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软锰矿浆烟气脱硫及副产硫酸锰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用软锰矿浆进行了吸收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硫的试验结果表明,烟气脱硫率达90%-95%,锰浸出率达82%;将吸收液进行过滤,除铁,除钙,再浓缩结晶,可得到在工农业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硫酸锰产品。  相似文献   

2.
低浓度冶炼烟气二氧化硫吸收解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柠檬酸钠缓冲溶液对低浓度冶炼烟气SO2的吸收解析研究,发现影响吸收效果的因子很多,包括吸收液质量浓度和初始pH值、液气比、解析后二氧化硫体积分数等.研究表明适宜的柠檬酸吸收液浓度为0.5~1.25 mol/L,pH值为4.0~5.0,液气比以不大于1:400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通过四氯汞钾溶液和甲醛缓冲吸收液对二氧化硫的不同吸收比较,指出用甲醛缓冲吸收液测定二氧化硫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无废烟气脱硫新方法。用硫化钠溶液洗脱工业烟气中二氧化硫,同时生成硫化氢。后者用Claus反应可制取元素硫。反应过程为三阶段模式。第一阶段发生二氧化硫溶解和硫离子向硫氢根离子转变;第二阶段主要发生硫氢根离子向硫化氢转变同时吸收二氧化硫;第三阶段,溶液逐渐失去脱除SO2的能力。提高硫化钠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或降低进气中二氧化硫含量,于提高H2S转化率有利。进气中二氧化硫分压增大,各阶段周期缩短。  相似文献   

5.
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经过电除尘后,采用旋流水膜脱硫技术,使烟气中SO2与循环吸收液中的Ca(OH)2发生反应,将烟气中的SO2除去,脱硫效率达到65%以上。  相似文献   

6.
活性炭法烟气脱硫工艺中硫酸转化条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活性炭法烟气脱硫工艺中,通过对各项参数的控制,得出使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为硫酸的转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将吸附温度控制在60℃以上,并保证在烟气中有足够的水蒸气含量,就可以将二氧化硫充分地转化为硫酸。  相似文献   

7.
硫化钠法处理SO_2烟气的吸收液脱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在采用硫化钠吸收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制硫磺粉的工艺过程中吸收液除砷的工艺条件,包括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溶液pH值以及沉降条件等因素对除砷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为50min,反应温度为30~50℃,溶液pH值在2~5范围内时,可以达到除砷的目的.同时,还确定了以聚合硫酸铝为絮凝剂的沉降分离方法,当聚合硫酸铝的用量(质量分数)为5×10-6~10×10-6时,可加快沉降速率,提高脱砷率.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吸收过程传质理论——双膜理论的基本原理,据此研究了尿素/添加剂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氮过程中SO2和NOx的吸收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尿素/添加剂水溶液中,烟气中SO2的吸收由气膜控制,是液相中伴有快速不可逆化学反应的气体吸收;NOx的吸收由气膜和液膜共同控制,是液相中伴有慢速不可逆化学反应的气体吸收.  相似文献   

9.
柠檬酸钠法烟气脱硫技术中硫酸钠的生成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柠檬酸钠法烟气脱硫过程中,吸收的SO2容易被氧化成硫酸钠,从而导致柠檬酸钠消耗量过大,硫酸钠结晶体堵塞设备.文中通过控制吸收液的pH值、缩短吸收液的循环周期、采用液态Claus反应以及控制烟气中的氧逸度,有效地降低了吸收液中硫酸钠的生成量.在运行过程中,若柠檬酸根离子的浓度为0.1mol/L,吸收液的pH值控制在4.50~4.00,每一循环周期为4 h,烟气氧逸度为8%,则吸收液中SO42-的递增速率将降至0.09 g/(L.h).  相似文献   

10.
硫化碱脱除模拟工业烟气中二氧化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工业级硫化碱脱除模拟工业烟气中二氧化硫并制成副产品硫代硫酸钠的实验过程,确定了硫代硫酸钠的最佳生成条件和二氧化硫的吸收程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水合活化固硫试验装置,研究装置的工艺特性对装置脱硫率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各因子对脱硫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水钙摩尔比、钙硫摩尔比、二氧化硫量、烟气入口温度和停留时间;在其他因子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装置的脱硫率分别随各单项因子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试验研究的结果验证了本文中探讨的水合活化固硫机理——反应发生在气、液、固三相之间,雾化水滴和吸收剂颗粒碰撞并在其表面形成液膜是固硫反应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在沈阳化肥厂脱硫示范工程上进行液柱喷射烟气脱硫系统的性能研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单位体积浆液吸收SO2的量与浆液的pH值呈幂函数关系。烟气体积流量的增加有利于液滴的表面更新作用;入口烟气S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反应传质推动力的增加;循环浆液量的增加将增加液滴间合并趋势。前两者有利于脱硫反应,但入口SO2总量的增加导致脱硫效率下降;后者不利于脱硫反应,但脱硫浆液量的增加导致脱硫效率增加,其变化规律符合液柱喷射烟气脱硫机理。  相似文献   

13.
碘量法测定废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准确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碘量法测定固定污染源二氧化硫的方法误差较大、准确度较低。研究结果表明 :若采用烟气加热、吸收瓶放入冰水浴中的方法采样 ,定期对仪器进行检定和流量校准 ,在吸收液中加入稳定剂 ,就能保证采集到真正有代表性的样品 ,获得准确可靠的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14.
用缓冲的甲醛吸收液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内外研究甲醛吸收液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基础上,进一步较全面对其操作条件做了探讨,并与传统方法四氯汞钾吸收液进行对比,其灵敏度、精密度均高于传统方法,效果令人满意。吸收液中的氮氧化物、臭氧、重金属等掩蔽后不影响测定。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FGD)工艺研究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影响氧化镁法脱硫效率的循环吸收液p H值、烟气量、SO2浓度、液气比、镁硫摩尔比等参数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得出各参数对脱硫效率影响的规律,通过正交试验得出脱硫效率最高的工艺方案.结果表明:循环吸收液p H值为5.0,烟气量为325 000 m3·h-1,烟气中SO2浓度为1100 mg·m-3,液气比为4.7,镁硫摩尔比为1.4,此时脱硫效率高达95.8%.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喷射鼓泡烟气脱硫在工业锅炉上应用的情况。喷射鼓泡烟气脱硫工艺石灰浆液配制系统、脱硫除尘反应系统和产物处理系统等组成。喷射鼓泡反应器(JBR)集脱硫除尘于一体,具有气体压降小、液气比高,能达到90%以脱硫率和95%以上的除法率等特点。JBR硫的设备投资与运行费用低,1t/h锅炉的设备投资约为1.25万元,去除1tSO2的费用约125元。JBR脱硫系统操作容易而稳定,没有结垢问题,表现出推广  相似文献   

17.
燃煤锅炉湿式烟气脱硫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湿式烟气脱硫技术,从吸收液PH值、温度、钙硫比、脱硫吸收剂、液气比和系统风量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湿式烟气脱硫效率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脱硫率和经济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过渡金属离子液相催化氧化低浓度烟气脱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Mn2+,Fe2+,Zn2+3种过渡金属离子液相催化氧化低浓度烟气脱硫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并对Mn2+液相催化氧化烟气脱硫的相关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运用溶液化学原理,对SO2及Mn2+在溶液中的组分进行了计算,研究了Mn2+液相催化氧化烟气脱硫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Mn2+,Fe2+和Zn2+3种过渡金属离子对烟气脱硫都有催化作用,Mn2+的催化效果最佳;在烟气中,当SO2体积分数为1.4%,O2体积分数为10%,烟气流量为140L/h,吸收液体积为200mL,温度为24℃,吸收液pH为5~6及吸收液中Mn2+浓度为0.15mol/L时,经过一段吸收反应,SO2转化率大于80%,烟气脱硫率大于75%;当吸收液pH=5~6时,锰主要以Mn2+形式存在,SO2主要以HSO-3的形成存在;其催化反应的机理为:Mn2+与HSO-3反应形成络合物,成为反应链的引发剂来诱发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了采用氨做吸收剂,对燃煤电厂锅炉尾气中的二氧化硫进行吸收的新的脱硫工艺,以及吸收装置工业化、大型化后各段操作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研究氨法脱硫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旋转喷雾塔Ca(OH)2/NaClO2联合脱硫脱硝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开发低温烟气联合脱硫脱硝技术的需求,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旋转喷雾塔气固流动与脱硫脱硝反应耦合的三维数理模型.气相场采用k-ε湍流模型,SO2,NOx的吸收采用双膜理论模型.以2个180 m2烧结烟气的旋转喷雾塔为模拟对象,采用Ca(OH)2/NaClO2浆液作为吸收剂,考察了NaClO2/Ca(OH)2摩尔比、烟气流速、烟气温度、SO2和NO的浓度等对烟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脱除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溶液中NaClO2/Ca(OH)2摩尔比的增加,氮氧化物的脱除效率显著提高,二氧化硫的脱除效率无明显变化;随烟气流速、温度的增大,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脱除效率均有所降低;氮氧化物的脱除效率随SO2浓度的增大无显著变化,而二氧化硫的脱除效率明显降低;随NO浓度的增加,氮氧化物脱除效率明显降低,二氧化硫脱除效率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