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交通肇事罪刑罚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肇事罪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我国刑法却将交通肇事罪定位在危害性一般的犯罪范畴,对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和司法处理都很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价值、犯罪的成本与效益原理都说明我国当前对交通肇事罪的处罚太轻,我们应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加大对交通肇事罪的量刑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2.
刑法第133条将三种不同性质的行为构建为交通肇事罪的行为体系,显得不合理。2001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后,对交通肇事罪不合理的处理结果更加明显。本文对交通肇事罪的两种加重处罚情节、逃逸行为和因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等问题的认定,提出了新的观点,并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3.
在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和处理中,仍坚持传统的旧过失论是不合时宜的,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现处于主流地位的新过失论,以期正确处理交通事故;我们在交通事故的处理中不应承认所谓的共同过失犯罪、过失教唆犯以及监督过失。在人来人往的地点和时间,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与遗弃罪的想像竞合;在人迹稀少的地点和时间,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均只需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刑即可。  相似文献   

4.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五条第二款是有关交通肇事罪共同犯罪的规定。该规定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共同过失犯罪纳入了共同犯罪的范畴,开创了过失共同犯罪的先河,同时也对我国传统的共同犯罪理论发起了挑战。鉴于此,笔者将以我国刑法理论为立足点,对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问题进行详尽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丁世界 《科技信息》2011,(13):411-411,320
危险驾驶罪是我国《刑法修正案(八)》新增设的罪名。该司法罪名有着现实的立法背景,其行为方式包括飚车和醉驾,前者为情节犯,后者为行为犯。该罪与交通肇事罪关系密切,危险驾驶行为往往是交通肇事罪的先导。该罪的处罚方式包括刑罚处罚和行政处罚两种。  相似文献   

6.
在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中,指使人和肇事者的主观罪过既存在有故意也存在有过失。在四种情行中两者都可能构成共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指使人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且在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是过失。而传统的共犯理论认为共犯是故意犯罪。由此,理论界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之间无疑产生分歧。运用"行为理论"或许能更好地解读共犯的主观罪过。  相似文献   

7.
为厘清船舶碰撞的法律责任,亦即是否满足刑法典第133条之规定构成交通肇事罪,航运界争议很大.运用海商法的经典理论和船舶航行技术规范,对海事行政管理部门的海事执法规范与司法机关刑事执法规范进行比较和分析,以解决船舶的航行自由和贸易自由在刑法理论体系中的规制问题,完善海事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8.
交通肇事犯罪已成为一种被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多发性犯罪,究其原因,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对交通肇事罪规定的缺陷是根源所在。本文从比较刑法学的角度对各国立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立法缺陷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交通肇事逃逸历来是交通肇事罪中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不仅在刑法理论界存在分歧,而且司法实践与学界观点也有相当的距离,而交通肇事本身与行政管理法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更加决定了其在责任的划分、逃逸的认定、事后逃逸等诸多问题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赵东 《长春大学学报》2013,(3):329-332,339
交通肇事逃逸历来是交通肇事罪中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不仅在刑法理论界存在分歧,而且司法实践与学界观点也有相当的距离,而交通肇事本身与行政管理法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更加决定了其在责任的划分、逃逸的认定、事后逃逸等诸多问题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预备犯因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应受到处罚,但这并不表明所有犯罪的预备行为都应受处罚,因为不是所有犯罪的预备行为都构成预备犯。预备犯并不存在于所有的犯罪中,它只存在于部分直接故意犯罪中。  相似文献   

12.
城市犯罪的空间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犯罪是深深植根于城市空间地域环境并与各种城市问题相伴而孳生的社会毒瘤.城市犯罪的载体——城市犯罪空间,对真正认知犯罪并开展空间防控有着特殊的意义.文章在阐明城市犯罪的空间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对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基本认识,提出了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主要途径,并论证了综合治理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3.
单位犯罪或称法人犯罪,是一种为单位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而实施的犯罪,属于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具有不同于个人犯罪的特征。立足于我国刑法理论及关于单位犯罪的有关规定,对“为单位谋取利益”在单位犯罪中的地位进行专门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浅析转化犯     
转化犯的概念,应包括罪与罪之间的转化,非罪与罪之间的转化以及罪(非罪)与拟制罪之间的转化.转化犯构成必须具有前行为、后行为以及实施该行为过程中行为人主观上的故意要求,且行为应符合法定的转化条件.在转化犯的分类上,不应将拟制的转化犯脱离转化犯范畴,否则会造成司法实践和转化犯理论上的混乱.判断转化犯的标准应以转化犯的构成要件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犯罪数量不断增加,以及新型犯罪模式不断出现,准确预测未来的犯罪活动越来越重要。所以,基于机器学习的犯罪预测方法对于识别未来犯罪以及减少犯罪数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犯罪类型的不同,使用的犯罪预测方法也呈现多样化。为此,对国际上不同类型的犯罪预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犯罪预测的精度进行了讨论,希望对使用机器学习进行犯罪预测的相关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危险犯的定义,是刑法理论上争议颇多的问题。我国刑法以维护公共安全为目的规定危险犯的构件,以法定的危险状态作为刑法处罚的依据。明确危险犯构件的组成,了解危险犯的本质和特征,有利于认清危险犯的存在和对危险犯罪的防范。  相似文献   

17.
论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既遂构成要件说在认定犯罪既遂的标准上面临着理论的困境,应为目的说所代替。犯罪目的可分为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直接目的是任何一个直接故意犯罪所必需的,并且只有一个。犯罪直接目的的实现是犯罪既遂与否的判断标准。根据既遂的目的说,我国犯罪既遂类型可分为着手犯、行为犯、危险犯和实害犯。目的犯的既遂标准是目的犯直接目的的实现,而非法律所规定的间接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反“洗钱”刑事立法有需要继续完善之处:洗钱罪的立法相对滞后,影响了对洗钱犯罪的打击;“洗钱”范围限定的过于狭窄,不利于对洗钱犯罪的惩处;与洗钱罪相关的法律规定不配套,惩治洗钱犯罪的效果不明显。本文建议对洗钱罪立法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对洗钱罪进行修改,使其具有超前性;二是合理界定洗钱罪的行为方式,严密刑事法网;三是完善配套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论计算机犯罪及其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和特点及其构成要件,分析了计算机犯罪产生的原因,对刑法中有关计算机犯罪的规定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完善意见,并进一步探讨了计算机犯罪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说认为犯罪是违反刑法、严重危害社会的和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并认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但这个犯罪概念将犯罪的形式概念和实质概念统一在一起是虚幻的.从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角度得出的形式的犯罪概念和实质的犯罪概念,由于其理论基础存在争议,都不可能揭示犯罪的本质.二元的犯罪概念在方法论上存在弊端;在实践论上会导致犯罪概念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对犯罪概念的理解,要顾及实然的犯罪与应然的犯罪,过去的犯罪与现在的犯罪以及将来的犯罪,从经验和直觉的角度,犯罪是应当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