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爱珍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2):44-46,50
伟大的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中美丽的诗词歌赋,历来为读者所称颂乐道传唱传扬。而对其不同的翻译方法和风格更引得众多翻译爱好者甚至学者们纷纷进行研究探讨。本文也试着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对《红楼梦》中诗词在杨、霍译本中的翻译进行一定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合格”取代了“对等”的翻译标准。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和霍克斯、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虽然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不相同,但由于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最终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取得了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作品究竟能对原作忠实到什么程度,是不是真的有可能达到形神毕肖,天衣无缝的程度呢?这不但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重读拜伦《哀希腊》的几种译文,又想到了人们对翻译的种种论述和责难。翻译是困难的。这不仅关涉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而且关涉到完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心理、习惯和思维方法,此外还得考虑完全不同的接受对象。而诗的翻译尤为困难,因为,  相似文献   

4.
译者的风格是文学翻译中译者身份的标识。译者风格的建构离不开译文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和贯穿于译文的翻译观。朱生豪、梁实秋两位翻译家所译《理查二世》译文风格迥异,在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审美取向,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文本策略,从而分别形成了“豪放、率真、大气”和“含蓄、简洁、典雅”的两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红楼梦》译文不同版本对对联翻译的不同处理方式,指出对联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古老的形式,在其翻译时最重要的是注重“意美”,其次是“形美”,再其次是“音美”。  相似文献   

6.
周敏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1):110-111
目的论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翻译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可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严复的《天演论》为蓝本,并从选材、语言表达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上来分析和研究翻译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通过甄选伊万.金(1945年版)和施晓菁(1981年版)翻译的两个《骆驼祥子》英文译本,针对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翻译的影响程度及其在译文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剖析,同时通过两位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译者在《骆驼祥子》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相似或相异的翻译策略,尝试性地探讨了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翻译的操控。  相似文献   

8.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这个问题在批评界引起很大争议。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杨宪益夫妇对《红楼梦》的英译以及林语堂对《浮生六记》的英译中,三位译者迥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后面隐藏的是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目的决定方法,这正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因此功能翻译理论是适用于文学翻译的,可以而且也应该作为我们评价文学翻译好坏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9.
李奕 《科技信息》2009,(10):115-115
《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大都引自古诗或以谐音寓意,并能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和命运。《红楼梦》中姓名具有深刻内涵,不可漏译。本文分析了霍克斯在《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在翻译中,译者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了音译、意译、不同称谓、译音译义、用法语与拉丁语以及增词等各种手法,将《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得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目的论角度研究《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经过分析发现,由于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为实现不同的翻译目的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译者在典籍翻译实践中往往轻视文本的诗学价值,诗学伦理研究正是针对译本诗学价值的理性反思。《道德经》诗学气质玄妙深远,译者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诗学气韵,对最终翻译质量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翻译伦理视角出发,描述与分析《道德经》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所采用的不同诗学伦理态度,能拓展典籍翻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文体的翻译应该有自己的特殊标准。戏剧翻译与其它类型的翻译相比有其特殊难度。苏珊.巴斯奈特一直关注戏剧翻译的问题。本文将主要结合她在《依旧身陷迷宫》和《走出迷宫的道路》中所持有的观点,围绕戏剧的特殊文体本质,探讨戏剧翻译的特殊标准。  相似文献   

13.
傅东华翻译的美国通俗小说《飘》,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口语化和幽默化的语言几乎贯穿整个译本,从而构成了此译本的独特风格。但译本中过于中国化的归化翻译一直饱受文艺评论界的批评。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要求不同类型的文本需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感染文本《飘》要求译文以归化为主,应主要忠实于目标语读者的反应。此理论无疑为我们赏析傅译《飘》的中国化的口语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4.
创办于1919年的《中华英文周报》(Chung Hwa Weekly English)是中国近代极少数由国人自办、彼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之一。该报以“英文教育”为发行宗旨,同时也包含大量的翻译活动与翻译事实。本文通过梳理一手史料,考察了《中华英文周报》的译者群体、翻译选材及时代译境,研究发现:报内的无名译者群体出于英语学习及教育的目的进行了翻译活动;报内的翻译选材主题丰富多彩,以文学及典籍翻译最为突出,但缺乏相关系统性;报内所处的时代翻译语境包含近代社会、文化、政治的三个客观维度。对《中华英文周报》的翻译活动开展系统梳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民国初期中国近代英文类报刊的翻译活动史及其相关背景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元稹的一首诗歌《行宫》的不同翻译入手,说明了中西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学作品翻译方法的不同,并对文学,文学翻译等做出解释,从而得出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能高度相当而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16.
受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文化信息的接受、理解会出现历时性和共时性偏差,造成翻译中的错位。基于此,分析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以阐释学作为理论基础,探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杨译本某一成语的不同翻译方式的分析,指出根据语境、意境的不同,翻译的方法也应加以调整,这样翻译才能贴切得当,充分表现翻译的多样性。而实现这种多样性也是典籍翻译教学的难点,这主要体现在翻译标准的多重性、词义选择的多样性以及语境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西方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的翻译历程,可以发现对经典的翻译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探索其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据此总结出中西方的翻译传统或规律,旨在为后世翻译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翻译要传达三种信息:主题信息,艺术信息和文化信息。《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在其翻译中分别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和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本文以对《红楼梦》诗词的英译,进行两种译本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受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文化信息的接受、理解会出现历时性和共时性偏差,造成翻译中的错位。基于此,分析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以阐释学作为理论基础,探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