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目前我国应对巨灾风险采取的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中央政府主导型巨灾风险管理模式,尚未建立完备的巨灾保险体系。所以我国应尽快通过立法,建立强制性的巨灾保险制度;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发行巨灾债券,使保险在巨灾风险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  相似文献   

3.
我国巨灾的基本特征及管理制度设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巨灾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面对巨灾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如何科学应对、妥善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我国在抗击巨灾的斗争中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但是从科学高效地应对组织行为和最大限度的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上看,我国巨灾管理体制和机制都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为降低我国巨灾风险、完善巨灾管理体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陶胜 《科技信息》2013,(14):166-166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发的国家之一,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以降低各种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深度不够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路径,以供有关农业保险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巨灾保险模式及保费厘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灾害保险是灾后恢复与重建最有效的经济手段.研究表明只要在足够大的地域采取强制性的保险政策,并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散机制和保险模式,自然灾害保险是完全可行的.本文通过构建由潜在受灾者(投保人)、直接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资本市场和政府巨灾风险保障基金五类主体组建的串联式风险分散机制和保险模式,运用期望效益原理建立相应的相互串联的保险数学模型,提出了比较科学的保险保费计算新方法,通过对湖南灾害保险保费进行实例测算,进一步论证了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然而目前我国灾后救援和重建只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及社会各界施以援手,这种具有事后被动性及可筹集资源有限性的巨灾救助方式面对突如其来的巨灾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巨灾损失的保险制度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形势愈发严峻复杂。面对日益频发的各类灾难,如何进行切实有效的预警、如何最大程度防灾减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我国构建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建立和完善巨灾保险法律制度,是有效应对我国巨灾风险的需要;是组织全社会力量抗灾、救灾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克服传统保险法局限性、更好地发挥保险业功能的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探索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法律制度,为现实所必要且必需。  相似文献   

9.
张静 《科技信息》2010,(8):I0052-I0052
巨灾风险每年都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巨灾发生频率和由此造成的损失程度呈不断上升态势。但是,我国保险业并没有在巨灾风险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原因在于我国没有建立起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因此,构建我国巨灾保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借鉴国外巨灾保险模式,详细阐述并分析我国巨灾保险体系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0.
加快和完善巨灾风险体系的建立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现阶段我国保费密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保险机构发展尚处初级阶段无力独自承担巨灾风险体系。基于我国商业保险普及率较低的现实,建议巨灾保险借鉴政策性农业保险采用"政策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自然灾害风险可保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险是提高灾后恢复力的一个重要金融工具,但数据分析表明保险在灾后恢复中所起的作用相当有限,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例如,目前我国自然灾害保险赔偿仅占自然灾害总损失3%左右,这一现象背后的关键原因之一是自然灾害风险可保性研究严重滞后,为此,本文从研究自然灾害风险特征和可保性风险特征着手,论述了两者存在的表象矛盾与相对统一之处,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可保性的概念,试图为发展自然灾害保险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本研究针对性地分析了自然灾害保险产品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既然巨大自然灾害无法控制和避免,那么除了积极预测自然灾害、增强群众防灾和逃生的意识外,如何减少巨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帮助群众快速恢复生产生活就是一个重要课题。巨灾保险就是通过保险的方式,将巨灾带来的风险分散化处理,有针对性地在事后弥补受灾人员的巨灾损失。主要包括地震险、洪水险和飓风险等。  相似文献   

13.
关于应急物资储备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莘 《甘肃科技》2009,25(19):99-101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为有效应对突发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迫在眉睫。从我国应急物资储备现状入手,提出了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保险业应对巨灾风险的经营策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巨灾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传统再保险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国际保险业开始尝试将巨灾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出现了巨灾风险证券化的趋势.我国一直是巨灾多发区,如何满足巨灾保险需求以及分散巨灾风险是中国保险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应对巨灾风险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重大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财政救助、民间捐赠有限,传统保险法的运作机制也无法有效应对的背景下,探索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法律制度,为现实所必要且必需。当前我国巨灾保险法律体系的基础建设已经起步,但还十分薄弱;学界对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研究还处于朦胧的认识阶段,成果较少,重视不够。对已有成果的研究内容、思路、方法进行了初步整理,提出了我国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筑物震害是最主要的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震害的有效预测是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提出影响建筑物震害损失的7个主要因子,以汶川地震中40栋建筑物为样本,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输出结果与实际震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农民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保费承担能力弱,理赔难;财政支持不到位,缺乏巨额风险理赔分担机制以及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等。因此,应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以及加强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推进吉林省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技园地》2006,(3):28-28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  相似文献   

19.
针对鞍山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遭遇的各种风险事故的补偿作用,从实地调研出发,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鞍山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存在承保面有待拓宽、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缺乏、政策性农业险种较少,保险公司农险业务创新不够等问题,提出了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因地制宜大力开发新险种、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农民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保费承担能力弱,理赔难;财政支持不到位,缺乏巨额风险理赔分担机制以及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等.因此,应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以及加强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推进吉林省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