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臭氧一生物填料塔工艺在石油化工废水深度处理中被广泛应用,通过对石化企业外排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臭氧-生物填料联合工艺的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同时控制单因子臭氧投加量、气水比,确定臭氧塔最优操作条件,选用三种填料:生物陶粒、活性碳、WD-20型生物填料,通过对填料性能的分析研究,优选填料及填料塔最佳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2.
水厂进口投加设备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厂投加混凝剂、投加氯工艺的发展和设备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先进的自动投药系统和自动加氯系统的工作原理,阐述了应用自动投加设备后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草浆造纸黑液酸析木质素后滤液的混凝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硫酸铁、硫酸亚铁、高铁酸钾、聚铁、聚硅硫酸铁分别作为混凝剂对草浆黑液酸析木质素后滤液的混凝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铁的处理效果好,且操作工艺简单,在此基础上,采用三因子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安排实验,研究证实原水样的CODcr值、混凝剂投加量以及助凝剂投加量是影响混凝试验的重要因素,并建立了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螯合剂在含铜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重金属螯合剂(EP110)处理印制电路板含铜废水进行了应用研究,讨论了pH值、EP110投加量、反应时间、助凝剂APC或PAC或PFS投加量及废水铜离子含量对处理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3~13、EP110投加量大于水中Cu^2 含量7倍(质量比)、反应时间约为15min及投加少量PAC/PFS的条件下,可以使处理水中Cu^2 含量低于0.5mg/L的国家允许排放标准;采用该方法处理印制电路板低铜含量的含铜废水优于采用传统的化学处理法。  相似文献   

5.
降低饮用水中残余铝浓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混凝实验及过滤实验研究,分析了混凝条件如快速搅拌强度、慢速搅拌强度,pH,温度等对饮用水中残余铝含量的影响;研究了滤柱滤层厚度对饮用水中残余铝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凝剂投加量一定时,通过控制混凝条件及合适的滤层厚度能够降低饮用水中残余铝含量。  相似文献   

6.
肖文毅 《科技资讯》2005,(22):62-62
混凝是净水工艺中最重要的环节,为适应原水的变化,许多研究人员试图找出一种控制混凝剂投加量的最佳方法。本文将阐述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在厦门水务集团杏林水厂的控制方法、功能特点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氯化铁和硫酸铝作为混凝剂,分别研究了不同形态结构的铜绿微囊藻、针杆藻和水华鱼腥藻的混凝效果及絮体特性。结果表明:在铁盐、铝盐混凝剂不同投加量下,铁盐对3种藻的混凝去除效果优于铝盐;3种藻在铁盐和铝盐各自达到最佳混凝效果时的混凝剂投加量:铁盐>铝盐。铜绿微囊藻的整体混凝效果最差,针杆藻的最好。相比于铝盐,3种藻在采用铁盐混凝时形成絮体的分形维数值更大;针杆藻絮体的整体分形维数最大(最大值:1.72),铜绿微囊藻的最小(最大值:1.17),表明藻种形态对混凝絮体结构的影响。3种藻在采用铁盐混凝时的絮体粒径(d50)均大于铝盐絮体,絮体强度和恢复因子小于铝盐絮体的对应值。当采用铁盐混凝剂时,铜绿微囊藻絮体d50的最大值(632μm)小于针杆藻(765μm)和水华鱼腥藻(777μm);针杆藻絮体的恢复因子最大(26.54%),水华鱼腥藻的恢复因子最小(11.04%)。3种藻絮体到达等电点的铁盐投加量大于铝盐投加量,藻絮体Zeta电位可用于分析藻类混凝时最佳去除率对应的投加量。铜绿微囊藻以电性中和混凝机制为主,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机制则可能对水华鱼腥藻和针杆藻的絮凝作用更重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某水厂一段时期内原水氨氮含量及氯投加量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原水氨氮含量对氯投加量的影响,并从工艺流程和氯的投加方式两方面对引起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进行了PAC-MBR和MBR处理废水的对比实验研究,主要分析投加PAC控制膜污染以及膜阻力的变化情况.控制膜组件跨膜压差在2.6~26kPa区间内,测定实验数据,发现投加PAC后系统处理效果略有提高;对两系统上清液溶解性有机物进行检测,得出PAC对低分子量溶解性有机物以及疏水性有机物的吸附效果好,可减缓膜污染.此外,投加PAC显著延长了膜的使用周期,利用达西公式计算其膜阻力,发现PAC的投加对减少滤饼层阻力有利.  相似文献   

10.
在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流程中实现絮凝剂自动投加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和模糊控制的全自动自来水厂絮凝剂投加控制系统,系统首先通过摄像头采集水样图像,通过图像处理得到水质参数,然后根据参数映射得到絮凝剂的投加量,通过模糊PID控制以及上位机PC与下位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之间的通信实现对絮凝剂的自动投加。系统通过软件和硬件相结合能较好地实现图像处理分析,完成絮凝剂投加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垃圾渗滤液尤其是回灌后渗滤液存在可生化性差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可行的渗滤液物化处理工艺。采用零价铁法工艺,利用废旧铁屑处理渗滤液。实验考察找到了处理效果随铁屑投加量,焦炭投加量、反应时间及pH值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正交实验找到了最佳的反应条件组合。实验结果表明:当pH控制在7.4左右,反应时间3 h,铁屑和焦炭投加量分别在175 g.L-1和0.3 g.L-1的时候,能达到60%的化学需氧量去除率。结果表明,零价铁法处理渗滤液效果明显,价格适中,操作简单,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王秀梅 《科技信息》2011,(9):361-361
本次试验最初希望能找出二氧化氯投加的最低和最高极限值,给出一个投加量区间来控制生产。通过调整净、配水厂二氧化氯投加量,对各工序水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找出既能控制309出水菌落总数不超标,又能控制其氯酸盐不超标的最佳投加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考察了沸石粒径、投加量、废水pH和吸附时间对NaCl改性沸石去除废水中氨氮的影响,结合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获得优化条件组合,并在优化组合条件下,将NaCl改性沸石去除氨氮效果在实际废水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粒径越小越利于NaCl改性沸石对废水中氨氮的去除,而投加量、废水pH和吸附时间亦对改性沸石去除氨氮产生影响,通过正交优化实验分析得出,最主要影响因素为沸石投加量,结合单因子实验,筛选出改性沸石去除废水中氨氮的最佳工艺组合条件为沸石粒径60目、沸石投加量70g/L、废水pH=6、吸附时间1h,废水中氨氮去除率达到90.5%.在最佳工艺组合条件下,NaCl改性沸石对生活污水、养猪废水和化工工业废水中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1.67%、91.65%和89.31%,与在模拟废水中的去除率基本一致.这为改性沸石的进一步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重金属螯合剂(EP110)处理印制电路板含铜废水进行了应用研究,讨论了pH值、EP110投加量、反应时间、助凝剂APC或PAC或PFS投加量及废水铜离子含量对处理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3~13、EP110投加量大于水中Cu2+含量7倍(质量比)、反应时间约为15min及投加少量PAC/PFS的条件下,可以使处理水中Cu2+含量低于0.5mg/L的国家允许排放标准;采用该方法处理印制电路板低铜含量的含铜废水优于采用传统的化学处理法。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生物修复技术在海上溢油处理中的应用,主要方法有添加能够降解石油的微生物、施加营养物质来促进微生物的增殖和投加表面活性剂来促进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等,也就是生物强化法、营养强化法、投加表面活性剂法,并分析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单宁酸做为天然有机物的代表研究了高锰酸钾与天然有机物的反应,考察了钙离子及钙离子和高锰酸钾不同投加顺序的影响及机理,并利用FTIR对反应进行了光谱学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钾与单宁酸反应生成可溶性分子,钙离子和高锰酸钾不同投加顺序对二者反应有一定的影响,先投加钙离子再投加高锰酸钾,溶液UV276.5的降低较多一些,D...  相似文献   

17.
应用纳米Fe3O4颗粒与Fe^2+离子协同处理高浓度印染废水。利用磁性纳米FFe3O4颗粒的超顺磁特性,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将磁颗粒、亚铁盐及有机物形成的混凝体迅速沉降下来,使废水得到有效的处理。实验表明,加入了磁性颗粒的废水其CODCr去除率明显高于只投加亚铁盐的废水,提高率在15%以上。实验同时研究了药剂的投加量、pH值等因素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木质素磺酸钙为原料制备了两性木素絮凝剂LSDC,并将LSDC用于活性艳蓝X-BR、活性黄X-R、活性紫K-3R、活性黑K-BR等多种模拟染料废水的脱色处理。讨论了LSDC投加量和溶液pH值对不同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说明,ISDC对各染料的脱色率在投加量0~150mg/L范围内脱色率随投加量增大而增大,同时投加量增加可能引起废水COD。的提高,需控制适当的投加量范围,在投加量不大时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染料所含活性基因数目和种类对脱色效果也有较大影响,对实验中涉及的几种活性染料,活性基团数目越多,絮凝脱色量越小。在pH4~8的范围内,活性艳蓝X-BR、活性黄X-R、活性紫K-3R、活性黑K-BR的脱色率分别可达83.7%,99.39%,98.25%和82.13%。  相似文献   

19.
采用强化混凝技术,研究了水力条件、混凝剂投加量和pH值等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混凝技术能有效地去除NOM,而且控制残余铝量不超标。TOC随Al2(SO4)3投加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投加量大于0.2 mmol/L后,去除率基本保持稳定。在pH值为8.0时残余铝含量最低。调节pH在8.0,投加量为0.3 mmol/L,可控制水中有机物的TOC在1.4 mg/L左右,残余铝量在0.05 mg/L以下。  相似文献   

20.
二氧化氯是一种优良安全的消毒剂。结合二氧化氯消毒在贵州农村水厂的应用情况,介绍二氧化氯消毒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设备选型、制取方法、投加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指出了二氧化氯消毒是现阶段农村水厂比较适合的消毒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