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落叶松枯梢病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东北地区、华北、西北等省区均有发生,被害林木轻成造成枯梢,重者树冠变形甚至整株枯死。本文从枯梢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诱因等方面做了阐述,并提供了基本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秀华  崔磊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0):69-70,74
对螺卷毛壳(Chaetomium cochliodes)与樟子松枯梢病原菌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进行对峙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螺卷毛壳对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56h对病原菌的相对抑制效果最高值达到6.16,可以作为樟子松枯梢病生物防治菌种考虑应用。  相似文献   

3.
松沫蝉与松枯梢病的关系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表明,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是辽宁单古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木死亡的直接原因,松沫蝉(Aphrophora flavipes)对松枯梢病的发生与危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防治松枯梢病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松沫蝉的防治。用50%甲胺磷原液或5倍液注干或涂干、500倍液喷雾等是防治松沫蝉幼龄若虫的适宜措施。采用“林敌”烟剂防治成虫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4.
<正>铅笔柏梢枯病是近年来在江苏省新发现的一种危险性苗期病害。主要为害1~3年生苗木,引起嫩梢枯萎直至幼苗死亡。 经分离培养和接种证实铅笔柏梢枯病是由桧柏拟茎点菌(Phomopsis juniperovora)引起。伤口是重要的侵染途径,一年生苗上无伤也能侵染。  相似文献   

5.
在福建闽侯县南屿林场的14~23年生发病的国外松种子园和试验林、用材林中,采用施肥防治、农药防治、综合防治等措施进行松枯梢病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根施或叶面喷洒硼砂、根施或喷洒多菌灵、喷百菌清油烟利、燃放多菌灵等烟剂对松枯梢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叶面喷施硼砂防效达67.5%,喷百菌清油烟剂的防效为69.7%,采用杀菌烟剂防效达66.1%;5种综合防治措施对松枯梢病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防治效果达69.5%~81.5%,尤其是采用清理病枯梢 根施硼肥 根施多菌灵的措施,防治效果达81.5%.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了樟子松的主要病害,樟子松枯梢病、红斑病和针锈病的病原菌、发生发展规律,并总结了防治策略,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松梢枯病防治新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杨酸和多效唑预处理可以减轻湿地松梢枯病的发生、水杨酸的效果尤佳。病原孢子萌发试验证明,多效唑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而水杨酸对病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无抑制作用。因此认为水杨酸处理后是通过增强湿地松的抗性来抑制梢枯病的发生。经水杨酸和多效唑处理后,嫩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上升。SOD在湿地松抗梢枯病上可能起积极作用。较高浓度的水杨酸及阿斯匹林引起嫩梢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下降。说  相似文献   

8.
毛竹枯梢病的调查,开始于1960年。从1963年起,原中国林科院先后进行了研究,证明是病害。近几年来,我们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了“三结合”的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对该病的研究有了较快的进展。通过病情调查,室内病菌的分离培养和林间病理接种试验,进一步证实毛竹枯梢病是由子囊菌所致病害(该菌学名正在鉴定)。去年又先后在老竹病枝、病梢和林地枯枝、篱笆、棚架上发现病菌子实体,初步确定病菌  相似文献   

9.
松枯梢病对湿地松,火炬松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闽侯县、长乐市等地湿地松、火炬松幼林的观察与调查分析表明,松枯梢病使湿地松当年新梢长和梢基部径生长分别降低56.73%和35.82%。感病新梢的长与径生长随着病害发展而减缓,至6月发病高峰后,其生长与健梢生长的差异明显加剧;病害严重程度与幼树的树高、胸径生长呈负相关。通过对南屿林场25块13 ̄17年生湿地松样地的该病危害损失测定,建立阿公枯梢病所致的湿地松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损失的估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福建省桉树常见的灰霉病、茎腐病、焦枯病、青枯病和红叶枯梢病等主要病害的危害症状,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防治技术措施,为桉树持续健康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毛竹枯梢病发生的土壤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32块典型样地的调查、分析,数据经不同方法处理结果表明:毛竹枯梢病(CeratosphaeriaphylostachydisZhang)的发生随土壤紧实度的增大、土壤湿度的下降而感病程度加重;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分析表明:枯梢病的发生与林地养分含量的多少关系密切,其发病程度与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土壤钾和硼水平的交互作用呈显著负相关,土壤中过多的活性铁可助长病害的发生。改善感病竹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是综合治理该病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福建省仙游县桉树常见的青枯病和红叶枯梢病等主要病害的危害症状,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防治技术措施,为桉树持续健康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河北省兴隆县雾灵山地区油松、白桦、华北落叶松三种典型林分枯落物分解层和半分解层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地理群落样地调查法,对雾灵山主要森林类型的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各林分枯落物蓄积量排序为白桦(434.3 g/m2)华北落叶松(223.1 g/m2)油松(211.7 g/m2).(2)三种林分枯落物拦洪能力排序为华北落叶松林白桦油松.(3)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对数函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4)各林分枯落物持水能力排序为华北落叶松林白桦油松.  相似文献   

14.
松枯梢病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平板系列稀释法,从健康和感染松枯梢病的松树针叶上分离叶栖细菌891株.通过室内平板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16株对枯梢病菌丝有强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抑菌圈直径均大于20 mm.在此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个菌株进行温室马尾松盆栽苗防病试验,从中筛选出3株(菌株编号为N29、S(1)102、M(2)21)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8.5、37.5、31.0 mm及防效达60%以上并对松苗无不良影响的拮抗细菌.  相似文献   

15.
毛竹枯梢病菌系喙球菌属(Ceratosphaeria)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枯梢病菌过去被认为是小球腔菌属之一种(Leptosphaeria sp.),经重新鉴定,它是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核菌纲(Pyrenomycetes)球壳目(Sphaeriales)间座壳科(Diaponhaceae)喙球菌属(Ceratosphaeria)的一个新种,命名为竹喙球菌(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sp. nov.)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用硼砂、硫酸锌、硫酸铜三种微量元素对巨尾桉红叶梢病防治,在巨尾桉树头旁挖穴深15cm,施单一硼砂或硼砂、硫酸锌、硫酸铜混合防治均有明显效果,最好的是硼砂12g﹢硫酸锌3g,其次是硼砂18g﹢硫酸锌3g﹢硫酸铜3g和硼砂18g﹢硫酸锌3g,因此建议可用硼砂﹢硫酸锌控制桉树红叶梢枯病危害。  相似文献   

17.
自然降温对侧柏叶抗氧化物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生产栽培中侧柏普遍存在的枯梢现象,测定并分析了越冬时期侧柏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侧柏叶内活性氧的保护酶体系主要途径是SOD-CAT;2)自然状态下侧柏叶MDA含量均比套袋保护的高,其膜脂过氧化作用较大.由此可知:在自然降温条件下,活性氧代谢失调是侧柏枯梢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枯梢与体内能否维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有密切关系.西北方向的侧柏枝梢叶片受害现象严重,建议在侧柏的生产栽培中西北方向架设风障.  相似文献   

18.
水分胁迫与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分胁迫与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密切关系。笔者介绍了与水分胁迫有密切关系的农作物黑腐病、杨树溃疡病、松树枯梢病、柏树溃疡病、云杉溃疡病、栎树溃疡病、山茱萸溃疡病和松材线虫病等几种病害的流行情况及其这些病害严重发生与水分胁迫的关系与机理。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的和感染松枯梢病的松树针叶上分离了叶栖微生物1 862株.选取有代表性的菌株通过室内平皿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对松枯梢病菌和松赤枯病菌具有较好生防潜力的菌株12株.其中,拮抗细菌菌株6株、酵母菌3株、丝状真菌木霉(Trichoderma sp.)3株,拮抗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细菌、木霉、酵母菌,细菌无菌滤液的拮抗效果明显好于菌体本身.拮抗菌的筛选以相对抑菌效果为准,同时应考虑被抑制率和菌种本身具有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对浑河上游4种典型林分类型的枯落物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总蓄积量的大小依次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21.89 t/hm2)、辽东栎天然次生林(18.58 t/hm2)、核桃楸阔叶混交林(15.03 t/hm2)、冷杉针阔混交林(14.38 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的大小依次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55.93 t/hm2)、辽东栎天然次生林(50.42 t/hm2)、核桃楸阔叶混交林(37.84 t/hm2)、冷杉针阔混交林(35.84 t/hm2);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大小依次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42.72 t/hm2)、辽东栎天然次生林(39.09 t/hm2)、核桃楸阔叶混交林(27.41 t/hm2)、冷杉针阔混交林(25.94 t/hm2)。基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均有较高的枯落物蓄积量和较高的持水和拦蓄降水能力,在今后的水源涵养林建设时,宜选用日本落叶松、辽东栎为主要树种营造各种混交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