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萨迦寺及其周边遗址相继出土一批擦擦。这批擦擦大多为萨迦寺历代法王、高僧大德灵塔和佛像的装藏圣物,部分擦擦年代较为明确,其题材涉及萨迦派尊崇的佛、菩萨、本尊、护法神和佛塔等,反映出这一区域萨迦派教法传承体系、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和艺术变迁。这批擦擦分布集中、主题统一、延续时间较长,可将其统称为“萨迦擦擦”。文章对这批材料进行细致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不同时期擦擦的工艺和风格特点,并将其分为吸收与借鉴、融合与创新和发展与繁荣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后宏时期的民间美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对西藏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后宏时期民间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擦擦”脱模泥塑、“风高”旗、“玛尼”石刻、天花彩绘、建筑木雕等的发展历史脉络,表现内容、形式,种类、地域风格特色、审美内涵及其影响等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佛普及全国各个佛教胜地,形式多样,风格不一,涵义不同,而数量之最,规格之高,技艺之精,唯在西藏。本从佛塔来历说起,道出佛塔的特点,民族化交流关系和佛塔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清代前期推行藏传佛教治策的形成、发展和影响,着重论述了“康乾盛世”的清朝皇帝对这一治策的运用,清初推行这一治策,主要是通过打蒙藏上层的牌取得成果的,清代册封达赖喇嘛的策略,即体现出清朝政府有效管理西藏的一项重要制度“。兴黄教以安众蒙古也!”清初藏传佛教治策对于怀柔蒙古产生了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藏的政教分离是民主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20世纪中叶西藏社会发生的一次历史性进步。西藏的社会生产力由此得到解放,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西藏的实行也由此具备了条件。民主改革以来,藏传佛教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僧人不能与达赖集团在政治上划清界限、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等等。正确认识和有针对性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坚持政教分离,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张亚莎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2):38-45,53
元代西藏建筑艺术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在元代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它所带来的新样式,尤其是经堂建筑模式,对后来的西藏经院式建筑艺术模式有着直接的奠基作用;二是一种新型的“喇让”建筑类型的出现,作为萨迦地方政府的官衙或法王的府邸,它显然体现了西藏早期政教合一制度在建筑上的物化,因而这种建筑样式在西藏的建筑史中也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万里 《青年科学》2009,(11):28-29
这是一位国王下令修建的佛塔,但在建成之后仅仅一年,这个王国却灭亡了。在此后的千年岁月中,佛塔历经劫难,数次被毁。今天,在杭州的西湖景区,雷峰塔是一处独特的景致。夕阳西下的雷峰塔,从宋代开始便有了“雷峰夕照”的美誉。  相似文献   

8.
摆塔     
在缅甸,有一座独特的佛塔,因为它会摆动,故被称为“摆塔”。这座佛塔是公元5  相似文献   

9.
西藏宗堡建筑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堡建筑是西藏官式建筑的重要形式,专指西藏地方政府宗(县)一级政府机关所在地,属于西藏宫殿建筑类型。西藏宗堡建筑起源很早,是宫殿与寺院以及防御堡垒的综合体,在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的喜玛拉雅地区也有较广泛的分布,并带有一定的本地化特征。文章通过对宗堡建筑起源和建筑特征研究,说明西藏宗堡建筑为多起源,该建筑类型对藏传佛教文化圈建筑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宗堡建筑是西藏官式建筑的重要形式,专指西藏地方政府宗(县)一级政府机关所在地,属于西藏宫殿建筑类型。西藏宗堡建筑起源很早,是宫殿与寺院以及防御堡垒的综合体,在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的喜玛拉雅地区也有较广泛的分布,并带有一定的本地化特征。文章通过对宗堡建筑起源和建筑特征研究,说明西藏宗堡建筑为多起源,该建筑类型对藏传佛教文化圈建筑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但藏传佛教并不是西藏固有的本土宗教,而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碰撞、吸收和融合的产物,本文仅就佛教传入西藏,并与政治相结合,促成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之体制形成,最终成为西藏最高信仰之宗教的历史发展过程,论述西藏同祖国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吴葱  程静微 《甘肃科技》2005,21(11):171-178
安多藏区包括今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四川西北部及青海大部分地区,地处中原与西藏联系的交通枢纽,又称“前藏”,具有多民族共处,文化多元共生的特点。为强化对安多的控制,明初除建“西蕃诸卫”、“土流参设”、茶马互市外,尊崇藏传佛教成为重要国策。为此,皇帝曾在该地区敕建大批藏传佛教寺院,尤其是从兰州经永登、乐都至西宁一线更是寺院林立,现为全国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乐都瞿昙寺及永登妙因寺、显教寺、大佛寺等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14、15世纪藏传佛教寺院形制和甘青地区古建筑做法的的重要例证。例如瞿昙寺瞿昙殿(1392年)妙因寺万岁殿(1427年)、显教寺大殿(1482年),均以下檐副阶周匝成暗廊,作为右旋礼拜道,形制与西藏日喀则夏鲁寺门楼上所建重檐歇山周绕礼拜道的布敦堂类似,共同反映了元末明初藏传佛教的宗教仪轨。本文以大规模测绘为基础,结合文献考证,初步揭示了安多藏区明初汉式藏传佛教建筑的特征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虚拟的西藏——从喜马拉雅山到好菜坞寻找香格里拉》(Virtual Tibet:Searching for Shangri-La from the Himalayas to Hollywood),2000年7月Henry Holt & Company,Inc.出版,全书共340页,共22章,由三部分构成。作者奥维尔·斯且尔(Orville Schell,汉名夏伟),是美国知名的中国学家。该作品以通俗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西方人的“西藏情结”,勾勒了西方人“发现”西藏和制造“香格里拉神话”的来龙去脉,展示了西方人的“西藏观”及其演变,描述了西方传媒在制造“西藏热”中的作用,分析了西方人信仰藏传佛教的原因、达赖在西方的影响和美国与西藏的关系,论及了“香格里拉”神话的破灭与西方人认识西藏的误区。该书融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学术研究和西藏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对上述观点作了评介。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以及对西藏社会的影响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藏传佛教寺院的组织形式、学经制度和学位授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藏传佛教组织制度从传统的同质性同亲构成的结构向异质性同亲构成的结构转变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正> 元朝统治者尊崇藏传佛教,很多学者对此大都从藏传佛教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这一角度作出了很有见地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藏传佛教发展史的角度,通过阐述藏传佛教传入汉蒙之地及其历史特点,欲以阐明这一时期西藏文明东向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曾有一条与“南方丝绸之路”有着同样声誉和价值的滇藏“茶马古道”。这是一条由云南普洱经丽江、中甸、德钦至西藏的商道。当年,客商们通过这条古道,将云南的茶叶销往西藏,换回大量的兽皮、虫草、药材等。而地处古道途中盐井乡的盐田食盐也被驮上马背,销往西藏及整个康巴藏区。盐井为汉语名,以当地特产井盐而得名,藏语称为擦卡洛。它是“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海拨3000米左右,紧依澜沧江,峡谷两侧都是4000多米的高山。这片土地古时现在均为滇川藏三省区交汇的三角地带,藏、汉、纳西民族杂居,生活习惯相互融和。盐井式的晒盐方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就是从世界盐业史上查找,也找不到。但更出人意料的是,在这藏传佛教盛行的藏东南角的高山峡谷中,偏偏有一座天主教堂和一群虔诚的天主教徒。  相似文献   

17.
宋代(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期)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创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活动,因恰逢佛教在雪域复兴的黄金时期,从而得到了很大的推动,也因此迎来了西藏艺术史上最为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瑰丽时期。而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艺术范式、艺术理念、艺术精神,更对后来的藏传佛教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代西藏美术的许多特点对后来的西藏艺术有直接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藏传佛教中护法神和各种动物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证了“藏传佛教”与“笨”教两者的关系,提出了笨教文化的存在促进了佛教在雪域高原得以扎根与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2,29(2):137-140
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是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后,与固有的蒙古文化相撞、融合而逐步形成的。蒙古地区传佛教的音乐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质点。“经箱乐”即是其器乐文化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它形成于蒙、汉民族宗教音乐相互交流的历史进程。“经箱乐”是喇嘛乐师班在民间丧事上演奏的器乐曲,使用的乐器有笙、管、笛、唢呐、鼓、镲、钹等,有一套固定的演奏曲牌。  相似文献   

20.
郭剑峰 《科技潮》2006,(5):35-35
“对于未来者,西藏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净土;对于在此者,西藏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离去者,西藏,这曾经让人魂牵梦萦的家园,更在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使人缅怀不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