至7月1日涠洲岛附近海域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红海束毛藻赤潮,这已是该海域近3年内的第3次红海束毛藻赤潮。赤潮生物的最高密度为7.0×10^8cell/L。在赤潮发生前涠洲岛附近海域海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变化较大,海水硅酸盐和磷酸盐含量逐月降低,赤潮发生前1天硅酸盐和磷酸盐降至最低。赤潮发生前海水温度持续升高。赤潮发生区与未发生赤潮海区相比,赤潮发生区在赤潮发生前硅酸盐含量更低,基本检不出;赤潮发生区磷酸盐含量降低,但是较对照区含量高。在赤潮形成期间,赤潮发生区硅藻数量明显的降低。本次赤潮发生与海水的富营养化无关,是一次非富营养化引发的赤潮,赤潮的发生导致海区的COD升高。  相似文献   

12.
在充分考虑长时间序列潮位具有周期性、趋势性和随机性特征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基于随机动态预测模型的海平面变化分析方法。模型中的周期项模拟首次采用小波分析与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趋势项采用逐步回归法拟合; 残差序列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进行拟合; 三项叠加建立随机动态预测模型, 参数的确定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迭代法。应用塘沽验潮站57年的月平均海平面高度数据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实测数据验证和预测精度统计学检验, 表明此方法对海平面变化的模拟与预测具有较高精度, 可为海平面上升预测研究提供有效可行的借鉴与范例。  相似文献   

13.
潮滩开挖后回淤问题一直困扰航道建设和港口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探究胶州湾北部海湾整治工程在不同开挖方案下潮流场分布情况,本研究通过对胶州湾北部海域进行潮流数值模拟,基于二维平面不可压缩雷诺平均纳维埃-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浅水方程,对比分析两种潮滩开挖方案对航道水动力条件及冲淤变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程疏浚后,开挖区及附近海域涨潮流作用明显增强,落潮流深槽流速降低,产生进水加速,出水缓慢的效应,方案二涨潮流作用增强而落潮流减小效应大于方案一。工程完成以后,开挖区有所淤积,方案一潮滩开挖区年平均淤强约15.6cm/a, 方案二约为19.0cm/a,淤积强度由深水区向浅水区逐渐增加,工程疏浚产生的涨潮流增强、落潮流减弱的效应将使淤积加速。  相似文献   

14.
山东沿海海洋监测浮标网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山东沿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构建了浮标监测网,按照远海、近海、近岸三个层次,分布在山东沿海从近岸到60海里的范围内,主要测量气象要素、水文要素以及水质生态等参数。设计的浮标监测网布局合理,能够有效的监测海洋污染、赤潮和水质情况,监视风暴潮和台风的发展和走向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三沙湾纳潮量及湾内外的水交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三沙湾多年实测潮位资料和2个临时潮位站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三沙湾潮汐特征,计算了纳潮量、海水的平均交换率和海水半更换期.结果表明:三沙湾潮差较大,有较强的纳潮能力.但由于其水域面积较大,地形也比较复杂,其整个区域海水的平均“更新能力”一般.当潮差累积率为20%(大潮)时,三沙湾的海水半更换期约为36个潮周期;当潮差累积率为50%(中潮)时,海水半更换期约为75个潮周期;当潮差累积率为80%(小潮)时,海水半更换期达到114个潮周期.  相似文献   

16.
钦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鲍献文  陈波  侍茂崇  邱绍芳 《广西科学》2004,11(4):375-378,384
采用潮流控制方程和湍流封闭方程构建完整的三维浅海潮波定解方程组,通过建立钦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型来重现计算钦州湾的潮位和潮流变化状况.模拟结果与同步进行的岸边潮位及海上潮流的观测值校验结果表明,实测潮位资料与对应时间的计算结果吻合良好,潮位变化为1d中出现1次高潮和1次低潮,1个月内出现2次大潮和2次小潮,大潮潮流约4.Om,小潮潮流约1.Om.实测潮流与对应时间的计算结果十分接近.最大流发生时刻、转流时间以及潮流性质与计算结果相差不大,潮流速度和潮流方向也与计算结果较为一致.模拟计算结果真实地反映钦州湾的潮位变化和潮流运动状况。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至嵊泗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与赤潮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嵊泗列岛位于长江口外,其附近海域是长江口外赤潮的多发区域,我们在其赤潮多发时期的6~8月进行四期监测,结果表明:嵊泗列岛附近海域6~8月海水多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密度极高,主要优势种夜光藻等均为赤潮种类,极易引发赤潮.海水中的活性磷酸盐含量对限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可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监测期间现场还监测到一次中缢虫赤潮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The tide gauge results exhibit strong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s with detected periodicities up to a quasi-60 years. This translates in the requirement of at least 60-70 years of continuously recorded data without any quality issue and the use of a procedure appropriate for time series with periodic components to infer the acceleration trend. This is not what is done in many recent papers where the oscillating behaviour is neglected and short or incomplete records arbitrarily extended or reconstructed are used to infer wrong accelerating trends. All the tide gauges of enough length and quality show the sea levels are oscillating with important multi-decadal periodicities but absolutely not positively accelerating. The satellite radar altimeter reconstruction of the global mean sea level only available since 1993 shows despite the many uncertainties of a still imperfect procedure a not positively accelerating behaviour. The presence of acceleration in the reconstructed or extended data sets and the lack of acceleration in all the individual tide gauge measurements of enough quality and length certainly deserve further discussion. This is a comment to a previously published original paper made on the basis of other previously published results and not a new original paper.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福建海平面上升的成因及其影响,提出相关应对措施确保社会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方法根据中国海平面公报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海平面上升不但会淹没滨海土地,而且会不同程度地加大风暴潮、咸潮入侵、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灾害的致灾程度。结论福建省可通过以下措施来应对海平面上升:积累碳汇;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开展海平面变化影响评价和脆弱性区划;强化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适应性对策等。  相似文献   

20.
Data sets of the changes of the length of day,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eastern Pacific and of the sea level in Hong Long from tide gauge observations are used to analyze and reveal the refle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s of the length of day and the sea level changes concerned with the premonitory phenomenon of next EI Niño event.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a new EI Niño event has been brewing with the ending of the strong La Niño event that started in early summer of 1998. The estimated formation period of the new EI Niño event will begin before the end of 2000, and the peak period may be reached at around the end of 2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