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面对现代文明与多元文化的猛烈冲击,东巴祭祀古歌及其文化生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迁,面临严峻的挑战,对其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本文以纳西族东巴文化为背景,从东巴祭祀古歌的巨大变迁,来探讨全球化语境下对东巴祭祀古歌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2.
东巴神话数量多、内容丰富,展示出绚丽多彩的纳西族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纳西神话的传承需要现代方式的传播载体,研究丽江纳西族东巴神话动漫形象构建,对于动漫与纳西族东巴神话元素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传播,对东巴神话进行阐述,在丽江纳西族东巴神话动漫形象构建基础研究上提出丽江纳西族东巴神话动漫形象传承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纳西族地区东巴文化体系中的东巴舞谱舞蹈是纳西先民在地理、人文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祭祀舞蹈,它是纳西族鲜明独特思维意识的产物。它以凝情待发的内气运行展现出沉静敦厚的外部动作特征,以体现纳西族对生命力的看护,实现脚踏实地的诗意栖息。  相似文献   

4.
云南丽江纳西族灿烂的东巴文化,以东巴经书和祭祀仪式为载体,承传着纳西族远古社会的历史、自然知识、艺术、思想观念、习俗礼仪、伦理信仰、思维方式等许多古老的精神文化。在这浩瀚广博的内容之中,有一个“人与自然是兄弟”的故事。远古时候,人与自然神“署”是同父异母兄弟。父母去世后,兄弟俩为争夺家产发生争战。人类乱砍滥伐,杀戮野兽;自然神“署”也进行  相似文献   

5.
东巴神话作为古代纳西社会的"遗留物",保存于东巴经中,并以活的形态至今还在东巴祭祀仪式中使用。本文从东巴神话的形态、功能、载体等方面探讨东巴神话与东巴祭祀仪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东巴经是由纳西东巴手抄口诵、世代相传下来的经书,是记录古纳西族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其中保留了大量的纳西古语、方言。《苦凄苦寒》是纳西族丧仪《挽歌》中的一部,突出反映了东巴经的语音特征,透过方言差异、古今音差异、同字异读三个方面可对东巴经的语音特征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7.
东巴舞作为纳西族一种体育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纳西族优秀文化的结晶与文化标志。笔者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考察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优秀文化的发展是带动文化传承的良好动力,能够改变部分文化向衰退或消亡边缘发展的趋向。同时探析纳西族东巴舞的发展与传承的意义,研究有利于东巴舞发展传承的方式,旨在为相应的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纳西族档案史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西族档案史料是以纳西族为主的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大体经历了汉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几个时期,主要包括碑刻、画像石刻、东巴经、东巴画、东巴舞谱、木氏宦谱、传记、民俗、书画档案等类型,各类档案的形式、内容、价值等,又各有不同的特点,近年来,丽江地区有关部门加强了纳西族档案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为宣传、介绍、研究纳西文化的精华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的纳西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祖先来自遥远的西北河湟地区,是古羌人的后裔。在纳西族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它拥有在当今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东巴文被誉为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是文字学研究的活化石。东巴文是纳西先民创造的文字,计约两千余个字符,因其专门被纳西族祭师———东巴,用于书写宗教经书和宗教活动的其它方面,所以称为“东巴文”。纳西先民对自然的认识和关注不仅贯穿在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各种文化活动中,在东巴象形文字中也有体现。象形文字,顾…  相似文献   

10.
廖智 《科技信息》2011,(33):200-201
东巴象形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反映了纳西族特有的符号特征和审美观念。在分析东巴象形文字象形、原始古朴、动态和场景描绘等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东巴象形文字在日用陶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主要包括造型应用与装饰应用。使日用陶瓷设计充满民族文化底蕴,同时也将纳西文化以另一种方式传承。  相似文献   

11.
哥巴文是一种音节文字,它的经书数量很少且分布地域较窄.我们通过编制《大祭风,超度董族的吊死者·卷首》这本纯哥巴文经典的字表,进行了个案字符体系的研究,同时也初步探讨了这本经书中异体字和同形字的特点.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哥巴文还是一种处于初级阶段的音字,它是在表词文字东巴文的基础上由于客观的需求而演变出来的.它的同形字和异体字很多,但也已经开始走上规范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处理不仅关系到高校和学生家庭的利益,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效应,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立“平安校园”的题中应有之义。从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概念界定出发,以民事法律的“侵权——救济”原则为指导,厘清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的法律关系,进而明确责任主体,尝试建立、完善赔偿委员会制度和法律代理人制度,普及学生意外伤害保险,设立学生伤害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理性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庙祭民俗在传统庙会的形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传统庙会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但成为传统庙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传统庙会大都是以相应的庙祭民俗作为其不断存续发展的保障。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中曾一度消失的庙祭民俗,在现代新兴庙会中得以再现。北京五显财神祭祀在当今北京莲花池庙会的再现,不但赋予了庙祭民俗更多的娱乐性,而且庙祭民俗的再现,成为对民间传统文化加以展现或应用的一项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布依族祭祀文化,与布依族的历史一样悠久。布依族祭祀文化具有独到的民族特色,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与其本身的社会功能是分不开的。通过考察,了解到布依族祭祀文化具有心理慰藉功能、社会规范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和促进布依族社会和谐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研究汉<郊祀歌>十九章应从武帝时代郊祀制度入手,要把握三个原则:一为"先正后杂",即区分武帝时代"正祭"(如雍五畤、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与"杂祀"(甘泉寿宫的巫术祭祀、方仙道、齐地八神等),前者为武帝亲临的国家祭祀,后者为祠官所领;二为"先祠后乐",元鼎六年(前111年)之前虽已设立雍五畴、甘泉泰畴和汾阴后土之祠,但献祭仪式基本属于"礼物献祭"或"食物献祭",元鼎六年以后郊祀乐舞的创制是皇帝亲祀的最高级的形式,同时也是考察<郊祀歌>创作的重要指针;泰山明堂虽建于元封元年(前110年),而明堂乐歌则创制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三为"正散兼有".即区分用于郊祀仪式的"正歌"(用于甘泉泰畴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的乐歌)和不用于仪式却被收录于<郊祀歌>中的"散歌",这些"散歌"基本上是武帝巡祭或求仙路上的祥瑞歌.根据上述三原则,制定了<郊祀歌>创作时地表,分析了武帝郊祀活动的宗教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突然死亡事件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和偶然性,近年来在各大院校也时有发生,如何处理这一类事件,已经是摆在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发生在广州地区某高校的真实事件为例,从案例中分析得出如何处理此类突发事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同刻一石、同一作者的《大理国上公高踰城光再建弄栋华府阳派郡兴宝寺德化铭并序》和《褒州阳派县嵇肃灵峰明帝记》的分析,认定儒、释、道三教兼通的碑文作者杨才照为大理国科举出身,"试郎"为大理国科举及第者之称号。大理国的科举制度不仅在考试内容方面与宋朝有差异,在称呼上也与宋朝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鞭打"是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的核心意象。不少评论者认为鲁宾逊对麦克德琳娜的鞭打,体现的是一种"父权",是一种以爱的名义实施的"所有权"。通过细读文本指出:黑人学者鲁宾逊的身份具有"双重性",鞭打麦克德琳娜的事件实质上是其互不妥协的两种灵魂矛盾斗争的佐证和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迅捷地检测到独居老年人意外摔倒事件,最大程度降低因摔倒而造成的老年人意外死亡和伤害风险,利用Kinect检测设备和骨架追踪技术,选取人体头、左肩、右肩、左髋、右髋、两髋中心6个骨架点,实时计算这6个骨架点的空间位置、相对位置、运动速度和停留时间等参数,用以判定人体摔倒事件,并能较准确地辨别坐下、蹲下和捡拾物品等非摔倒动作,降低误判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检测方法能实现人体摔倒的自动实时检测,人体摔倒的误判率为7%;采用骨架追踪技术,监控过程中可以保护老年用户隐私;检测系统不依赖可见光,可进行24h实时检测,为意外摔倒老人的及时安全救助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活着”退后并被置于“元存在”这样一个生命个体人性化最本真的存在状态;《活着》中的叙述声音有双重通道:作为聆听者和记录者的“我”和作为文本叙述者的福贵;凭借关键之处的细部描写,文本人物的灵魂渐渐成型而有力,获得空前的自由;而在《活着》中,苦难被上升为一种积极因素;《活着》的致命思想软肋则是否弃救赎精神的自救,灵魂回归不到应抵达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