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超临界CO2静动态结合萃取姜黄油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姜黄为原料,研究超临界CO2流体梯度升压与静动态结合萃取姜黄油的工艺研究,并利用均匀试验与正交试验进行优化. 实验得出超临界流体萃取姜黄油的优化工艺为:原料含水率5.5%~6.0%之间,先在压力10MPa、温度30℃的状态下静态预置15min,后在压力30MPa,温度45℃,CO2流量40L/h的条件下动态循环萃取120min. 结果表明,姜黄油的萃取率可达8.95%,比水蒸气蒸馏法提高了4倍,且香气纯正,证明超临界CO2流体静动态结合萃取姜黄油的工艺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2.
在大黄的药理基础上,着重研究姜黄水煎剂和姜黄、大黄混合水煎剂对大鼠的减肥作用.选用雄性大白鼠分成4组,分别胃饲水(对照组)、大黄水煎剂、姜黄水煎剂和姜黄、大黄混合水煎剂,然后测各组的摄食量、体重、体温、甘油三酯含量、胆固醇含量和附睾脂肪垫重量.与对照组相比,其它3组的甘油三酯含量、胆固醇含量、脂肪垫重量都下降;姜黄组的摄食量、体重都增加,大黄组和姜黄一大黄组的摄食量、体重都明显降低;大黄组的粪便明显变稀,姜黄-大组的粪便无明显变化:姜黄-大黄组的脂肪垫重量下降程度介于大黄组和姜黄组之间.因此,大黄、姜黄都有动用脂肪、降血脂作用.姜黄的加入可以改善大黄的药效.姜黄和大黄对减肥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姜黄色素提取中因姜黄含有较多的挥发油而影响色素产品外观这一问题,通过几种常用油脂浸提剂对姜黄挥发油的浸提试验比较,从而筛选出较适合于姜黄色素提取中用于浸提姜黄挥发油的浸提剂——石油醚。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姜黄挥发油自乳化制剂最佳处方组成和比例.用溶解性实验、正交筛选和伪三相图法进行姜黄挥发油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制备研究,通过评价姜黄挥发油自乳化制剂处方的乳化效果和乳滴粒径大小,优选最佳的处方组成和比例.结果显示姜黄挥发油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组成为中碳链甘三酯、聚氧乙烯蓖麻油时,能获得较好的自乳化效果,最佳处方比例为中碳链甘三酯与聚氧乙烯蓖麻油的质量比为7:3、姜黄挥发油质量分数为30%.  相似文献   

5.
姜黄属植物中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综述了19个已从姜黄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天然分布、生理活性、提取办法等.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黄挥发油,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姜黄挥发油提取的最适工艺条件,即加水9.5倍,浸泡3h,加热回流5h,在此工艺条件下,姜黄挥发油实际得率为3.600 2%,预测值为3.638 8%.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优化工艺提取的挥发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出39个组分,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3.49%,主要化合物为α-姜黄酮(26.43%)、α-姜烯(15.34%)、芳姜黄酮(11.82%)、β-倍半水芹烯(11.52%)、姜黄新酮(9.78%)和α-姜黄烯(3.44%)等.  相似文献   

7.
为对片姜黄的质量标准进行再评价研究,并完善其质量标准,建立了吉马酮含量测定的方法,在原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吉马酮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吉马酮在0.058~3.67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2=1);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RSD值分别为0.78%、2.60%、2.9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4.8%,RSD值为4.50%.实验表明,片姜黄现行质量标准可控性不强,而改进后的标准可增强其质量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斯里兰卡姜黄中α-姜黄烯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得到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2.33970X+33.45508(R=0.996),进样量在20~500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准确度试验RSD为7.1%(n=9),平均回收率为97.4%,精密度试验RSD为1.2%,重复性试验RSD为8.2%.结果表明方法稳定可靠、简便可行、具有较好的重现性,为斯里兰卡姜黄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姜黄烯类倍半萜的合成及其抗生育活性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姜黄烯类倍半萜进行了研究。全合成得到(±)α-姜黄烯、(±)β-姜黄烯,脱氢-α-姜黄烯三个倍半萜类化合物。经药理初筛,表明都具有一定的抗早孕生物活性,还探索了倍半萜姜烯的合成,由6-(4′-甲氧基-1′,4′-环己二烯)-2-甲基-2-庚烯经酸性水解得重要中间体6-(4′-羰基-1′-环己烯)-2-甲基-2-庚烯(姜烯酮)。经光谱解析,确证在所用酸性水解条件下,β,γ-碳碳双键并不随同转位。这与甾体合成中,相应的酸性水解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为了配合对中药姜黄治疗糖尿病作用机理探讨的实验研究,应用水提醇沉、液-液萃取等方法通过反复试验制备了姜黄的石油醚提出物并完善了其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天然中药生物制剂莪术油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婴幼儿腹泻的120例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在综合治疗相同的基础上,治疗组应用天然中药生物制剂莪术油治疗;对照组用氨苄青霉素和病毒唑静脉点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平均住院天数3.25d;对照组有效率的68.3%,平均住院天数5.35d;治疗组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天然中药生物制剂莪术油治疗婴幼儿腹泻有效、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天然中药生物制剂莪术油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婴幼儿腹泻的120例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在综合治疗相同的基础上,治疗组应用天然中药生物制剂莪术油治疗;对照组用氨苄青霉素和病毒唑静脉点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13%,平均住院天数3.25d;对照组有效率的68.3%。平均住院天数5.35d治疗组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天然中药生物制剂莪术油治疗婴幼儿腹泻有效、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3.
四种植物挥发油对食用油脂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琰  陈训 《贵州科学》2006,24(2):20-23
本文采用硫氰酸铁法,以没食子酸丙脂为对照,研究4种植物挥发油对食用植物油脂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姜黄、生姜、木姜子、桔皮挥发油对黄豆油、芝麻油、油菜籽油、花生仁油等食用植物油脂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姜黄素对小鼠巨噬细胞LDL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培养小鼠巨噬细胞LDL受体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与巨噬细胞共孵育,观察各组巨噬细胞膜上LDL受体的数量。结果高中低三个剂量的姜黄素均能使巨噬细胞膜上LDL受体数量增加,随姜黄素浓度增加,LDL受体数量也明显增加。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调节LDL受体数量和活性起到降胆固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渣油超临界溶剂部分逆流革取过程中溶剂比对脱沥青油收率及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次平衡萃取和逆流萃取工艺比较,这种工艺可以在较低的溶剂比下操作.低溶剂比(2.2)下脱沥青油收率及性质与高溶剂比(4.0)下的脱沥青油收率及性质相当.这种工艺可以改善过程溶剂比的分配,因而能降低过程的溶剂比.  相似文献   

16.
贵溪闪速炉造锍熔炼过程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作者建立的贵溪闪速炉造锍熔炼过程的热力学模型,对贵溪闪速炉造锍熔炼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并对贵溪闪速炉控制的3个关键参数即冰铜品位、冰铜温度及渣中mFe/mSiO2进行模拟,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还进一步讨论了富氧体积分数、反应塔油耗、粉煤代油、精矿成份等因素对贵溪闪速炉熔炼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好氧微生物处理在三元复合驱采出水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在油田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要求能够尽量的回收原油,减少微生物对水中剩余原油的降解.研究采用已驯化好氧生物载体填料,通过原水的室内试验,考察微生物降解石油过程中,将原油用于自身代谢底物和将原油回收的比率.研究表明,164.53 mg/L的采出水中原油,约12%的原油被微生物吸收利用,80%原油被回收,同时还有约5%~8%处理过程中被挥发和损耗;如果污水处理工艺中,采用气浮装置进行原油的回收,微生物将原油用于自身转化利用率为5%.结果表明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好氧微生物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其维持自身生存所利用的原油较少,而用于三元污水的深度处理上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一种用于处理富含丁烯醛废液体系的新工艺,并应用Aspen Plus软件对该工艺的理论塔板数、回流比、采出率、进料位置等工艺参数进行灵敏度优化与正交试验分析。最终优化后的模拟结果为:脱轻塔的塔板数N1=31,塔釜采出率B1/F1=0.867 5,塔顶油层回流比R1=23.50,进料位置NF,1=10,进料温度TF,1=60 ℃;脱重塔的塔板数N2=40,回流比R2=4.0,塔顶采出率D2/F2=0.942,进料位置NF,2=15。经济效益分析的结果表明本工艺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9.
常规气锚在油气比较高的条件下油气分离效率低,进而导致抽油泵充满度小,泵效低,无法满足高气油比生产井生产要求.且体积大,不便于安装.在此,根据气蚀理论和离心分离原理研制出KZQ-48/89油气分离器.该油气分离器与常规气锚相比具有油气分离效率高,且体积小、安装方便等特点.现场试验表明,该油气分离器具有较强的油气分离能力,油气分离效率较高,极大提高了抽油泵充满度及泵效,可满足高气油比生产井生产要求.该分离器在新疆漠北区块进行试验3井次,成功率达100%,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温模拟技术,对原油和原油族组分样品进行模拟实验,并对其产物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原油及其族组分在裂解过程中产物组成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最初,高碳数化合物裂解为较高碳数化合物C<,25>~C<,32>;随着模拟温度的升高,C<,6>~C<,14>化合物丰度增加,伴随一定量的C<,1>~C<,5>气态烃生成;继续加热,C<,6>~C<,14>化合物大量裂解为C<,1>~C<,5>气态烃,伴随苯及其同系物的生成;最后,产物以甲烷、苯及其同系物为主.实验中还发现,原油及其族组分裂解过程中产物的组成变化特征与模拟温度有很大的关系,能为原油裂解程度进行量化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