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非参数回归模型的局部线性估计云量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云量的分布特点,本文利用历史观测资料,对新义州、定海、隆子3站的总云量和低云量进行了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总云量和低云量均未达到正态指标,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在2004-2007年逐年1月T106L19模式产品和单站地面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适合被解释对象呈非未知分布的非参数方法——局部线性估计方法,选择合适的窗宽和核函数,创建了上述3站总云量和低云量的短期预报模型,包括不同的长度样本序列.同时,为了比较预报效果,还采用适合被解释对象呈正态分布的参数方法——逐步回归法,建立了相应的预报模型,并利用2003年1月1~31日的逐日T106L19模式产品和3站的云量历史观测资料,对各种预报模型进行了试报和效果的检验,结果表明:在3站的总云量、低云量的月平均准确率和月平均平均绝对误差的检验指标中,非参数局部线性估计的预报精度均高于逐步回归方法 使用短样本序列建立的自适应非参数局部线性估计预报模型与采用长样本序列建立的预报模型相比,效果相当.这意味着,在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的云量预报中,非参数局部线性估计方法可以更合理地考虑其时间分布特征,尤其在缺乏较长时间的历史建模样本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雪冰融水型洪水预报模型,并采用新疆下坂地水库上游伊尔列黑水文控制站和喀什探空站2001年的实测资料进行模型检验。若采用日平均流量相对误差不大于20%作为模型的评价标准,则模型的整体预报合格率为82%,属于乙等预报水平,因此该模型可以用于实际的工程作业,解决施工期洪水预报难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T639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结合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以环渤海地区兴城站为例,建立了云量的精细化预报模型.从云形成的基本条件出发,选取4类天气学意义明确的预报因子:水汽类、大气不稳定度类、大气上升运动类和天气系统强度类,以总云量、低云量为预报对象,通过逐步回归法建立兴城站逐月、逐时次的云量预报方程.结果表明,云量主要受水汽、大气上升运动和大气不稳定度影响.回代检验结果表明,总云量平均绝对误差为20%,低云量平均绝对误差为16%,低云量的预报方程预报效果更好;总云量夏半年预报准确率更高,低云量冬半年预报准确率更高,可为云量精细化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雅鲁藏布江尼洋河流域洪水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尼洋河流域的水文特性和资料情况,利用基于混合线性回归模型的黑箱子模型方法建立了包括尼洋河流域工布江达、巴河桥、更张、八一等站的流域洪水预报模型,并采用1997~2002年汛期的水文观测资料分别率定各站相应的洪水预报模型,采用2003年汛期的水文观测资料分别验证率定的水预报模型.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方法具有一定的精度,可以用于作业预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13—2015年福建前汛期暴雨过程中ECMWF集合预报降水产品在暴雨以上级别的预报性能评估,并结合其他量级降水的预报性能,融合产品性能最好。各集合预报产品的预报性能受暴雨的范围影响,对日暴雨1~4站的预报性能都较差,日暴雨4站以上的预报性能明显提高。部分产品对日暴雨8站以上比5~8站的预报性能还有明显提高,但一部分产品随站数的增加,其预报性能不再增加甚至有所下降。进而导致在不同的年份里由于日暴雨范围组成的不同,某些产品逐年预报性能起伏较大,某些产品则变化较小。各集合预报产品在不同的时效、地理区域预报性能不同,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实际业务中要考虑地理位臵并结合适当的产品综合使用。  相似文献   

6.
分站客观降水预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逐时段定点降水非连续量的预报问题转化为对一个连续的降水可能函数的预报问题.降水可能函数为一由实况值确定的函数.发展了一种新的非线性多因子动态组合方法,通过对降水可能函数的预报,作客观分站降水预报.1998年在北京地区15站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预报试验,当天夜间的降水预报平均CSI得分为0.40,第二天白天平均CSI得分为0.40.  相似文献   

7.
采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用MOS法和PP法建立溪洛渡水电站坝区三坪站次日逐时气温预报逐步回归方程,然后根据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制作未来24 h内三坪站的逐时气温预报.结果表明:预报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水电气象预报服务中可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8-2013年中国西北地区尔部60个观测站天气实况资料以及NCEP/NCAR的1°×1°阿分析资料讲算出的对流参数,在天气分型消空非雷暴日样本的基础上,通过线性逐步回归、Logistic回归、BP神经网络3种方法,建立了60个站4-10月24 h雷暴概率预报模型,并对2013年4-10月各站雷暴进行试预报.结果表明,线性逐步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60个站平均回代颅报临界成功指数(CSI)分别为24.2%、27.5%、20.9%,平均试预报CSI分别为23.3%、24.7%、12.9%;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区域雷暴总体预报效果最好,共计32个站该方法顶报效果最优,超过站点总数的50%.雷暴气候概率最高的高海拔站点平均预报CSI最高,气候概率最低的关中平原站点平均预报CSI最低,各模型平均预报CSI均明显大于气候概率,集合每个站最优预报模型的试预报结果,得出最优平均试预报CSI为26.6%.该预报结果可为中国西北地区东部雷暴预报研究提供参号.  相似文献   

9.
感潮河段上游流量对潮位预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口天生港站、徐六泾站、杨林站为例,基于大量样本建立了各站日均增水与大通流量增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所得关系式,根据上游流量的大小,对潮汐预报模型计算的过去若干年的潮位进行校正.经过校正,3站日均潮位预报误差的绝对值≤20 cm的合格率分别由77.3%提高到92.1%,76.3%提高到88.7%,83.8%提高到89.2%.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感潮河段潮位的预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小河站水文现象的变化规律,对如何搞好汛期洪水预报,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思路,简述了洪水预报是地区防汛减灾、水利工程调度运用等的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影响系统电压分布和潮流分析、造成系统电能质量下降的问题,建立系统优化模型,对系统电压、潮流进行分析与优化,提出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多时段线性化二阶锥松弛优化算法。对分布式电源接入的配电网进行潮流分析,建立分布式配电网最优潮流优化模型;对分布式配电网潮流优化模型进行简化处理,针对潮流分析中非凸非线性,提出多时段二阶锥松弛优化算法;针对电容器组、有载调压变压器的非凸非线性问题,进行分段线性化处理。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合理调度有载调压变压器、电容器组和分布电源的出力,有效降低网损,减小电网电压偏差。  相似文献   

12.
在实际问题中由于测量及计算误差的存在,得到的数据往往只是真值的某种近似,带有一定的舍入误差,因此有必要研究数据扰动问题.主要对线性模型中数据的扰动问题进行研究,给出线性模型的数据扰动后模型参数仍然可估的充分条件,并进一步讨论了数据扰动对模型参数的影响,给出参数扰动估计式.  相似文献   

13.
地球引力势系数变化的研究涉及到人造卫星运动跟踪精度的提高和动力学模型的改进.本文利用目前较完善的地球模型PREM所给出的流变学参数,通过求解弹性地幔运动方程,得到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的形变位移矢量,进而计算了地球引力势二阶系数的潮汐周期摄动.指出在高精度的人造卫星跟踪数据的分析研究中,不能忽略因潮汐形变引起的δJ2和δJ22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参数空间中以Fisher信息阵为Riemann度量的距离,应用到回归模型中,得到了观察数据的影响度量,讨论了方差扰动模型,因变量扰动模型以及自变量扰动模型的局部影响,求出了因变量扰动模型的最大曲率方向,以一个实例与从似然距离出发的局部影响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Fisher信息阵的影响度量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任意秩多元线性模型中最优线性无偏预测的稳健性,即对任一线性可预测变量,得到了其关于协方差矩阵具有稳健性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线性模型中,复相关系数作为模型拟合程序的度量是一个常用的统计量,但它对异常值及影响点是很敏感的,本文用数据删除法及局部影响分析讨论复相关系数的影响点的识别问题,在各种情况下都得了了相应的诊断统计量,最后用一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线性模型中LIU估计的影响分析问题,得到了原模型与数据删除、方差扰动及均值漂移模型间——线性回归有偏估计(LIU)估计的关系式,给出了影响度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运用小扰动矩阵逆的级数表示法及微分拓扑方法,当消耗阵和投资阵各自依赖于相互独立的单参数同时线性变化时,对动态投入产出最优积累模型的灵敏度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了在模型中各周期的消耗阵和投资阵互不相同的情况下,当其中某个周期的消耗阵或投资阵有一行或一列变化时的灵敏度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线性回归模型在线性等式约束下参数估计的局部影响评价问题,导出了线性等式约束下线性回归模型在各种扰动模式下参数估计的局部影响度量,通过实例分析,表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the requirements to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eep interior in global basic sciences and space techniques,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experimental detection of the geodynamic phenomena in Earth’s liquid core (ELC) and Ear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