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艺术美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佛教禅宗非逻辑思维深刻的影响。禅宗之渐顿思维、禅定思维、明心见性说直接作用于中国艺术的创作和审美,形成了中国艺术美学的灵感思维、形象思维、虚静思维、文即心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艺术美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佛教禅宗非逻辑思维深刻的影响.禅宗之渐顿思维、禅定思维、明心见性说直接作用于中国艺术的创作和审美,形成了中国艺术美学的灵感思维、形象思维、虚静思维、文即心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诗人孟郊与佛僧的交游赠答诗较多,这类作品渗透了一些禅宗、华严宗以及《维摩诘经》、《小品般若》的佛教哲学思想,反映出佛教哲学对孟郊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安娜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5):43-44,55
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突出人性自觉,实现了由佛教的自我内观向自然客观境界的转向,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绘画也以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与中国禅文化相互交融并逐步成为中国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胡祖豪 《科技信息》2012,(16):198-199
中国禅宗始于南北朝,达摩以楞伽经为传法经典,其后结合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受道家玄学思想影响发展成"禅宗"。将禅宗思想应用于艺术与审美上所形成的禅宗美学,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尤其是与老庄、玄学美学结合的一种美学观。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与佛教及其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禹锡作为中唐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其受佛教思想及禅宗认识思维方式的影响是颇为显著的。本文结合刘禹锡的生平事迹,阐述了他在不同阶段上接受佛教思想及其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具体事实,探究了其诗论在意境问题上的独到见解和在思维方式上与禅宗认识思维方面的内在联系,为全面准确地把握刘禹锡思想及创作全貌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具体考察了贵州著名禅师赤松和尚的生平及其佛教活动。认为赤松由儒入佛,创建黔灵,培养僧才,在振兴禅宗佛学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在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传奇人生的丹霞山佛教开山之祖澹归大和尚及其营建的别传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澹归与别传寺为核心的丰富的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系列资源,是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开发的巨大宝库,理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深入挖掘,精心设计,开发成为创意十足、各具特色的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9.
赵权 《科技信息》2012,(2):197-197
禅宗发展于初唐,是佛教的一种形态。追朔其真正的始祖则更早,其源于六世纪从南印度到中国来的菩提达摩。在八世纪间分为南北两宗,北宗主"渐修",初时盛极一时,不久便衰竭。南宗主"顿悟",从唐至宋,禅师辈出,流传广泛。禅宗主张"悟",对人生进行深邃洞察、反省,在对自然的思索中寻求心灵的安顿,静静的闲居,且和所有的环境同化。而一切艺术都可以说是从对人生的意义中体发出来的或者说人生的奥秘深深地根植于一切艺术构成之中。艺术家用生命去体验生活,又将这种对生活的体验通过绘画工具表现成艺术作品。这二者的心理思维方式比较相像,仿  相似文献   

10.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相传在南北朝时代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相续了五代,经过六祖慧能的改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中唐以后,弹家几乎压倒了所有的佛教派别,变成佛教的代名词。禅家的基本思想是不立义宇,顿悟成怫,即通过主观心灵的直觉观照而达到物我会一的境界。作为中国占典诗歌的创作原则与审美标准的意境,它在创作主要求上客观相工融合,这和禅宗的物找合一的境界是一致的。事实上,弹上的思想启发了义学史上的兴趣说、性灵说、神韵说的产牛。诗歌意境创造中的情景交融、言外之急等特征都有着禅宗思想的渗…  相似文献   

11.
禅宗作为最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其教旨与教义所构建。的境界学说最有代表性,其境界学说对禅宗中国化做出了贡献,使禅宗成为本土最具影响力的宗派之一。纵观禅宗所讲的境界学说,以期达到得大自在、无有障碍的境界,同时强调人的本性即佛性,佛性的开启就是如来藏(真如)的开启,这样才能有助于境界的提升。由此可知,禅宗境界突显出佛教所宏旨的本源境界,乃是对佛教境界的一种本源阐释,是对佛教境界的一种复归。  相似文献   

12.
禅宗,佛教中国化的一个典型,它源于由西域东传而来的印度佛教,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于隋唐之际脱胎成形,它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演变与完成。禅宗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使它成为唐宋以降,影响十分广泛的佛教宗派。 一 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派林立,凡能开宗立教,都各有其特点。然而无论天台宗、净土宗、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抑或禅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佛教的中国化。禅宗在中唐以后形成和流传决非偶然,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隋唐时期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3.
唐宋时期是我国禅宗发展的重要时间段。唐代禅宗初现,此时期出现对于中国禅宗乃至佛教拥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著作。宋代则是禅宗统治中国汉传佛教的时期。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下,研究中国禅宗寺院建筑的布局特征。  相似文献   

14.
谙熟画理的王维以绘画中的空间透视方式来建构诗歌。在禅宗的影响下,王维以佛禅特有的时间和空间意念去感受现实世界,并创造出了另一个审美空间。他对山水时间的体验亦是其禅宗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祖庭是中国禅宗发展的基地,是佛教中国化的活水源头。研究与弘扬流传千年的中国禅宗祖庭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从类别、内涵、层次等梳理了禅宗祖庭、禅宗祖庭文化的概念,提炼出禅宗祖庭文化的核心,提出以开放与宽容引导禅宗祖庭文化的当代传承实践。  相似文献   

16.
楚圆(987—1040)是我国北宋时期桂籍著名高僧,他承善昭禅师法绪,是我国传绪最久、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禅宗临济宗的第七代传人。在三十余年的禅僧生涯中,他统领法众,弘传禅教,以卓尔不凡的禅学见解及教示弟子手段而名振禅门。他不仅在临济宗传承世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于禅宗事业的继往开来及其“自主、创新、崇实”精神的发扬光大都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深具造诣并颇有影响之一代宗匠。  相似文献   

17.
日本学者通过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证明某些中原地区的禅宗文化被译成藏文,传到了吐蕃;有些藏文佛教文献直接译自梵文,而非自汉地传入,从而推进了对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禅宗的研究,领先于国际敦煌学界。  相似文献   

18.
宋代大理国画师张胜温及其弟子们创作的长幅《张胜温画卷》,是佛教绘画艺术中的瑰宝,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画卷的整体结构、卷中南王室的族属问题、画卷反映出的佛教流派及画卷的艺术价值,均提出了新的见解,阐述了对画卷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禅意与诗兴──唐代山水诗创作与禅宗佛理之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一种诗歌形式,唐代山水诗创作与佛教禅宗思想之间的联系。首先分析了诗的意境和思想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其次简要介绍了禅宗的哲学观点和艺术主张;通过二者的对比和参照去透视诗在唐代勃兴的原因,从而试图为唐诗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20.
韶关作为岭南粤北的历史文化名城,唐宋以来佛教禅宗思想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并以此为起点,挺进大江南北和中华大地,成为影响全国的佛教主要宗派。后来,禅宗的影响波及欧美和南洋诸多地区。如今,禅宗文化成为韶关文化旅游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