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总结了日语动词[ヮヶセソト]中容易误用的各种情况,分析了产生误用的主要原因并归纳出其变化规律,指出要掌握好日语动词的[ヮヶセソト],除了需要了解其一般规律以外,关键还是要靠平时的积累,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2.
日语文言语法是全国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必考内容,对高级阶段日语学习有重要意义。结合教学实践详细分析了如何有效地教授两类助词,以及如何更好地掌握助动词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曹苏娜 《科技信息》2010,(22):157-157,159
在日语古文中存在着"む、むず、べし、けむ、らむ、らし、めり、まし"等众多推量助动词,而其中的"べし"一词可以说广大日语学习者并不陌生,因为在现代日语中依然时常活跃着它的身影。对"べし"的前世今生做一全面认识,对我们更好地掌握其用法应该说很有帮助。因此,本文尝试对"べし"在古代日语中的用法做一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现代日语中的"べし",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古今用法的差异,以进一步加深对"べし"这一助动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余洋 《科技信息》2010,(12):160-161
忽视日语的文化和语言习惯,在母语和日语之间直译的情况,在不少日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这很容易制约他们提升语言水平。本文就学习者对"~てください"句型的一些不当使用进行了分析,探析教师怎样设计教学过程,补充多元的表达方式,讲透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视双方身份地位的尊卑、关系的亲疏,得当地表达"请求"。  相似文献   

5.
日本重视礼仪,因此敬语在日本社会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在商务活动中尤甚.在商务日语中,敬语的广泛使用主要是由贯穿于日本文化特征中的集团意识和内外意识所决定的.作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敬语在商务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社交语,而且还能体现说话人的品位与修养.  相似文献   

6.
赵敏 《科技资讯》2008,(29):224-224
众所周知,日本是礼仪之邦,在日本社会中敬语的使用尤为频繁,女性一般都使用敬语。所以我们要了解敬语的使用,尤其是在日本商务社会中敬语的使用。在商务日语中敬语被广泛地使用主要是由贯穿于所有日本文化特征中的集团意识和内外意识决定的。实际上作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敬语在商务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现代社会中,敬语不仅作为一种社交语,还能体现说话人的品位、个人修养。因此,在商务日语的学习中,决不可以忽视敬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的研究者看来,动词be词性存在不同的划分,有的按照传统把动词be分成三大类:助动词、实义动词和连系动词。有的则突破传统,创造性地把动词be归并为一个大类,即连系动词。通过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划分观点的对比,结合现行的五大学习词典,发现具有归并动词be的词性划分的可能性,即动词be可以作为新的学习词典中的词目。  相似文献   

8.
徐娇玲 《科技信息》2009,(5):213-213,235
日语中的授受动词一直以来就是广大学者争先恐后研究的一项课题。有对日语授受动词句构成进行研究的;有对授受动词句意义进行研究的……但是对日语授受助动词进行汉译研究的却相对比较少。另外,几乎所有关于日语授受助动词的汉译研究都是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汉语。但是.在进行授受助动词汉译研究时我们不难发现.同是授受助动词有些授受助动词是能够翻译成汉语的,而有些却是无法翻译成汉语的。笔者认为日语授受助动词在进行汉译时不仅仅要研究翻译成什么样的汉语,翻译更应该是从宏观上进行把握的,即应该先判断授受助动词能否翻译成汉语.之后才能进行翻译成什么的研究。本文是从宏观上对日语授受助动词的汉译进行研究的,力求用相关理论找出授受助动词能否进行汉译的理论依据,从而解决日语授受助动词汉译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日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在语序方面有差异性也有相同性,本文想通过日语和英语语序的异同分析,提高同时学习日语和英语的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日语中,把表达授与和接受意义的动词视为授受动词,其表达方式称为授受关系。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对于日本人来说,别人为自己做事,自己便得到了他人的恩惠,反之,自己为别人做事便给了别人恩惠,但年长的给年轻的做事和年轻的给年长的做事,从等级观念、社会秩序或规矩来看并不一样,前者是施舍,后者则是奉献。日本人说话时讲究这种规矩和礼节,要用一定的表达形式把上对下或下对上的社会人际关系即授受关系反映出来。这种表达方式在日语中被非常广泛的使用,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难掌握的一个语法点。因为日语中的这种表达角度汉语里面没有。大量现象表明:很多学习者对这部分的灵活应用都存在问题,甚至不会使用。而能否很自然的使用授受关系来表达自己,直接影响其交流效果。本稿将从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授受关系,授受关系的体系,以及常出现的错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任何语言中,我们都经常会看到一种这样的情况,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表达相关联的事。比如日语中的"卖"和"买"、"借出"和"借进"、"教"和"学"等,它们都可以从给出方或接受方的角度来表达。其中授受动词就具有这种功能。但它跟"卖"和"买"、"借出"和"借进"等不同的是,它可以做授受补助动词用。它做补助动词用时具有恩惠性的功能,而且像这种具有恩惠性功能的补助动词很少。尤其是从语用论的角度来区分授受补助动词功能的比较少,所以授受补助动词在被使用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被错用或乱用的现象,特别是在授受补助动词中,「~てあげる」这组补助动词。因为它带有一种强烈的施恩于人的感觉,用了反而会让人不舒服。所以,日本人一般不用这组补助动词,即使要用也只是在家人之间,或者对象是动植物的情况下用。另外就是用其他敬语的形式如「お……する」来取代这组补助动词的敬语。但其它二组如「~てくれる」と「~てもらう」授受补助动词却经常被使用,而且用得好时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怎么使用才能很好地使用这二组授受补助动词呢?本文将试着对这二组补助动词的委婉表达来进行语用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文燕 《科技资讯》2010,(31):176-176
授受动词是日语中比较重要的语法点之一,也是日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之一。日语的授受动词不仅包括物品的授受关系,还包括恩惠的授受关系。在日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尽管老师已经尽力去讲解,但是学生对授受动词的用法还会存在很多疑问。本文对日语授受表现的基本用法做一个具体的分析,同时探讨与其相伴随着的日本人的恩惠意识及使用授受动词时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例举了英语中一些与形容调连用的常见的动词。这些动词也可与副调连用,但其含义不同。可以与形容词连用的动词常常表示静态特征,一般不能用进行时态,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动词例外.  相似文献   

14.
《论语》助动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表意愿、表可能、表事理三个方面对《论语》的助动词进行了具体阐释,并提出许多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外来语是日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日语在吸收外国语言同时引入了外国文化,促进了日语语言体系的发展.研究日语外来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对研究日本语言及文化有很大作用.以外来语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日语外来语的来源,强调了外来语的引入同社会的发展趋势、日本人的特殊心理及广泛的传播途径是分不开的,分析了外来语所反映的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吸收性、创造性及年龄差别性.  相似文献   

16.
日语授受关系的动词用法很复杂。授受关系动词可以分为用于给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动词、用于给与第一人称的动词和表示领有、获取的动词三类。在表示给与的对象和物体领有的来源时,尽管用同一动词,但由于人称上的差别,所表达出的意思也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7.
张雪梅 《科技信息》2011,(7):210-210
为什么日语中除了形容词还有形容动词,以及形容词与形容动词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长期以来成了日语界的讨论的焦点。关于这个问题,本文从形容动词和形容词的形态出发来剖析了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外来语是日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日语在吸收外国语言同时引入了外国文化,促进了日语语言体系的发展。研究日语外来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对研究日本语言及文化有很大作用。以外来语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日语外来语的来源,强调了外来语的引入同社会的发展趋势、日本人的特殊心理及广泛的传播途径是分不开的,分析了外来语所反映的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吸收性、创造性及年龄差别性。  相似文献   

19.
王莉 《科技信息》2009,(27):159-159
如同汉语一样,日语里也有很多拟声拟态语,是学习日语的一大难点。据浅野鹤子编的『日语拟音词拟态词辞典』共收录拟声词拟态词1660个,仓石武四郎的『岩波·中国辞典』共收录264个,天沼宁编的『拟声拟态语辞典』共收录1562个。它数量之多,出现频率之高,是汉语无与伦比的。日本人用它们丰富自己的感情,并赋予语言以独特的生命。与汉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日语中拟声拟态词同一词根的清浊音总是成对出现。本文就拟声拟态语清浊音意义上的异同稍作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目前东莞院校的日语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并为如何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和为东莞输送有效的日语人才,实现高等院校的日语教学目标提出建议。日语教学必须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改革,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切实际,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