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灭佛,景教、袄教等相继迅速败亡,其原因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仅仅因为武宗一纸诏书景教即灭绝是解释不通的,宗教离不开政治,但宗教等意识形态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中国内地灭绝是因为景教在华未能成功实现本土化,本土化失败的原因不是由于走上层路线,而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没有重视培养汉人中的骨干力量。安史之乱后,在由盛转衰中形成一种仇外、排外的社会心理,武宗灭佛时期中亚景教教士一遭驱逐,汉人信徒因骨干力量缺少遂成散沙之态。景教于是灭绝。  相似文献   

2.
景教自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传入长安,至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因皇帝灭佛而同遭禁绝,在华传播长达二百多年。可是,景教在被禁之后,立刻就从中原大地上销声匿迹了,直到明代景教碑出土之后,学者们才逐步挖掘出它的传播历史。是什么原因致使景教在中华历史文化中被彻底湮没了将近八百年呢?文章拟从其传教策略上寻找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3.
黄珊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3):72-73,76
景教自贞观二年(公元635年)传入中国,到会昌五年(公元845年)这二百一十年是景教在华传播的黄金时期,但就其传教情况而言,景教即使在其传播的全盛时期也称不上规模宏大,从而导致景教在会昌灭佛后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后被称为景教。作为一种宗教,它总有借以传播的文献。景教文献的词语,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无论形体还是意义,都有些与当时的汉语不一样。《唐代景教文献词语研究》不仅简单地介绍了景教及其发展状况,还首次尝试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关注景教文献文本本身,结合汉语史、宗教史、古籍整理来进行研究,以此来推进唐代景教研究。该书还附有唐代景教文献语料,不论对初学者还是研究者,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略论景教在中国的活动与北京的景教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基督教的支派之一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为背景,介绍目前尚鲜为人知的景教遗址-北京房山景教崇圣院-十字寺的情况及其文物遗存,初步考察,分析了该遗址的历史价值,并通过这所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景教寺院遗迹,透视景教在中国两度兴衰的宗教、文化原因和政治,经济,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6.
蒙元时期基督教在华兴盛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元时期,西方基督教在华十分兴盛,无论是聂斯托里(Nestorius)派或无主教之方济各会派都受到统治者的礼遇和支持,传教士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达官贵人纷纷入教。这一现象在中原大地的凸现令人费解。本文试溯其渊源,联系元代的特殊统治政策,敷衍成篇,就教于专家学者。基督教至迟在唐代贞观年间已传入中国。明天启年间在西安西郊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序》说,贞观九年(635年)景徒1僧阿本罗至长安受到太宗礼遇。十二年上诏,该教“济物利人,直行天下。”。从太宗到武宗,唐政府支持和赞助景教传教,并许在诸州建寺。武宗“…  相似文献   

7.
唐贞观九年,叙利亚高僧阿罗本,自西域入长安,将基督教带入中国。此后二百年间,景教在中国传播,三起三落。唐太宗下诏传教,景教一度也有过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繁盛。随后就是武则天圣历年间,洛阳的佛教徒闹事,景教危机,但很快复兴。玄宗登基,长安的士大夫开始诋毁景教,景教经历了又一次起落。“安史之乱”前后六十年,是景教最繁荣的时候。然后就是德宗建中年间士大夫再次攻击景教,虽然平安渡过此关,但好景已经不长。武宗会昌灭法,殃及景教,终成灭顶之灾。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第一次浪潮,就这样落下了。基督教早期入华传教,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二…  相似文献   

8.
几乎同时期发生的会昌灭佛和朗达(?)灭佛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旋各方面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文章仅以两次灭佛运动的文化背景为原因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唐代,中央政府与四周临国及域外民族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一些世界性和区域性的宗教在此时传入中土,或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基督教的异端聂斯托利派于公元七世纪中叶沿着河西走廊进入中国内地,被称做景教。历史上景教在河西传播留下的史料非常少,本文凭借一部分史料对景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情况作了以下推断。  相似文献   

10.
北朝“二武灭佛”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史上曾有过三次著名的灭佛事件,史称“三武灭佛”,其中两次发生在北朝时期。北魏太延四年(438年)三月,太武帝拓跋焘诏令五十岁以下的僧侣一概还俗。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正月,又诏曰:“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已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遣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两年后,拓跋焘因镇压盖吴起义到长安,其随从牧马到一寺院,发现内藏武器,遂报告拓跋焘,搜查后又发现数以万计的赃贿之物和密室等不法证据。于是,拓跋焘下达了更为严厉的灭佛诏:“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史称“太武灭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研究六朝志怪小说中屡次出现的精怪作祟截取人发的情节,从时代风气、宗教观念、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心态等几方面探析这种志怪情节出现的原因。通过初步探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魏晋神仙道教的“修炼”观念影响;二是文化观念与生活习俗的差异所导致的汉人对胡人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阐述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传统宗教之间的联系的背景下来分析《西游记》的宗教思想,分析《西游记》尊佛贬道的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试论珠江三角洲地区象_鳄_孔雀灭绝时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南方北纬24°以南地区是热带地方,古代有多种标准热带巨型动物分布.笔者曾为文介绍它们的分布和灭绝时期指出象在南方灭于唐,在两广灭于宋.鳄则历唐到清才灭绝,孔雀命运亦然,但各地方仍有差异.本文准备对珠江三角洲附近地区象、鳄、孔雀灭绝时期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宗教音乐以其特殊的艺术手法表达神学信仰情感,在宗教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宗教又以佛道儒三家最为突出,本文从音乐形态风格、美学思想上对佛道儒家音乐加以介绍,为我们了解宗教音乐及宗教文化开启一个特殊的窗口。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作为一本游戏之作,对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采取了戏谑的态度.就算是观音,也有别于传统观念中的庄严法相,呈现出了一种世俗女性的形象.观音形象的转变正是因为明朝时宗教的世俗化、本土化以及当时追求个性解放潮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宗教发展到晚明,经过历朝的融合碰撞,已经达到了佛道不分家、三教合一的地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作为性灵派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谭元春早年浸染佛教,晚年研习老庄,诗文受其影响亦深。因为明代佛教与道教的特殊关系,研究谭元春创作受到的佛道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17.
《青年科学》2013,(10):52-54
就算在奇幻作品里,流星火雨、陨石召唤一类的魔法哪怕不是最终必杀也是个高等级法术,所以对科幻作品里频繁出现的“行星撞地球”灭世情结,我们多少也可以理解。毕竟在整个地球的历史上,这类毁灭性的灾难是唯一真正出现过一次的——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有很大可能性就是因为一次这样偶然的撞击。  相似文献   

18.
唐代景教之地域背景及名称质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景教于唐贞观九年(635年)由波斯传教士阿罗本(Olopen)传至长安。在唐代以至后代的一些历史文献中均记载阿罗本为“波斯僧”,他在长安所建的景教会堂在最初一百余年间亦被称为“波斯寺”,由他传入的教义被称为“波斯经教”。可是,明代(1625年)出土、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却称阿罗本为“大秦国大德”。碑文诠释了“景教”教名的来历,却只字未提“波斯经教”或“波斯寺”。文章就历史文献记载的差异,对景教的地域背景及名称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9.
《科技潮》1998,(2)
法门寺的劫难可以说自法门寺建寺伊始,就自然地卷入了佛教、儒教和道教的激烈斗争的漩涡,更逃脱不了各朝各代封建统治者之间政权争夺的刀光剑影横加给它的灾祸,实在是在劫难逃。历史记载法门寺的大劫难至少有4次。最有影响的是所谓"三武毁佛"及五代后周世宗的灭佛事件。所谓"三武毁佛"也就是历史上3个带"武"字的皇帝的毁佛事件。第1次是北魏时期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焘(鲜卑族),他信奉道教,为达到其谋求与汉族士大夫的合作,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目的,下令灭佛,杀和尚、毁寺塔、烧佛像佛经,并严禁佛教流传。法门寺在所难逃地成了一片废墟。  相似文献   

20.
由于命运的不幸,史铁生为求思想上的解脱看了一些宗教类的书,也曾不断地谈佛说道谈信仰谈宗教。这期间,史铁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宗教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精神个性的宗教观。主要内容是:佛(神)不是福报的源泉而是苦难里心魂的一条救路;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天堂在人追求信仰的过程中;宗教精神不等于宗教,宗教的要旨是靠神对人的拯救,宗教精神是人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对自我的拯救。史铁生宗教观的实质是为自己为人类寻求灵魂的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