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科学家首次大批量制造反物质并首次观察到反物质原子内部结构;二、科学家破译老鼠基因组;  相似文献   

2.
科学追踪     
概述:今年10月世界科技领域引人注目的事件是2002年诺贝尔科学奖揭晓,以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通过《德里宣言》。此外,在生物技术领域,10月29日,由美、英、中、日、加等5国参与的国际遗传变异图谱计划正式宣布启动;传播疟疾的蚊子基因组图谱绘成;全球三大蛋白质数据库将合而为一;我国第一头以冷冻技术培育出的体细胞克隆牛。在信息技术领域引人注目的成果有:量子密码技术获新进展、美研制出世界最小的计算机电路。在环保领域,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已经一分为二。在农业科技领域受到关注的事件是美有机食品标签制度正式生效。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有科学家利用飞秒激光成功观测电子运动,科学家首次观察到反物质原子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3.
姜岩 《科技信息》2001,(8):35-36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如果由带正电的电子与带负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那么就是反原子,由反原子就可组成反物质。宇宙间的反物质藏在哪里?它们中的绝大部分真的消失了吗?近年来科学家开始探索反物质的奥秘,一些成果的取得有助于揭开反物质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光子比特与原子比特之间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光子是量子通信中最好的信息载体,但却难以存储;而原子态可用来存储量子态。在不破坏其量子特性的情况下,将飞行(光)量子比特所载信息传送到静止(原子)量子比特上.并在需要时成功读取原子量子比特内存储的信息,将是未来量子信息处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员利用极化光子态作为量子信息的载体,利用由大约100万铷原子构成的冷原子系综作为量子存储器.制备了光子与原子系综态之间的纠缠。通过这个光子-原子纠缠源,进行了光量子比特到远程原子比特的量子态隐形传输。传输到原子比特的量子信息在存储了8S后,被成功地转换为光量子态以作进一步的量子信息处理。  相似文献   

5.
1998年6月3日,随航天器进入太空的由我国研制的磁谱仪担负着一个神圣的使命:在茫茫宇宙中探寻反物质、暗物质。科学家最早发现反物质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说到反物质,人们并不难理解。反物质是物质的镜象,是物质的哲学对应体,也是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我们在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进行反物质奇特粒子态研究上的新进展.主要包括:通过反质子-反质子动量关联函数研究,提取出反质子间相互作用的有效力程和散射长度等关键物理参数,在实验上实现反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的首次测量,结果表明反质子之间存在较强的吸引力,足够克服反质子-反质子之间的排斥力,结合成反物质原子核;通过质子-Ω及其反粒子对动量关联函数测量,在实验上寻找多奇异性双重子态,实验结果表明质子与Ω超子之间存在强的吸引,约为27 MeV,远大于氘核的结合能.  相似文献   

7.
国外科技     
’97世界十大科 技进展 1997年底,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近500名院士投票评选出了过去一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1.英国宣布,首次利用克隆技术培育成功哺乳动物; 2.美国“火星探路者”飞船完成火星考察活动; 3.美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获得原子激光;  相似文献   

8.
《安徽科技》2011,(5):28-28
近日,由中美科学家共同参与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螺旋管径迹探测器(STAR)N际合作组.探测到氦核的反物质粒子——反氦4,这种新型粒子是迄今为止所能探测到的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在反氦4的发现中,  相似文献   

9.
《前沿科学》2013,(2):88-88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一个由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组成的国际团队,首次观察到部分原子核能呈现出不对称的梨形。新发现可能导致科学家找到标准模型之外的物理学现象,并有助于解答宇宙中物质和反物质的不对称性问题。该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9日的《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0.
月球地下存在弯曲层状构造;首次用不同粒子合成复杂纳米结构;痴呆症患者后代记忆力较差;德诱导出可无限再生的大脑干细胞;科学家阐明自然免疫新机制(图).  相似文献   

11.
《天津科技》2004,31(2):40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和科学时报社主办,路甬祥、徐匡迪等58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振帮杯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近日在京揭晓:①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②我国科学家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和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③我国抗击非典科研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④我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⑤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列车示范线并运行成功;⑥三峡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⑦中国科技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大进展;⑧百万亿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研制成功;⑨可控热核聚变实验研究获重大突破;⑩我国发现长着4个翅膀的恐龙。  相似文献   

12.
北京时间12月19日,西班牙卡特兰纳米技术研究院研究人员在一项最新发现中首次观察到了磁振子拖曳。上世纪50年代首次发现热电效应,在固体中当电子经过原子,其电荷就会改变附近的晶格结构,产生波动;反之晶格波动也会影响电子运动,就像海浪推动一个冲浪运动员在滑行。这种相互作用导致的热电效应其实是一种声子拖曳效应。此后科学家预言...  相似文献   

13.
纳米团簇由几个到几十个原子组成,原子尺度上的尺寸涨落或局域的排列非周期性都将导致其性质的戏剧性变化.制备大小均匀且具有严格空间周期分布的纳米团簇阵列是许多科技人员多少年来努力的方向,过去的研究发现,包含特殊个数(幻数)原子的团簇具有显著的稳定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实验室薛其坤和贾金锋领导的研究小组巧妙地把这种稳定性和周期纳米模板相结合而使制备首次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安徽科技》2005,(8):53
晶体管是当代电子设备的基础,目前最快的晶体管也需要100万的电子来转换电流。而加拿大和英国科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首次实现了用一个电子来转换通过一个纳米尺寸分子的电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实验成果是在室温下取得的.而以往此类实验通常都在低温下完成。  相似文献   

15.
“纳米热”遍及全球我国科学家在各国同行中脱颖而出,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室温下的超塑性:纳米铜“能屈能伸”达50多倍而“不折不挠”……新世纪来临之际,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已在纳米领域拉开序幕。“纳米”是一种几何尺寸的量度单位,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略等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  相似文献   

16.
近期,浙江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张泽院士团队的王勇教授联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高嶷研究员、丹麦科技大学Wagner教授和Hansen博士等团队,在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中,首次在原子尺度下一氧化碳催化氧化过程中观察到催化剂界面活性位点的可逆变化,并据此实现了界面活性位点的原子级别原位调控.这项研究对今后设计更好的环境催化剂、高效稳定地处理污染气体具有重要意义,成果被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在线刊登.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一维纳米随机链模型,在计及近邻、次近邻相互作用情况下,采用新的方法计算了链长从1×104~1×105个原子系统的电子本征值和本征矢.针对晶界原子畸变和晶粒大小等物理量,讨论了一维纳米体系的电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晶界原子畸变和晶粒尺寸对其电子结构有重要影响.由于晶界原子对电子的散射作用,电子波函数出现局域化.晶界原子畸变越大,晶粒尺寸越小,散射作用越明显.晶界原子畸变参数W由0.2增加到1时,电子波函数由扩展态变为局域态;晶粒尺寸变小时,电子波函数对称性变差,电子趋向局域分布.随着晶界原子畸变程度的增大和晶粒尺寸的减小,局域化程度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8.
据《科学时报》2 0 0 0年 1月 7日报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出 1 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试验飞船飞行成功1 999年 1 1月 2 0日 6时 30分 ,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的航天发射场升空。2 储氢纳米碳管研究获重大进展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会明领导的先进碳材料研究小组完成。3 我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上空存在“臭氧低谷”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地球中低纬度上空揭示出大气臭氧损耗的事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研究所揭示了形成原因为…  相似文献   

19.
采访Francois Mathey院士和赵玉芬院士的过程,是我们对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的过程。也是我们感悟创新的过程。说起磷元素的发现,还得感谢17世纪的德国人亨尼格·布朗德,正是他对炼金术的兴趣,才意外地揭开了磷的面纱。随之,磷被人们渐渐认识,1694年科学家从磷的氧化物中水解到磷酸;1779年科学家发现了磷矿物;1812年科学家发明了用黄磷制成的火柴;19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磷酸盐是植物所必需的肥料;1811年科学家从生物体的脂肪中提取到一种含磷的物质;1868年科学家从细胞核中提取出一种含磷有机物,取名为“核素”,后被人称为“核酸”;1941年科学…  相似文献   

20.
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和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们从实验中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我国科学家从实验中独立观测到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也是物理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