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绵阳市城市发展规划区为例,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在探讨城镇规划发展区土地利用生态景观的空间结构基础上,提出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景观途径:编制科学适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土地用途管制体系;开展土地整理,实施综合开发;建立复合稳定的城郊土地生态系统;优化城乡土地配置,建立城镇地价体系;运用现代技术,建立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加强可持续的资源环境观念教育,完善土地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大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的全面开发和石油化工等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满足新兴石油化工城市生活物资的急需,而进行的大规模农业垦殖,给大庆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土地污染、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草原退化,耕作土壤肥力下降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威胁着大庆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因此,开展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对大庆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为大庆市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地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贵阳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促进喀斯特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协调发展的方法,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贵阳市为例,综合考虑工程地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3个方面11个评价因子,通过Delphi法确定因子分值,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因子权重,对喀斯特地区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贵阳市建设适宜用地(含建成区)占市域面积4.62%,较适宜用地占19.99%,一般不适宜用地占23.25%,较不适宜用地占23.74%,最不适宜用地占17.71%,不可用地占10.69%。根据评价结果,为不同等级的用地类型提供了相应的建议,为保护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地健康自20世纪30年代提出以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并没有像其他研究工作那样取得重要进展,对土地健康位评价理论方法的探讨更是停滞不前.引用了G.E.Hutchinson的n维超体积空间生态位理论,模拟并应用于土地健康评价中,首次提出了土地健康位理论方法.以宁夏为例,构建了宁夏土地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宁夏土地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宁夏土地健康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5个地级市中,银川市处于健康状态,其余均为亚健康状态.在各市(县、区)中,银川、永宁、贺兰为健康状态;西吉、彭阳、海原为不健康状态,其余均为亚健康状态.实践证明土地健康位理论适宜于宁夏土地健康评价,其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宁夏土地健康的实际情况.此外,土地健康位理论计算方法简单易行,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绵阳市2010年远景目标对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计算,结果表明,未来几年内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在生态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以及综合评价中都处于初步可承载阶段;通过计算,确定了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子,为绵阳市国土资源规划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运用加权合成法得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并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得出预测值.研究表明:从1990-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的趋势是不断变好,但在不同的阶段生态环境质量所处的等级不同,从1990-2000年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一般等级;从2001-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良好等级.通过预测得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不断上升,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到2016年环境质量开始进入优等级.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和服务设施等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成对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在生态敏感性分析和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在排除A类基本农田和高生态敏感区的前提下,进一步考虑区位、社会和服务功能,选择出适宜建设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奉贤区适宜进行开发的用地面积占18.88%,可在指导下进行适度开发的用地面积占8.20%,不宜作为城镇居住区用地面积占14.92%,需要对敏感脆弱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区域占26.52%,另外有31.49%的区域为基本农田,禁止进行开发.为奉贤区滨海生态区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区域整体人居空间布局优化和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动态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建立前后水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从而为科学地组织人类有序活动、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格局,以确保流域生态安全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结果显示:1999~2009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呈先下降后逐渐回升好转最后又下降的趋势,2005年和2008年是两个转折点,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状态处于风险型和恶化型之间.  相似文献   

9.
海南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以1987年海南植被类型分布图、1988年河南省土壤侵蚀图和1998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综合GIS参与监督分类及目视判读的方法,以GIS为工具提取生态因子信息并按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对比,并以海南西部部分地区为例,进行了海南西部地区土地沙化/土地退化研究,表明海南生态环境质量由中部向外依次降低,森林生态环境好,部分园林和农田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土地沙化/土地退化在向着恢复逆转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对于落实动态规划、强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以京山县为实例进行研究;分析了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的原理,描述了基于该方法的规划实施评价的应用过程.研究表明,基于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的规划实施评价行之有效,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1.
从城乡一体思维下的生活污水资源化、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基于“3S”的交通智能化、循环工业和静脉产业建设四个方面人手,提出粪便资源化、污水资源化、土壤迁移、雨水资源化、智能化“市区高速道路系统”、IMTS公共交通实验系统、循环工业和静脉产业等措施,综合探讨生态城市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贵生 《太原科技》2007,163(8):20-21
城市建设中不合理的规划会对城市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应运用绿色生态环境指导现代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现代城市绿色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建设森林化城市 优化太原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太原市目前园林绿化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系统、全面地推进全市森林化建设的主旨,并在操作层面予以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贵阳地区土地整理模式的分析,指出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结合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确定土地整理的目标,达到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运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伊宁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两者的协调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10年来伊宁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数及其协调发展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均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因此,伊宁市今后应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融入到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伊宁市旅游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新沂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借助先进的GIS技术,选择有区域代表性的生态因子,采用因子叠加法,对新沂市的生态敏感性进行深入分析.按生态敏感度的高低将研究区划分为极高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5个等级,并提出了分区保护与建设的建议,为研究区的空间功能区划和生产力布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极高和高生态敏感区面积占研究区的28.3%,说明研究区生态敏感性很高,应对该区作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划.  相似文献   

17.
维护城市生态景观良性发展过程及其建设格局的连续性是保证城市人居环境健康与安全的重要因素。以合肥市为例,分析其由“园林城市”向“生态、景观城市”合理过渡思路。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建设太原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必要性,从3个方面提出了建设太原市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跨界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府际合作对于跨界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极为关键. 以安徽省重点发展区域———皖江城市带为案例地,探究了皖江城市带跨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及产生原因,深入分析了跨界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府际纵向和横向合作两个维度,提出跨界生态环境治理,在宏观层面上政府间应加强环境管制系统的顶层设计、理顺环境治理的制度安排以及整合合作治理的组织架构,在微观层面上政府之间应加强建立互动的合作机制、有效的工作机制、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和切实生态补偿机制等,进而实现皖江城市带跨界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20.
生态农业建设对绵阳市挑战西部大开发,增强农业发展的区际功能有重要意义,文章讨论了绵阳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原则,分区及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