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辐射沙脊群条子泥动力地貌演变遥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辐射沙脊群汇聚带条子泥冲淤多变的特性,采用遥感与地面测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选用10期低潮位遥感影像和2006-2009年4期地形测量数据,研究了条子泥二分水动力均衡、沙洲稳定性、主要潮水沟演变和近期地形冲淤.研究结果表明:条子泥相对稳定区主要分布于弶港近岸边滩和二分水滩脊;二分水总体稳定、先北后南摆动;近40年来,...  相似文献   

2.
根据辐射沙洲邻近主水道和中心沙洲滩面水道33个站点的水深、潮流和水体含沙量同步实测资料,运用悬沙输移机制分解方法,计算了各站位所在水道断面全潮平均单宽悬移质通量、涨潮平均单宽悬移质通量、落潮平均单宽悬移质通量大小及其方向;并对相应悬沙输移的基本路径进行了分析。对各断面潮平均悬沙通量进行了估算,确定了辐射沙洲腹地邻近水道的悬沙净进入断面和净输出断面;辐射沙洲悬沙输移具有以辐射沙洲条子泥滩地为中心的辐聚辐散运移规律;悬浮泥沙净输移在沙洲腹地有逆时针循环运移特征。从东南过来的东海前进潮波潮流携带的泥沙主要沿条渔港水道以及向条子泥腹地输移,并在条子泥沙脊附近与其他方向的来潮来沙相汇,因此条子泥沙滩存在着淤长的动力因素和泥沙条件。  相似文献   

3.
辐射沙洲滩涂促淤试验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岸外辐射沙洲的条子泥滩涂开发前景广阔。为了能够尽快利用这片土地后备资源,进行促淤并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条子泥促淤试验工程就是此研究中的重要一项,作者对条子泥促淤试验工程的方式、坝田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坝田结构的促淤效果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工程时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冬季苏北辐射沙洲水域悬沙分布及输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苏北辐射沙洲水域泥沙分布及输运的特征,利用潮流及泥沙输运数学模型,给出了辐射沙洲水域的潮平均含沙量场和对应的水质点运动轨迹.分析表明:该水域含沙量呈现以条子泥附近水域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外围递减的趋势;潮汐通道是辐射沙洲内部水域与外部水域进行水沙交换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江苏岸外辐射沙洲概况及其围垦开发的意义,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围垦开发实施方略,根据近期促淤试验研究的进展情况,提出了条子泥分期围垦的总体设想.  相似文献   

6.
针对江苏沿海开发尤其是辐射沙脊群海域潜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本文以维护辐射沙脊群宏观地貌情势为前提基础,以滩涂地形为数据源,采用起围高程为指标,分析了不同开发强度下辐射沙脊群潜在土地资源的数量与分布;以低潮特征的多时相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滩涂遥感低潮出露重现率这一稳定性间接特征为指标,重点分析了条子泥、高泥、东沙这三个匡围核心区不同稳定性分级的潜在土地资源质量特征与分布;结合围垦规划需求探讨了条子泥等匡围核心区适宜围垦规模特征.结果表明:(1)根据不同起围高程,辐射沙脊群潜在土地资源数量巨大,可达1552~6827km2,其中沙洲潜在土地资源面积约为480~4141km2;(2)根据1973—2011年近40年和2005—2014年近10年低潮特征遥感影像的稳定性特征分析,以理论深度基面0m为界,条子泥、高泥和东沙稳定区优质土地资源面积总量分别为605.65km2和762.77km2,稳定等级呈圈层状分布,内部为稳定区,主要分布在沙脊中心滩脊线两侧,其次为基本稳定区,受潮沟活动影响反复冲刷,最外围则为不稳定区,出露较少;(3)条子泥、高泥和东沙三者,最适宜的匡围高程为废黄河口基面0m,局部区域东沙可降低至理论深度基面0m以上,适宜匡围规模为612~712km2.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盐沼分级潮沟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口盐沼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格局,2007年沿潮沟级别梯度在九段沙盐沼湿地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四季调查.记录到大型底栖动物13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与甲壳类,优势物种为谭氏泥蟹、圆锯齿吻沙蚕与背蚓虫.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在不同季节与不同级别潮沟间没有明显差异.优势物种圆锯齿吻沙蚕的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波动,夏季最高,而春、秋季较低.一级潮沟中大型底栖动物总密度显著高于其他级别潮沟,尤其以谭氏泥蟹在一级潮沟中数量最多.研究结果暗示盐沼湿地的保护、修复与恢复应考虑潮沟生境的异质性,尤其需注意维持低级别潮沟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辐射沙洲与弶港海岸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海岸的一大特点是岸外内陆架上有一大片水下沙脊群。由于东海前进潮波系统和废黄河口外旋转潮波系统的西翼在弶港岸外相遇,故使东台县沿海一带成为这片沙脊的辐射中心区。 1974年以来,弶港地区海岸动态发生强烈变化。通过现场和卫片分析发现,1974年新发育成的大型潮汐水道把蒋家沙隔为两半,与上述变化有因果关系。而1974年特大天文大潮是造成蒋家沙被分为两半的主要因素。这次突变事件在条子泥西侧所带来的后果如下:1)王家槽西段潮位增高,涌潮加强,2)王家槽向西发展曲流超过了过去的最西界;3)王家槽东段淤浅,使条子泥和蒋家沙在该处并滩;4)条子泥南坡形成了新的潮汐支道,5)死生港大辐度西摆,严重冲刷西侧岸滩;6)川港淤积加速。  相似文献   

9.
滩涂稳定性尚无规范的分析方法与标准.本研究以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大面积滩涂为对象,利用近多年低潮滩涂水边线遥感信息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低潮滩涂的遥感重现率,研究滩涂稳定性的遥感定量分析方法.滩涂低潮遥感重现率与滩涂稳定性的关系是:重现率愈高愈稳定,愈低愈不稳定.根据近40年遥感信息,定量地确定了辐射沙脊群海岸滩涂稳定性系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其中东沙滩涂稳定性最好,高泥次之,条子泥稳定性最差.结合条子泥—高泥—东沙原100万亩围垦规划,评价了这3个匡围区滩涂稳定性,东沙最好,条子泥次之,高泥最差.基于低潮遥感重现率的滩涂稳定性方法可为沿海滩涂研究、开发与保护等提供参考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潮沟分类、潮沟地貌形态特征及发育演变过程等方面回顾分析了潮沟系统的研究进展。认为Strahler在Horton分级方法基础上提出的潮沟分级模式相对更为合理;潮沟总长与潮盆集水面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潮差与潮沟密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植被对潮沟密度的影响尚无一致结论;对于潮沟截面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宽深比、不对称性以及沉积物和植被对其影响作用;潮沟发育演变动力机制的研究在定性层面的成果较多,定量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指出潮沟内复杂的水流结构、潮沟边壁稳定性,以及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遥感分析等综合性手段建立影响因素与潮沟形态特征的定量关系等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在对条子泥促淤试验工程坝田内外冲淤情况一年多的观察与测量中,发现工程在1998年8月建成至10月间,坝田内形成了非常明显的淤积三角形,而在以后的观测中却没有出现,根据观测的资料,本文从潮流、地形、季节风以及淤积总趋势等方面对坝田内淤积三角形的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发展变化及其对淤积效率的影响作了分析与研究,这对条子泥最佳淤方案的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渤海海域的地震资料及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在该地区的宽度为50 km,并分为东支和西支。以张家口—蓬莱断裂为界,渤海海域的郯庐断裂带分为南段和北段,南段东、西两支断裂的走滑特征非常明显;北段的东支走滑特征明显,而西支走滑特征不明显。古近纪,北段东支和西支都具有走滑运动,但是由于张家口—蓬莱断裂左旋切割,导致西支走滑受阻而被废弃,因此走滑运动主要集中在东支。  相似文献   

13.
围海造地是解决土地矛盾的重要途径.大型围填海工程不仅对海洋生境造成深远影响,围垦区内景观生态格局变化更是直接影响着区域的生态变化.本文选取江苏条子泥垦区为研究对象,采用2010、2015、2018和2020年4期遥感影像和环境生态调查等数据,研究垦区内景观格局演变,结合景观指数变化,采用面积转移矩阵模型分析驱动因素,进...  相似文献   

14.
黄海海底辐射沙洲区的M2潮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建立了东中国海潮波数值模型,模拟了M2分潮波的传播,以研究M2分潮波的时空分布与黄海海底辐射沙洲形成和演变规律之间的关系.M2分潮波进入南黄海后,部分受山东半岛阻隔,在半岛以南水域及海州湾呈逆时针旋转.旋转波与后继的南黄海前进波在江苏北部沿海相遇,并在弓京港附近的水域形成潮波辐聚.在辐聚区内,潮差大,流速急,成为塑造海底沙脊间深槽的主要动力条件.7000年前古海岸下M2分潮的数值试验表明,古河口附近的潮波为移动驻波型,其范围刚好与现在的南通市相对应.此结果可以为海底辐射沙洲形成演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淤长海岸自明代开始大规模兴建涵闸,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所建的涵闸数量多且规模大,技术水平大大超过古代,但使用寿命却短于古代.分析现代涵闸淤积严重的主要原因为上游来水量较过去大为减少,使闸下港道冲淤水量不足;现代涵闸规模大,排水速度快,排水时间大大缩短;现代涵闸的闸下港道没有较大的、稳定的潮沟潮盆系统,滩面归槽水量不足,无法带走潮流带入闸下港道的泥沙.针对原因,指出新建涵闸要选择大的潮沟潮盆系统作为排水涵闸的闸下港道;涵闸的规模和大小要适度;淤积严重的涵闸要适时向外搬迁.  相似文献   

16.
琅岐岛原是闽江口的一个岩石小岛,面积不过30平方公里,而今却已演变成为72平方公里的半岩半沙大岛(南部4个沙洲实际上已与本岛连成一片),其增加的面积和沉积岩相以及在岛上所留下的地貌形迹,反映了琅歧岛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一、琅岐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可以分为不混型、半混型和全混型三种,但它们彼此之间并不都体现为线性演变,如半混型就较为稳定,它一般不容易演变为全混型,这主要是与整个音系结构的搭配与稳定有关.地理上自西(云南)向东(湖北)呈现出由不混型逐渐演变过渡为全混型的格局,这种格局与移民、语言的接触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同时,根据地方韵书反映,中古泥来母在西南官话中至迟于明代中晚期便已出现了相混的迹象,但相同时期的中古泥来母在西南官话内部片区相混与否则具有地域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江苏辐射沙洲区高潮滩沉积物的沉积构造与粒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沉积物的揭片以及粒度实验,分析了江苏中部海岸辐射沙洲区高潮滩上沉积物柱状样的原生沉积构造和沉积物的垂向粒度特征,并以此来解释辐射沙洲高潮滩的沉积环境,并发现砂/泥薄互层理既有风暴潮的成因,也有大、小潮周期性变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江苏沿海辐射沙洲开发利用的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苏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而江苏岩外规模巨大的辐射状沙洲则为江苏提供了潜在的土地后备资源,因此如何使辐射沙洲潜在的巨大优势转化为促进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动力已成为倍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辐射沙洲的开发利用前景作了一些探讨,并就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了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20.
一种岩体断裂泥化带的形成机理和矿物演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某工区花岗岩体断裂泥化带的地质条件、矿物成分和微结构特征的研究.表明泥化带的形成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岩石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淋滤作用的结果,属风化残积型泥化带.原岩矿物在水的作用下,发生晶体结构上的变化、溶蚀分解和在水溶液中重新沉淀结晶等方式演变为粘土矿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