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浙江蟹笼渔业现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蟹笼渔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捕捞作业,目前已成为我国东海区和浙江省海洋捕捞的重要作业方式之一。着重介绍了浙江蟹笼渔业渔具的规格及特点,近年来浙江蟹笼渔业的发展概况,蟹笼作业主要生产渔场、渔期及渔获物组成。分析研究了蟹笼渔船的经济效益和劳动力构成,并对当前浙江蟹笼渔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海底串”渔具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1年7-12月和2012年4-6月期间,笔者多次对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和普陀区沿海"海底串"渔具的渔具结构、经济效益、作业方式及当地渔业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海底串"渔具的经济效益良好,渔民收入稳定;(2)渔获物中经济鱼类幼鱼比例较高,会对当地的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3)对"海底串"渔具作业的规范化管理缺乏依据。笔者主要侧重于通过对"海底串"渔具的捕捞原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海底串"渔具属于陷阱类、建网型渔具,并对其规范化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及资源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长江上游鱼类群落结构和资源利用现状,为物种和资源保护提供依据,对长江上游江津江段的渔业资源进行调查,对该江段的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渔业捕捞规格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等进行分析.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共采集鱼类54种,隶属于3目9科35属,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占主体,约占总种数的96.3%;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共15种,占鱼类总种数的27.8%.渔获物分析表明,各渔具年度间渔获物组成差异不显著,圆口铜鱼、铜鱼、圆筒吻、长鳍吻、瓦氏黄颡鱼、中华沙鳅和福建纹胸等种类为优势种;大部分捕捞个体体重小于150 g,体长小于200 mm.该江段流刺网、小钩和百袋网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分别为3.60~9.45、1.33~4.32、2.55~7.80 kg/船/日.与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上游江津江段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许多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不多,渔业捕捞规格小型化趋势严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下降.该江段渔业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建议采取休渔和渔民转产转业等措施,加强物种和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4.
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2~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主要捕捞鱼种的生物学资料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对东海区近3 a季节间的资源密度、渔业生物学性状以及历年来的渔获群落结构组成、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动态比较,分析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东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维持在历史高水平,但主要是依赖于超高的捕捞力量、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使群体资源得到暂时的养护等措施.主要经济鱼种的亲鱼量年间变化不大且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渔获物小型化、利用资源主体以当龄鱼为主、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下降等过度捕捞现象十分明显,资源基础相当脆弱,渔业资源衰退之势仍在加剧.秋季调查资源密度的年间波动取决于补充量水平,其水平的高低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东海日本鳀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2002年在东海海域每年分季度4个航次双拖作业渔业资源调查和2000~2003年鳀鱼监测调查资料。对鳀鱼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鳀鱼的2000~2002年平均双拖网渔获率为0.55kg/h,以2000年冬季最高(2.06kg/h)且分布范围较广,2000秋季最低(0.0008kg/h)且极少有分布;鳀鱼在浙江近海的产卵期为2~5月,3月开始出现补充群体,经周年生长全长可达到约100mm。  相似文献   

6.
浙江近海的张网是一种传统的、较落后的近岸型定置作业方式。由于它一般使用小型渔船,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使用劳力少、技术要求不高、根据潮水涨落时间可以当天取回渔获物并能立即鲜销或经简易加工投售市场等特点,因而经济效益较为可观。近几年来,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海洋捕捞生产面临困难的局面,大型渔船(以捕捞高度集中鱼群为主)的流动性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不少地方出现了抓小不抓大、搞近不搞远的倾向,促使张网数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沿海不少农副业队为增加经济收入也纷纷挤进张网行  相似文献   

7.
东海中华管鞭虾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东海中华管鞭虾的数量分布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该种的年平均渔获率为524g/h,以春季较高(839g/h),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其分布海域主要在20~60m水深,即在沿岸低盐水和外海高盐水交汇的混合海区,适温范围10~25℃。适盐范围30~34。繁殖期6~10月,盛期8~10月,9月至翌年1月相继出现30~40mm的小虾,并逐月长大加入捕捞群体,成为翌年新的捕捞对象。为合理利用该资源,建议12月至翌年2月,在小虾出现高峰期时,加强保护措施,增加补充群体的资源数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9—2010年浙江海域灯光围网捕获的鲐鳄鱼随机取样获得的数据,使用叉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LVPA)对鲐鲣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采集鲐鱼样品的叉长分布在55。396mm之间,极限叉长L。=406mm,生长参数K:0.34。捕捞死亡系数(F)为0.82,峰值出现在叉长为285mm处,等于1.29。补充高峰出现在6—8月。蓝圆够样品的叉长分布在34~268mm之间,极限叉长Lm=289mm,生长参数K=0.43。捕捞死亡系数(F)为0.35,峰值出现在叉长为135mm处,等于0.47。补充高峰出现在4—8月。单位补充量产量分析显示,当前开发状况距最适渔业状态较远,首次捕捞叉长不足极限叉长的20%,需要增大网目尺寸,以保护鲐够鱼资源。结合2009—2010年浙江海域鲐骖鱼渔获物资料和灯光围网船组资料,估算了浙江海域鲐够鱼这2年的现存资源量。结果表明,2009—2010年浙江海域鲐够鱼现存资源量为60.4×10^4t左右,最适可捕量为41.0×10^4t。浙江海域鲐骖鱼补充率最高月份为8月份,其值达15.52%。  相似文献   

9.
海鳗是一种重要的渔业资源,中国海鳗的最高渔获量达到了31.96×104t(2004年),东海区海鳗渔获量最高达到17.67×104t以上(2004年),其中浙江省海鳗最高渔获量为9.02×104t。根据体长股分析法对海鳗资源量进行初步评估,为渔业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样品1394尾来自2002~2005年浙江近海拖虾、单拖、帆张网、流刺网等作业的渔获。估算的结果:海鳗自然死亡系数为M=0.15,捕捞死亡系数为F=1.3;东海区海鳗的平均资源量为12.36×104t,平均资源尾数为308.28×106尾,初始资源量为23.41×104t,最大资源尾数为583.99×106尾。  相似文献   

10.
专属经济区制度下东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东海渔业资源的利用状况和东海渔业管理的法律制度,提出专属经济区制度下养护和管理东海渔业资源的基本原则,并对我国促进东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1)严格执行现有的渔业管理制度和措施;2)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3)发展沿海渔业地区非捕捞经济;4)开展与日本、韩国的渔业管理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河口海岸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笔者亲身从事河口海岸研究,学术领导工作以及在多次国内外学术交流中所产生的心得体会,回顾了我国40多年来河口海岸研究和开发的历史,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取得的进展有:动力、地貌、沉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的形成;从静态描述向动态描述进而向数值模拟的转变,海岸带大量基础资料的积累;一大批达于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一支强大的、专业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今后的研究方向有:洒口  相似文献   

12.
对浙江沿海采集的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共有织纹螺科动物1属13种,其中1个新种,1个未定种。  相似文献   

13.
福建已发现全新世海滩岩10余处,主要分布于平潭岛以南,笔者选择了具有^14C年龄和海拔高程的海滩岩共26组数据,建立了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曲线,讨论了海平面升降特点、新的构造差异运行和古气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首次对浙江沿海的11种端足类(分属3亚目,8科)作了研究,对各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作了记述.  相似文献   

15.
首次对浙江沿海的11种端足类(分属3亚目,8科)作了研究,对各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作了记述.  相似文献   

16.
在盐水条件下粘性细颗粒泥沙将发生絮凝,基本沉降单元不再是单颗粒泥沙,而是絮团,床面泥沙的起动悬扬特性也不同于粗颗粒泥沙本文主要探讨模拟近海条件下淤泥质港口航道悬沙回淤模型试验相似律,根据细颗粒泥沙动水条件下絮凝沉降特点,提出需要满足的相似条件和相关系,并将之用用皇连云港,厦门港等物理模型,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淤泥质海岸的发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大地构造、泥沙来源、海岸动力、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等角度出发,叙述了中国淤泥质海岸的发育特点及其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广西沿海主要岛屿区海滩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沿海主要岛屿区海滩沉积物分为砾质沉积、砂质沉积、生物碎屑沉积.研究了岛屿区海滩沉积的结构、构造、物积组成特征,并论述了海滩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及其厚度变化.  相似文献   

19.
山东半岛小海潟湖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小海潟湖沉积物的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化学元素含量变化规律以及pH值、有机质含量等一系列指标的基础上,总结出山东半岛东北部沿岸6000a以来的气候、海平面变化曲线,概括出这一区域6000a以来的环境演变大致经历了:6000~3400a BP气候温暖湿润,相对海平面较高时期;3400~1600a BP气候趋向干凉,海平面相对较低的过渡时期;1600aBP以来气候温湿,海平面有上升趋势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热带盐场域近海及潮间带沉积物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从海南莺歌海盐场域近海及潮间带沉积物中分离可培养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菌株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9株分离自近海沉积物的细菌菌株均属于Bacil-lus;8株分离自潮间带沉积物细菌菌株分为5个属,分别为Acinetobacter、Massilia、Pseudomonas、Pantoea、Paenibacillus;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分离自近海沉积物的菌株YGHWSB2、YGHWSB3、YGHWSB4、YGHWSB5、YGHWSB6、YGHWSB10、YGHWSB21与B.amyloliquefaciens聚为一支,而菌株YGHWSB13、YGHWSB30与B.altitudinis、B.aerophilus、B.stratosphericus、B.xiamenensis聚为一支;分离自潮间带沉积物的菌株聚类较分散,YGHISB1、YGHISB2、YGHISB3、YGHISB4与A.johnsonii聚类;而其他4株菌株YGHISB5、YGHISB6、YGHISB7、YGHISB8分别与4个属的菌株M.haematophila、P.psychrotolerans、P.eucrina、P.peoriae亲缘关系较近.这些结果展现了分离自潮间带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见莺歌海近海沉积物中可培养细菌资源分类地位单一,而潮间带沉积物由于所处环境变化多样,可培养细菌资源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