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胞物与。物与,是杜甫仁学精神的合理外推,而同时,大自然以其所涵载的宇宙生气昭示着人类生命应具的秩序,诗人在其诗作中以喜剧性(自由)自然意象展示了这种心灵与自然双向交流的形上内涵:自然对生命的启示,在自然的映照中的对人生悲剧的理性观照与超越要求,对“天人合一”的体认,是诗人宇宙化了的泛人性(“本善”)精神。  相似文献   

2.
《求乞》具有极强的诗性与音乐性,“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是这篇“音乐诗”的主旋律。它揭示着人(特别是中国人)的生命枯竭,心灵隔绝的生存困境,又凝结着鲁讯个体的悲凉,绝望的生命体验。《影的告别》最基本的观念是“有”与“无”,是对“他”世界里的“有”的拒绝,对“无”-“仿徨于无地”,“消失(沉没,吞并)于黑暗”的选择,以及“全属于我自己”的世界里“有”的“无”,“空(虚)”向“充(实)”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从刘辰翁的创作与文学评点实践看,崇尚“自然”可以说是他的文学创作观。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创作主体(作者)情感之自然:“不平则鸣”、“真”;其二,文章思想(内容)之自然:“兴寄深厚”、“风雅”;其三,文章行文(语言)之自然:“诗无改法”、“天籁”。  相似文献   

4.
黄鸣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9):96-98,103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Paul Grice)1957年在他的“Meaning”一文中从人的心理意图上探讨了意义的本质,将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与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该理论一出现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格赖斯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索意义的本质,从说话人的意图出发探讨意义,把交际过程看作是交际意图识别和传递的过程。格赖斯在非自然意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对语用学的发展有很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人在实践中构成自身,那么这个构成性的实践不仅是人与自然的交道,同时也是人与人(社会)的交往。如果说“自然技术”意味着技术理解的一种可能性,是以“人与自然”为基础,那么在“人与人(社会)”的概念中则蕴含着另一种技术理解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被描述为“社会技术”。笔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来分析这一技术,深入理解社会技术的本质和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闵杰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77-79
广义“读者”与狭义“读者”之间,存在着渐次清晰的历史演进走向:由对自然之物(天地万物,星辰宇宙,乃至人自身)的阅读,到对人为之物的阅读;由政治性、宗教性的阅读,转向审美性的阅读;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选择;由群体性的行为到个体性的行为;由精英阶层向普通民众的普及过程。  相似文献   

7.
自然者,自其然也。遵循自然规律发展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文字,一人为“大”,一大为“天”,说明中国人最尊重的是自然。中华民族视宇宙为二元,即自然与人,藉人的双重性即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成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主张“人与天调,天人共荣”。  相似文献   

8.
自愿组合,力戒积弊,开创湖泊治理新起点──中国湖泊与水库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侧记中国湖泊的自然特点是;总量多(24880个);总面积大(83400平方公里);总蓄水量大(7000亿立方米,超过长江年人海水量)。另一自然特点是:水体浅、风浪大。此外,人...  相似文献   

9.
远古神话周穆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在跨越自然空间的“心”、“物”交感中,孕育出中土与西域心心相系的古老的“历史情结”;又以人的“文化的超机体因素”超越自然生态的“种内关系”,而且大胆实施空间创造,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因素转化为“柔远能迩”、“和远又和近”的空间思辨;同时在“心”随“物”(自然空间)游中,展开对自然的诗意想象,以生命的执着冲破内心孤独,努力践行追求和谐、统一的空间行为,从而在“原生态自然”中编织了关于中原与西域不可分割的“生命”之链,升华了“历史情结”。  相似文献   

10.
陆内水体浅识——兼谈波浪状构造地貌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阐发了陆内水体的自然功能与社会功能,接着重点对渤海这个我国最大的陆内水体的重要作用以及渤海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性进行了论述,最后强调了应适度维护波浪状地貌景观,因地制宜兴利除弊,并提出了“导黄(河)入黄(海)”以拯救渤海的较具体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大黄和“四君子汤”作用的免疫学机理的报导尚很少见。本文研究表明,大黄致脾虚小鼠,血浆中环磷酸腺苷(cAMP)与空班形成细胞(PFC)水平显著降低(P>0.01).脾虚小鼠灌饲“四君子汤”复健后,而自然恢复小鼠的cAMP和PF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揭示大黄是一味很好的体液免疫抑制剂,“四君子汤”是很好的免疫增强剂。cAMP和PFC的相关变化,可作为中医脾虚证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太阳照常升起》中荒诞离奇的情节、错综变化的时空以及混乱的语言和视角使得这部电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实之作,自然也不能以写实主义的艺术规范去要求或解读它。本文认为,正是这种混乱和错综恰恰与人之梦境的呈现有某种契合之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人手或许能提供不无启示的发现。本文通过对影片的解读发现,这是一个在历史和时间之外不懈“找寻”的故事,影片中的主人公没有历史,身世模糊,自然就没有现实,这注定了他(她)们的缺失状态,他(她)只能不停地找寻,而当他(她)们一步步靠近找寻的对象时,却越来越意识到找寻本身的荒谬:他(她)们在历史之外找寻却被时间之流无情地吞噬,而在这种没有主体(自己)的年代(“文革”前后的中国现实)中找寻主体(自己),恰如在时间和空间之外找寻“存在”一样,既荒诞可笑而又沉痛悲壮,死亡注定是他(她)们宿命的结局。这或许即影片名“太阳照常升起”所呈现出的矛盾而富于悖论的含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华兹华斯1770年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坎伯兰湖区(Cumberland)。他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一个领袖人物。大自然是他诗歌歌颂的主要主题,他因此也被誉为“崇尚自然主义者”(“Worshipper of Nature”)。他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真切的爱,他认为大自然除了给人以感官之美外,还给人带来智慧和力量。1797年诗人华兹华斯与塞·特·克勒律治共同出版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老子所言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的“四大”思想中,不仅有着积极的工夫论思想,而且预设了完备的体道路径,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观《道德经》所言的道之含义,老子层次递进的“四大”思想应该是自人始道终,至“法自然”最终兼摄的四个层次,其中蕴含的功夫论和境界论也是对现实的人的理想性规定与激励。整体言之,“四大”思想也集中体现了《道德经》所蕴含的宇宙论之意涵。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产资料逐渐与自然劳动者分离,雇佣关系成为部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间接结合的纽带。同时,在这种关系下形成了被雇佣人(劳动者)与雇佣人(用人单位)两大利益群体。针对群体权益的维护,劳动法不断调整着保护重心,现代劳动法主要沿着倾向于相对弱势的劳动者来修正群体间的力量差异的。  相似文献   

16.
周国兴 《大自然》2011,(2):52-55
直立行走、身高超过2米、手下垂至膝、脚大、双眼朝前、发长、毛色黑红——神农架的“毛人”、九龙山和元宝山的“人熊”、喜马拉雅山的“耶提”(雪人)、美洲的“沙斯夸支”(大脚怪)……世界各地的传说中,“野人”都有着大体相似的外貌特征。但是,“野人”真的存在吗?作为人类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17.
郑洪涛 《科技信息》2012,(12):67-67
一、研究生科技伦理观构建的原则 (一)促进人的不断完善和全面人的形成 马尔库塞认为,科技的发展不仅给人带来了幸福,也使人越来越单面化。马尔库塞认为:(1)科技增强了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人对自然的索取能力不断提升,然而,人却远离了自然,人成为了没有根基的存在,科技对自然非理性的开发,是典型的单向度思维,没有考虑到人的生存与自然的依存关系;(2)大工业革命兴起,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人们从单向度的思维出发又一次将劳动异化,成为了限制人自由发展的外部条件;(3)科技的发展打乱了价值体系,人们不能全面审视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18.
湘西“生命世界”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种“生命世界”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诗化自然的性爱、未凿无尘的童心、血性康健的强力是其“常性”。然而,湘西“生命世界”在现代文明(外因)和自身文化隐痛(内因)的“共谋”下,原始、本真的“生命”失去原有的自然品质:人性失衡,诗性消失,由“常”趋“变”。在这种“生命”的流向中,沈从文对“精神家园”进行了现代性的思考:重建“失乐”的“桃源”,重造理想的民族人格。  相似文献   

19.
论“当代小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当代小科学”赵红州(中国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44)On“theJuniorContemporaryScience”¥//“当代小科学”是大科学时代的“小科学”,即“非规划”的、渗透着集体主义精神的较小规模的基础性研究。中国的“大科学...  相似文献   

20.
自然中自觉的人生选择──路翎的文学道路刘挺生有一句话就说:“风格的形成是一个作家创作上成熟的重要标志”(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P416).同时,还有一句话说,“社会化是人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性的必然现象,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