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杨郭婷 《科技信息》2012,(36):I0097-I0097
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模糊语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交流中的语言现象。数字/词的模糊语义生成了人类思维的模糊性。诗歌中,数字使用频率高且寓意深,解读数字模糊语义必须弄清数字的表义以及它运用于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本文运用模糊语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实例解析,探讨数字模糊语义生成的意象。  相似文献   

2.
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诗歌作品作为语言文本同样具有模糊性的特征,通过文本模糊性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的解读诗歌作品。詹安泰作为近代词学大家,其诗歌创作也体现了诗歌模糊性的特征。拟从词义和句式两个方面出发,探索詹安泰《鹪鹩巢诗集》中模糊语言的构成方式。  相似文献   

3.
刘魏娜 《科技信息》2010,(26):176-177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模糊性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中使用的必要手段,,在文学作品中使用非常广泛。因此,对于所有翻译学者及爱好者来说,了解模糊语言的特点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如何处理模糊语言提供帮助。本文就模糊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应用,说明了模糊语言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语言学有关知识,辨证地分析了语言交际过程中准确表达和模糊表达的情况,并详细论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模糊性。本文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作为语言的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该准确则准确,该模糊则模糊。  相似文献   

5.
文字有限而意义无限,因此我国诗歌的赏析在文学史上常青不老,被人们不断地引用,总也能让人回味无穷。本文正是从语言的模糊性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模糊语言及其翻译,并进一步论述了古代诗歌《木兰辞》中的模糊词汇的模糊翻译。  相似文献   

6.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为了加深和延长读者的审美感知过程,诗歌中大量使用模糊性语言,本文以罗伯特.弗洛斯特的《雪夜林边》为文本,从“我”的身份的模糊性、措辞的模糊性以及诗歌主题的模糊性三个方面来分析诗歌的模糊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小我”与“大我”论实质是诗歌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论,主流派观点认为,“小我”是诗歌伤口能够成立的基本前提,以“小我”写“大我”要力求“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统一,在“小我”和“大我”之间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可偏废,它对现代诗歌创作与理论建设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小我”与“大我”论实质是诗歌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论.主流派观点认为,“小我”是诗歌作品能够成立的基本前提,以“小我”写“大我”要力求“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统一,在“小我”和“大我”之间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可偏废.它对现代诗歌创作与理论建设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模糊乃语言共性。中华民族与英美民族由于在心理原型、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模糊性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现迥然不同:在汉语,模糊性是“主流”;在英语,模糊性是“支流”。换言之,汉语重模糊,英语喜精确。  相似文献   

10.
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性和渐进性决定了人类所使用语言精确的相对性。人类认识自然的模糊过程决定了语言的模糊性。从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整体性与西方哲学思维的分析性可认识中国语言的相对模糊性和西方语言的相对精确性。有些词汇在汉语中是清楚的,但在英语中是模糊的;有些词汇在汉语中是模糊的,在英语中却是精确的;模糊思维决定了思维载体的语言的模糊性。从事物存在的两面和多面性认识语言的模糊性,从模糊数学的实用性认识语言的模糊性。语言模糊与精确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语言模糊与精确是相对的,语言是灰色的。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后的现代诗歌写作,开始立足于语言本体,语言是这一时期诗人和诗作自始至终集中关注的核心问题.现代诗人对语言的重新认识和反思,在诗意追求中显示了一种深刻的语言焦虑.不理解这个时期现代诗歌诗意表达的语言焦虑,不认识其中语言表征的矛盾与混乱和它对意义失落的无限追寻,就不能有效的理解和阐释当代诗歌面临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12.
分析诗歌语言的模糊性。探讨对照诗歌汉英文本,用对等模糊语义、省略模糊语义,使模糊语义具体化,精确化,纳入英语表达习惯来分析、处理汉语诗歌词义的模糊;用"形合神通"、"离(易)形得似"来分析、处理汉语诗歌篇章义的模糊。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在对模糊语言的特征与产生的原因、以及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探讨后,认为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不仅可使语言在交际中更为委婉、含蓄,而且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及灵活性。  相似文献   

14.
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研究广告中语用模糊现象是有效创作和解读广告语言的关键所在。语境动态顺应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语境顺应包括对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顺应。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模糊语言学发展的历程出发,以俞东明、何自然和李秋梅及其他学者在语用模糊性方面的研究为基础,尝试着从语言模糊性的产生根源、语用模糊的定义及其与语义模糊相区别三个方面,为许多学者对语用模糊作各种各样界定的现象作一个总结,还语用模糊在语言研究中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6.
论语言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思维具有模糊性,是人类大脑高度发达的表现。人的思维具有模糊性导致人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不仅丝毫无损人类语言的交际功能,反而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柔性和张力。词区分为模糊词和精确词。现代口语中模糊词使用的频率很高。有时精确词的含义也会变成模糊的。语法学家无法消除语法范畴中的各种模糊现象。在文学创作中,模糊语言有它特殊的表达功能,它可以增添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作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早期的诗歌倡导与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品格。在诗歌理论上他提出了与“自由诗派”鼎足而立的现代诗歌格律理论,在创作上他为诗坛提供了一批形式与内容整合统一、可资范例的新诗。与此同时,他的诗论与创作也都留下了新诗诞生期的过渡痕迹。  相似文献   

18.
艾略特《荒原》不朽的艺术魅力借助其独特的语言运用技巧,尤其是语义模糊手法。《荒原》第一人称指代的模糊性和变化性建构了荒原意象思想内蕴的模糊与艰深,体现了诗歌的朦胧美和含蓄美。  相似文献   

19.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诗坛的杰出代表.本文总结了余光中的诗歌创作分期及各阶段的风格特色,并力求从余光中的创作心理深处,分析他的诗歌代表作如何在主题、题材、节奏等方面遵循“中国化的现代诗”的诗歌主张,坚定的确立具有民族风范的现代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20.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存在和本质属性.模糊语言存在于语言的各个领域中.在自然语言中,模糊语言的使用也十分常见.本文从日常生活的话语中取例分析模糊语言在现实中的功用—含蓄性,灵活性和简洁性,从而说明模糊性在语言使用中的积极作用,指出模糊语言的使用能使人们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时更为自如,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