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研究在分析高校学生特点以及传统知性德育面临新挑战的基础上,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从了解学生自发自创的活动入手,通过确立与德育新目标相匹配的内容体系、实施体系与评价体系,整合课堂内外的资源,构建了"师生主导-全校联动-校社协同"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探索了一条从学生生活出发的德育生活化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2.
教师道德包括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两个方面,并且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由于现实中知性德育与实践德育相分离、缺乏对教师道德主体的关怀以及教师的异化使得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相互分离,因此不利于教师道德发展。所以应加强实践师德教育、关注师德主体、考虑教师现实需要,增强职业认同感,促使教师自我实现。教师道德是一个综合体,应该突破传统的师德思路,从多角度来思考教师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康德美学中的想像力在审美活动中是如何与知性运动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天才与想像力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想像力在知性与理性之间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角士辉 《科技信息》2012,(18):344-344
道德教育的问题常常是显而易见的,而问题的解决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解决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超越知性窠臼,复归生活实际,矫正主体错位是当下学校道德教育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加强人文渗透,实施草根德育,倡导自主育德是解决道德教育低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品德结构研究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9-1989年,我国社会由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转型,德育界由追求崇高理想转向寻找普世价值,品德结构研究从点线相连的知情意行因素说转向三维空间的结构说;第二个阶段:1989-1999年,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向市场经济转型,学校德育的价值追求由集体主义转向合理利己主义,形形色色的立体结构理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第三个阶段:1999-2009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社会文化多元价值观并存,学界批判知性德育而转向生活德育,提出德育生活化的主张,品德结构问题的研究重心下移,转向寻找操作机制的形下阶段;第四个阶段:2009年以后,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界反思、质疑生活德育论,提出实践理性的观点,品德结构的研究出现向人格本体形上复归的态势,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高齐天 《科技信息》2010,(20):I0157-I0157
知性思维与实践思维是中西方哲学所表现出来的两个明显的不同特征,对中西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性思维表现出对于纯知识的追求,对于抽象逻辑的热情.实践思维的主要特征在于现实性与目的性的合一:思想的出发点以现实需要为指向,并普遍接受这一目的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承认知性认识并把知性认识引入认识发展过程,具有认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性认识是认识辩证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承认知性认识阶段的存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是:使认识的过程表述得更清晰,在理论上更能把印象主义,形而上学的经验主义,唯理论的教条主义,辨别得更明晰;也能探明其产生的哩论根源。实践意义是:在实践中能克服印象主义,形而上学的经验主义,唯理论的教条主义错误。  相似文献   

8.
"静"是郑敏诗歌的美学追求。诗歌的"静"是抒情的净化;是意象在心灵深渊的探险;是一种寂寞的知性追求。使诗歌整体呈现为理性、悟性与知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而上依据和理论基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说,是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直接影响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孔子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学说,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琴  胡昂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1):131-134
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是从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的角度来讨论大中学段在德育方面的分工与协作,是实现大学与中学校德育一体化的必然要求。目前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严重分离、脱节的现状极大地削弱了学校德育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因此,当务之急必须构建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的有效机制——素质教育机制、领导协调机制、沟通交流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1.
传统孝道是我们传统美德的根基,虽利弊共存,但是它对于德育而言,作用是利大于弊的。文章拟从传统孝道切入高职德育,具体探讨其对高职德育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分析,撷取有益的成分,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模式的建立和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启示,如转变灌输模式为引导模式;理解教育对象;重视对学生道德判断,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开展咨询式教育等。  相似文献   

13.
孔子和老子的德育思想各有千秋,他们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我国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古代“德治”传统的重要理论渊源。对孔子与老子的德育观从哲学基础、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三方面加以比较,为批判继承我国传统德育思想,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位。邓小平正是看到了德育的这种重要性 ,因此 ,他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强调要重视德育 ,并对德育的重要意义、德育的目的和任务、德育的内容、德育的原则、德育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学习邓小平的德育思想对于我们改进今天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培养道德情感:高校德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道德认知教育,忽略了道德情感的培养。通过论证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结合多年的高校德育实践经验,对如何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培养道德情感,增强德育实效性进行深入地探讨,这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对孔子的德育思想进行深入地研究,挖掘其精华,并在当代德育中批判地借鉴吸收,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必须重视的。  相似文献   

17.
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与德育环境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从当前德育面临的挑战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德育环境应该优化。必须从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方面优化德育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之一,它与依法治国既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必须坚持“以德育人”。要从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高度,进一步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大环境;以德育教材建设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导师制为机制,创建高校德育环境工程;强化道德建设重在实践的德育理念,在德育实践中不断优化德育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德育价值观入手,对建国以来的德育价值观进行了反思,分析了传统德育价值观中"适应论"与"超越论"存在的片面之处与局限性,阐述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德育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即德育的"适应观"与"超越观"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越来越被德育界各方人士所重视,在被广泛关注的背景下也说明我们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较低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德育实效性较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德育管理的缺失是重要成因之一,本文以德育实效性为出发点,从德育管理层面中的德育教师管理对学校德育的作用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完善中学德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