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报道了金花茶组6种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三大类型:疣状纹饰(块状纹饰),瘤棒状纹饰(蠕虫状纹饰)、拟网状纹饰类型。不同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根据花粉形态对6种金花茶分类归属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金花茶组植物订正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订正了山茶属金花茶组的系统分类,合并了7个异名种和5个变种,另把2个变种提为新组合种。文章对金花茶组的特性和变异性作了较全面的探讨,然后提出合并和提升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以金花茶C.nitidissimaChi为代表的金花茶组Chrysantha与以多瓣山茶C.petelotiisealy为代表的古茶组Archaecamellia之间的差别,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澄清它们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并对Sealy划分的古茶组里的混乱加以澄清和调整.对金花茶组内混乱的名称给予订正.  相似文献   

4.
山茶科的系统发育诠析:Ⅰ.金花茶组与古茶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以金花茶C.nitidissima Chi为代表的金花茶组Chrysantha与以多瓣山茶C;petelotii sealy为代表的古茶组Archaecamellia之间的差别,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澄清它们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山茶属金花茶组金花茶系的叶表皮特征及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山茶属金花茶系24个分为群叶片下表皮的特征。结果表明叶下表面角质膜特征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毛瓣金花茶、簇蕊金花茶和贵州金花茶能明显地区别于其他种,本研究为探讨金花茶系的分类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山茶属是系统进化关系较完整的一个类群。茶亚属在山茶属中位于较高的进化位置。茶亚属中金花茶组,茶组及秃茶组系统进化位置较高,较接近进化主干,且相互之间联系较为紧密,茶组可能由金花茶组的五室茶系演化而来,秃茶组可能由茶组茶系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7.
金花茶组植物种群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宗明 《广西科学》1994,1(1):31-36
金花茶组23种属常绿阔叶小高位芽植物,为广西季雨林、沟谷雨林的种群。分布于沟谷、溪边、圆洼地底部和湿度及荫蔽度较大的坡面.林内光照度一般在320~600勒克司,湿度77%~94%。岩溶地貌上13个种的种群叶片灰分和钙元素含量分别比常态侵蚀地貌上7个种的种群高0.8~1倍和3~5倍。凹脉金花茶、金花茶、东兴金花茶、显脉金花茶种群对湿度条件要求最高,小瓣金花茶种群较耐旱。成熟的群落,其种群能达到第三层林木的空间,是一种稳定型的连续型构造种群;在单层林内,一般退居到灌木层,是一种增长型的连续型构造种群,但上层消失,其种群也消失。一般100m2有7m以下各级个体25~30株,成团分布.从幼苗到小树存活率6.67%~9.09%。其种群表现出生态型和生态体型的变异。  相似文献   

8.
关于金花茶学名的订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检查Camellia nitidissima Chi和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的命名模式,发现它们是完全一致的。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是不合法的异名,小果金花茶也就自然地被转移到Camellia nitidissima var.microcarpa Chang et Ye(C.chrysantha var.microcarpa Mo et Huang;C.microcarpa Mo et Huang)。  相似文献   

9.
根据形态特征及化学成分对山茶属茶组18个种:广南茶、五柱茶、缅甸茶、皱叶菜、老黑茶、圆基茶、马关茶、哈尼茶、多瓣茶、疏齿茶、南川茶、缙云山茶、榕江茶、汝城毛叶茶、大树茶、多萼茶、德宏茶及拟细萼茶等.进行订正,澄清其混乱分类,其中16种确认为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10.
11.
红山茶组植物花粉外壁纹饰特征及其演化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粉外壁纹饰不易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为植物基因型的外部表现,是研究植物分类演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用扫描电镜对山茶属红山茶组27种1变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红山茶组植物花粉粒的体积较大,规则花粉形状主要为长球形,某些种中存在不规则花粉.萌发孔均为三孔沟.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花粉外壁纹饰主要有皱沟状、皱波状、皱波状-颗粒状和颗粒状4种类型.不同种的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可为红山茶组种间分类及演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某些种分类地位的确定和种系处理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2.
香花糙果茶--广东糙果茶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山茶属Camellia Sect.Furfuracea Chang一新种.新种以其芳香的花10~13较多的苞被,苞被内面被向顶的毛,较外面的花瓣内面亦被向顶的毛而与其余已发表的种不同.  相似文献   

13.
金花茶茶花中茶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扶绥中东金花茶、毛瓣金花茶、普通金花茶茶花中茶多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毛瓣金花茶花中茶多酚的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8.96%、13.78%,均高于扶绥中东金花茶和普通金花茶,且在三种金花茶中毛瓣金花茶花中茶多酚含量与其他两种金花茶具有极显著差异,扶绥中东金花茶和普通金花茶差异不显著,总黄酮含量与其他两种金花茶具有极显著差异,扶绥中东金花茶和普通金花茶有显著差异,表明毛瓣金花茶的花具有更高的药用价值,扶绥中东金花茶的花次之;(2)金花茶花中茶多酚和总黄酮含量与叶中茶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有一定的差异,花中茶多酚含量比幼叶中的稍低但比成熟叶中的高,毛瓣金花茶花中总黄酮比叶高约10%,表明金花茶的花也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3)毛瓣金花茶花中茶多酚含量比其他两种金花茶接近于市售成品茶,表明毛瓣金花茶的花较适合制茶.  相似文献   

14.
金花茶为我国特产的名贵花卉植物,其形态学上的主要特点:常绿小乔木,花为金黄色,花形盅状和豌状:初生根内皮层具凯氏带加厚,其细胞含黄色分泌物,初生木质部为三原型,中央无髓;次生根中央有髓,初生茎具外韧维管束,中央有髓;次生茎韧皮部和髓中均有近等径形的大小不等的石细胞分布。两面叶的叶片远轴面具有三细胞型气孔和两种不同形态的腺鳞:一种中央有一个下陷的气孔,另一种中央是数个大型细胞。叶柄和叶片的主脉维管束鞘外的薄壁细胞中有大形的分枝石细胞分布,叶肉中有单个的骨状和分枝的石细胞贯穿其间,雄蕊多数,萼片、花瓣、雄蕊基部联生,开花后整体脱落。雌蕊由三个心皮组成三室,中轴胎座,倒生胚珠,两层珠被,薄珠心。  相似文献   

15.
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作为四十年代两峰对峙的诗歌流派,共同扎根于动荡的社会现实中,或侧重于乡村和对光明的歌颂,或侧重于城市和对黑暗的诅咒;在艺术上表现为心灵“突入”生活、抒情的张扬、自由诗体与心灵“溶解”生活、玄学的沉思、格律体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可可茶嘌呤生物碱的分离和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重量法对可可茶(CameliaptilophylaChang)嫩芽的嘌呤生物碱进行了分离和测定,用硅胶薄层层析TLC,对所得到产物与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的标准品比较,表明重量法分离得到的是咖啡碱和可可碱,且纯度甚高.又用核磁共振1HNMR对所得的产品进行了化学结构的测定,也证明它们分别与标准品咖啡碱和可可碱的完全一致.由此再一次证实纯系可可茶嘌呤生物碱以可可碱为主.研究还以从原生地移植的22株可可茶进行了种内个体嘌呤生物碱表现的研究,结果表明22株茶树中有18株嘌呤生物碱以可可碱为主,不含咖啡碱,另外4株则以咖啡碱为主,也含少量的可可碱.  相似文献   

17.
关于苔草属寸草组的分类学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苔草属Carex L.寸草组Sect.Boernera 的三个种Carex duri-uscula C。A.Mey.,C。rigescens(Franch.)V.Krecz.和C.stenophylloides V.Krecz.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分类学问题,应用对植物体外部形态、营养体解剖、变异类型的定量分析、花粉和果实表面的电镜扫描、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以及分布区等研究的手段,对该组三种植物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讨论。研究良明,寸草组植物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是一个十分自然的类群。因此,作者认为把寸草组细分为各个独立种的做法有些不妥,同时,文章不仅支持了把C.rigescens(Franch.)V.Krecz.合并到C.stenophylloides V.Kre-cz 中的观点,而且提出把寸草组三个种C.duriuscula C.A.Mey.,C.rigescens(Fr-anch.)V.Krecz.和C.stenophylloides V.Krecz 合并为一种C.dtitiuscula C.A.Mey.更为合理.最后对该组植物进行了分类学处理.  相似文献   

18.
对一种最近在大新县发现的,目前已知最早开花的,暂定其中文名为早花金花茶的金花茶组植物,进行地理分布和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发现,该种金花茶分布在广西西南部大新的榄圩乡和崇左市的左州、太平镇的20个村屯范围内,位于东经107°16′~107°22′,北纬22°30′~22°39′的岩溶区域,垂直分布海拔高220~450m,为岩溶山地季节性雨林灌木层组成种类,具有一定耐旱能力。现状群落为次生幼中龄林,区系组成是热带分布型科属占主导地位,与温带分布型科属分别呈9.0∶1.0和8.9∶1.1的组成格局;群落结构简单,乔木层和灌木层发育稍好,草本层发育很差。居群个体多以复茎形式存在,以萌生和实生苗更新方式实现其种群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