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精禾草克对骖鲦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精禾草克能显著诱导鳄鲦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并且在一定浓度一定处理时间内,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与浓度呈正相关.精禾草克具显著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精恶唑禾草灵是一种强诱变剂,一定时间和浓度的精恶唑禾草灵能显著诱导鲦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且与对照组相比,相差显著(P<0.05或P<0.0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核率与浓度呈正相关.研究还表明:处理时间越短,微核率和核异常率达到高峰时的浓度越低;浓度越高,微核率和核异常率达到高峰时的时间越晚.  相似文献   

3.
以黑眶蟾蜍蝌蚪及中华大蟾蜍蝌蚪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核实验检测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对2种蝌蚪红细胞的微核及核异常的诱导.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当质量浓度达到0.02mg.L-1的甲维盐处理24h,黑眶蟾蜍蝌蚪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的提高;当质量浓度达到0.01mg.L-1的甲维盐处理48h,中华大蟾蜍蝌蚪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的提高;在一定质量浓度和时间范围内,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随甲维盐质量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延长而增加,并显示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甲维盐对2种蝌蚪的红细胞造成显著的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4.
以泽蛙为实验动物,分别以0.000 3、0.001 5、0.007 5、0.037 5 g/L不同浓度的除草剂精克草星溶液为实验药物,研究了泽蛙在精克草星溶液的胁迫下,外周血中血红细胞数、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以及总核异常率的变化,同时,以蒸馏水为空白对照.实验结果表明:精克草星会使泽蛙的血红细胞数减少,而且当精克草星浓度高于0.007 5 g/L时,所有染毒组的血红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p0.05)或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或p0.001).精克草星能使泽蛙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及总核异常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所有处理组的核异常率和总核异常率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p0.05)或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或p0.001).  相似文献   

5.
胭脂红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的形成和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测试法,研究胭脂红对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形成和核异常影响。泥鳅在胭脂红试验液中染毒24h后,采血制片。三种胭脂红均不同程度地引.起泥鳅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这种致变效应与胭脂红的浓度及种类有关,各种胭脂红在其半致死浓度时微核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胭脂红对泥鳅红细胞具有一定的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除草剂“精克草星”对鲫鱼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总核异常率以及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精克草星的作用下,绝大部分加药组的微核率、核异常率、总核异常率都上升;所有加药组均能影响鲫鱼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而且具有较为显著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随着毒物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加长,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大都随之下降,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而白细胞数则随着毒物浓度的上升及处理时间的加长而上升,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敌敌畏对泥鳅红细胞核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微核试验检测了敌敌畏对泥鳅红细胞微核,核异常的诱发作用,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微核及核异常细胞率与敌敌畏浓度,染毒时间呈正相关,当浓度过高或当毒时间过长时,微核及核异常细胞率反而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低毒除草剂“草甘膦”对蟾蜍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分别统计了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异常率和核异常率,研究结果表明,用草甘膦处理3天和5天后,不同浓度的药物对蟾蜍的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用不同黉度药物处理后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虽有差异,却没有出现显著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9.
亚硫酸氢钠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和核变形的诱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亚硫酸氢钠作为诱变剂,研究其不同浓度和染毒时间对泥鳅红细胞的损伤,结果发现:亚硫酸氢钠对泥鳅红细胞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微核率、核变形率和双核细胞率增高,细胞正常的分裂被干扰.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亚硫酸氢钠浓度的加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微核及核变形率增高,达到最高值后,反而开始随着浓度的继续加大,处理时间的继续延长,开始下降.诱发的微核率与核变形率和对照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此外,还探讨了微核的形成途径和亚硫酸氨钠对泥鳅红细胞染色体损伤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乙酸铜对黄鳝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晓薇 《江西科学》2004,22(5):331-333
以黄鳝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乙酸铜对黄鳝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影响。采用鱼类致突变实验方法,以0.25、1.00、3.00、9.00、15.00、30.00mg/kg不同剂量乙酸铜处理黄鳝,测定黄鳝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结果发现:在低剂量范围内。随着乙酸铜剂量的增加红细胞的微核率及核异常率逐渐增加;至3.00mg/kg剂量时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均达最大值;随着剂量的进一步增加,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反而下降。其结果说明。一定剂量乙酸铜能明显影响黄鳝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且乙酸铜的作用具有双向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广东北江流域鳘的繁殖生物学,结果表明:鳘雌雄的初次性成熟年龄是1年,在生殖季节可凭"追星"等副性征辨别雌雄.性成熟后,性腺具有周年变化规律,卵子发育为非同步的,产卵期为4月至7月.  相似文献   

12.
北江(Hemiculter leucisculus)生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鳞片作为研究的年龄鉴定材料.鳞片上年轮主要为3种.疏密型和间隙型年轮主要在整个前区,均较为明显,切割型年轮主要在侧区.鳞片的鳞径(R)与体长(L)的关系为L=4.241 7+45.021R,体长(L)与体重(W)的关系为W=0.009 6L3.073 6.用3种生长模型拟合的生长,结果表明,Gompertz生长模型对生长的拟合效果最好,VB生长模型拟合的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3.
白洋淀白鲦鱼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重新蓄水后白洋淀白鲦鱼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经分析,发现群体中尤以1-1 ̄+年龄个体比例最大,约占73.91%,反映出该种群正值恢复阶段,测定16尾雌鱼,其平均怀卵量为14994粒/尾,相对怀卵量1441粒/克体重,成熟系数最高达26.3%,说明该种群繁殖力较强。因而,应保护其生存环境,有计划地捕获,以利于该种群得到快速恢复、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12年8月和10月分别对南河上游河段(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和中下游河段(南河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上游河段有鱼类4目10科34属40种,中下游河段有鱼类4目9科33属38种,且均以鲤形目为主.优势种是、银鲴、彩副鱊,并具有较多湖北省级保护鱼类.南河鱼类生态类型多样,以定居性,肉食性鱼类为主.调查表明,南河水系发达,污染少,是鱼类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南河水系及水生生物的保护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吖啶橙(Acridine orange)荧光染色法进行了遗传毒理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内容包括:(1)中国仓鼠体外培养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2)中国仓鼠活体中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3)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4)孕鼠骨髓与胎鼠肝血微核试验。与Giemsa染色法相比,吖啶橙荧光染色法有染色特异性强、色泽鲜艳、重复性强、实验结果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采用急性和亚急性暴露方法,用离子液体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对太行隆肛蛙(Feirana taihangnicus)蝌蚪进行染毒,通过微核实验检测离子液体对太行隆肛蛙蝌蚪红细胞微核与核异常的诱导率.实验结果发现,离子液体对太行隆肛蛙蝌蚪的24 h LC50为82.1 mg·L-1,表明该离子液体对太行隆肛蛙蝌蚪具有生...  相似文献   

17.
聊城市湿地脊椎动物 10 5种 ,其中鱼类 7目 14科 44属 5 6种 ,优势种有草鱼、红鳍鱼白、麦穗鱼、鲤、鲫、泥鳅、青鱼将、乌鳢等 ;两栖类 1目 2科 3属 5种 ,大蟾蜍、黑斑蛙为优势种 ;爬行类 2目 2科 2属 2种 ,即中华鳖和虎斑颈槽蛇 ,后者分布密度较大 ;鸟类 9目 14科 2 6属 43种 ,其中小辟鸟厂虎鸟、紫背苇开鸟、绿头鸭、斑嘴鸭、普通秋沙鸭、金眶行鸟、四声杜鹃、白脊鸟令鸟、大苇莺为优势种 .该湿地动物群落结构有衰退趋向 ,主要原因是栖息地面积减少 ,结构简单化和污染 .  相似文献   

18.
两种不同给药途径对松针提取液抗突变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腹注和灌喂两种给药方式,研究了松针提取液对环磷酰胺诱发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形成率的影响,以观察松针提取液的抗突变效应以及给药途径对抗突变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松针提取液的二种不同给药方式对环磷酰胺的致突变性均有抑制作用,使微核率显著下降,与环磷酰胺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差异(P<01),但松针提取液抗突变效应并非剂量越大,效果越佳,只有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才能显示出最佳抗突变效应。亦即剂量与微核率只有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才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842(p<0.05)及r=—0.9782(p<0.05)。两种不同给药方式对松针提取液的抗突变效应,经x2检验无显著影响(x2=4.370,xh=7.815,x2<xZ。。),实验结果还提示,松针提取液在低剂量时不呈现致突变效应,但灌喂或腹注达一定剂量时却有一定的致突变性,因此在利用松针提取液进行肿瘤防治时,选择适当剂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