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对污染土壤中放射性核素铯的溶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世斌 《科技资讯》2009,(29):139-140
采用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株A.f.HT-3对污染土壤中微量放射性核素铯-137进行了微生物促溶研究。结果表明,A.f.HT-3菌株能通过持续产酸等作用显著促进污染土壤中铯的溶出。  相似文献   

2.
在持续调查与观测滦河源区土壤风蚀特征的基础上,对采集于滦河源区风积土剖面中土层样品的pH、有机碳质量分数、土壤颗粒组成进行了化验分析,运用ADCOM100超低本底γ谱仪测定了土壤样品137Cs的比活度,建立了研究区连续风积土壤剖面的时间序列,综合分析了不同时段风积层土壤的性状,运用土壤风蚀相对强度指数ISWE重建了滦河源区近30年来土壤风蚀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后期均为研究区土壤风蚀较弱的时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至2002年均为土壤风蚀强化时期.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讨论了土壤风蚀变化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及其对京津地区大气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37)Cs作为示踪元素广泛应用于土壤侵蚀及泥沙沉积研究中,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是决定其能否用于示踪土壤沉积与侵蚀的前提条件.但也有学者对应用~(137)Cs示踪技术的重要假设提出质疑,认为被土壤颗粒吸附的~(137)Cs易解吸成Cs+离子,随水流失或被植物吸收.本文利用双层土柱模拟淋溶装置研究了~(137)Cs和土壤粒径组成在不同雨量条件下的淋失和垂直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600~3 000mm降雨量内,土壤中~(137)Cs平均质量活度为10.9Bq·kg-1,略小于试验前的11.5Bq·kg~(-1),与雨量并无显著相关性,土壤中的~(137)Cs有向下垂直迁移现象,但并不显著;土壤中~(137)Cs质量活度与土壤中的黏粒含量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决定系数R2达到0.73;有待于增加模拟雨量,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磷钨酸铯沉淀法分离反应堆底泥中的137C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酸性体系中,利用磷钨酸与铯反应产生沉淀来分离反应堆底泥中的137Cs,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比较简单,一次沉淀即可将137Cs与其它放射性核素有效分离,铯的回收率为99.72%,其它α核素对铯的玷污率为5%以下,实现了铯与其它放射性核素分离的目的,其它核素的去污率大于98%。  相似文献   

5.
重庆岩溶槽谷区山坡土壤的漏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岩溶地区区别于非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的关键是岩溶地区土壤存在地下漏失.本文运用同位素137Cs和配比法研究土壤地下漏失机理,得出以下结论:岩溶槽谷区土壤存在地下漏失现象,但土壤漏失现象并不随处可见,地表土壤漏失难以通过裂隙垂直渗漏到达土石界面,这可从137Cs剖面分布深度以及溶洞壁上土壤137Cs含量几乎为0看出;在有落水洞发育的溶蚀洼地内,通过分析土壤剖面分层137Cs含量,证明土壤从落水洞流失明显;土石界面的土壤可以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河,但量很少;研究区运用137Cs配比法得出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比例分别为75%和25%.  相似文献   

6.
用动态法测定了铯在某放射性废物处置预选场址土壤中的平衡吸附量,研究了水相pH值、土壤粒度及铯溶液浓度对土壤吸附铯的影响。pH值、溶液浓度越大,土壤平衡吸附量越大;土壤粒度越小,土壤平衡吸附量越大。用常用的吸附动力学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该放射性废物处置预选场址土壤对铯的最大吸附率为65.9%,吸附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对红壤、黄棕壤及淋溶黑钙土等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分布模式及其赋存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类土壤中,稀土总量的分布顺序为黄棕壤>淋溶黑钙土>红壤。黄棕壤及淋溶黑钙土中稀土分布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铕亏损型,红壤为轻稀土富集、铈亏损型,均与它们相应的母岩一致,三种土壤中均以稳定的残渣态为主,并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中稀土残渣态所占比例低于两端的轻、重稀土,稀土非稳定态中所含六种形态百分含量相比较,风化较彻底的红壤中所含水溶态、可交换态及铁锰氧化物态所占比例高于黄棕壤及淋溶黑钙土,而含有机质较多的淋溶黑钙土中所含紧结有机态明显高于红壤及黄棕壤,可能由土壤中所含有机物活性组分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8.
随着宁德核电和福清核电多台机组的先后投产,福建进入了核电大省的行列,核电站周边生活饮用水的放射性水平受到民众的广泛关注。该文选取福建省核电站周边具有代表性的4个生活饮用水点位及福州、连江2个对照点进行调查,对饮用水中锰-54、钴-58、钴-60、锌-65、锆-95、银-110m、锑-124、铯-134、铯-137、铈-144等人工放射性核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6个生活饮用水点位中,这10种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均低于探测下限,未检出,处于正常的环境水平。  相似文献   

9.
新型提铯离子筛的研制、结构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焦磷钼酸锆为基体,通过特殊的化学制筛手段,制成了对铯离子有高效选择性、抗强酸的新型分离材料提铯离子筛.在3mol·L-1HNO3的介质中,对铯离子的交换容量为1.83mmol·g-1,分配系数为4.09×104mL·g-1.在与酸度为3mol·L-1的模拟高放废液的交换中,此提铯离子筛能从众多金属离子中有选择地提取96.53%左右的铯离子,同其他金属离子的分离因数也在958以上,具有从高放废液中去除铯137Cs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甘肃某地区环境土壤样品中放射性核素137↑Cs的迁移情况,通过实际野外取样过程,将不同地点的土壤进行多组分层,实测了各组土壤中137↑Cs的分配情况,采用简单的"黑箱模型"来模拟计算,运用解析理论模拟贝特曼方程,在拟合基础上求得各土壤层的放射性核素迁移速率和滞留半衰期。根据以上计算的结果,采用环境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放射性核素迁移速率的因素,并在统计F检验的基础上给出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证明,在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下,土壤的深度对核素迁移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用γ谱方法测定大鹏湾的沉积速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低本底γ谱系统测量沉积物柱芯分层样品的~(210)Pb和~(137)Cs含量,及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沉积曲线,从而求出大鹏湾内外4个采样站位沉积物的沉积速率:~(210)Pb方法为0.46~0.27cm·a~(-1);~(137)Cs方法为0.38~0.10cm·a~(-1),其值随远离海岸方向而减少。在该海区~(137)Cs方法因外部扰动因素较多,不如~(210)Pb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观察137 Cs-γ 辐照对实验红鲫 AFLP 的变化,探讨不同剂量137 Cs-γ 辐照对实验红鲫 DNA 多态性的影响。 方法 根据前期实验结果,将实验红鲫 C1HD 系随机分为 5 组,10 尾 / 组,即空白对照组、1 / 16 LD50 、1 / 8 LD50 、1 / 4 LD50 、1 / 2 LD504 个辐照组,设置 1. 94 Gy、3. 88 Gy、7. 76 Gy、15. 53 Gy4 个辐照剂量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用生物辐照仪对实验红鲫进行一次性辐照。 提取辐照前和辐照后的实验红鲫血液 DNA,经 AFLP-PCR 扩增,并进行多态性信息含量( PIC) 、基因杂合度( H) 、香农信息指数( I) 分析。 结果 实验红鲫在137 Cs-γ 辐照处理前的 PIC、H 和 I分别为 45. 20% 、0. 19 和 0. 28,经137 Cs-γ 辐 照 处 理 后 分 别 为 72. 27% 、0. 28 和 0. 41,且 遗 传 学 指 数 升 高。 结 论经137 Cs-γ 辐照处理后,实验红鲫的 AFLP 多态性信息含量增加,基因杂合度升高。 AFLP 标记实验红鲫 C1HD 系可用于监测核辐射污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西北部湾河口及海湾沉积物中~(137)Cs的含量,为定量研究北部湾沿岸区域土壤侵蚀和堆积状况,以及评价防城港红沙核电站运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北部湾河口及海湾中采集32个沉积物样品,利用高纯锗γ谱仪测定样品中~(137)Cs的含量,并与周边的背景值进行比较。【结果】在河口、海湾的表层样中,~(137)Cs比活度较低,范围为0.10~5.94Bq/kg,平均值约为1.23Bq/kg。【结论】表层沉积物中,~(137)Cs含量相对陆地含量要低,主要原因可能是沉积物样品中含沙量大,~(137)Cs吸附量相对较少导致。同时,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137)Cs在河口及海湾沉积物中的再分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闪烁谱仪测γ能谱实验涉及问题较多,本文试图将其中的一些问题分析清楚,为同行备课和调机提供些有用的参考资料和图表。本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闪烁谱仪探头的物理机制;Cs—137能谱的分析和γ谱仪工作参数的选配。  相似文献   

15.
土壤侵蚀137Cs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位素1 37Cs示踪技术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的优点 ,它已广泛应用于土壤侵蚀的研究中 .本文先简单概述了现代土壤侵蚀速率的研究方法 ,然后着重综述了1 37Cs法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主要集中在1 37Cs的空间分布、土壤侵蚀速率计算模型、土壤侵蚀量估算模型等方面 ) ,最后提出未来1 37Cs法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137Cs示踪技术的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应用137Cs示踪技术能够提供土壤侵蚀与沉积信息,近年来137Cs示踪技术逐渐成为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137Cs示踪法原理,回顾了其在土壤侵蚀中的研究应用,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然后,总结了。137Cs示踪剂法土壤侵蚀模型,最后展望了其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 ,使其在众多领域和部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在概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的基础上 ,对其在国内外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在概述1 37Cs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侵蚀的同时 ,展望其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及前景  相似文献   

18.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137)Cs in wind-eroded soil profile and its use in estimating wind erosion modulus1.Tamura, T, Jacobs, D. G,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in cesium sorp-tion, Health Physics, 1960, 6(2): 391-398. 2.Rogowshi, A. S., Tamura, T, Movement of 137Cs by runoff, erosion and infiltration on the alluvial captina silt loam, Health Physics, 1965, 11(12): 1333-3340. 3.Owens, P. N., Walling, D. E., He, Q. P., The behaviour of bomb-derived caesium-137 fallout in …  相似文献   

19.
 我国核电厂址目前主要以滨海厂址为主,周边土壤多为棕壤土和风砂土,关于核素137Cs和89Sr等核素在土壤中迁移分析较多,关于60Co在棕壤土和风砂土中的迁移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原状土柱法及同位素示踪技术,采集我国三代核电“国和一号”石岛湾示范厂址周边的原状土柱,开展放射性核素60Co在棕壤土和风砂土中的淋溶垂直迁移实验,模拟核事故后放射性核素60Co在2种土壤中的垂直迁移,分析影响60Co垂直迁移的相关因素,预测核事故后60Co对地下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淋溶实验的增加,风砂土中60Co迁移量比棕壤土中的大,但随着喷淋实验的进行差异渐趋减小;由于土壤对60Co的极强吸附,导致淋溶水检测不到60Co;经过为期3年的原状土柱实验,72.36%~85.26%的60Co主要滞留于土壤表层0~5 cm范围内,因此60Co短期内很难迁移到地下水中。土壤中60Co比活度与距离土壤表层深度分布呈单项指数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