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第一个有机超导体发现于1980年,当时,其临界温度还不到1K,1988年,有机材料的最高超导转变温度已达10K.最近,转变温度又有提高: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报道合成了两类新型有机超导体.其中一类的临界温度在常压下达11.6K,另一类在0.3Kbar压力下,于12.8K成为超导体.这两类新型超导体如同许多其它有机超导体一样,当压力增加超过超导起始转变临界值时,其临界温  相似文献   

2.
作为非常规超导体之一的新型氧化物超导材料,在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研究工作中,一直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而含Cu和Ba系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单相陶瓷对高温超导理论又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我们选用它们作为研  相似文献   

3.
本多茨(Bendorz)和穆勒(Müler)于1986年4月报道获得了临界温度可高达30开的镧钡铜氧系超导体。此后不久,朱经武和赵忠贤等又分别发现了在液氮温区的钇钡铜氧系超导体。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为超导材料的付诸实用以及可能由此而引起的新的工业技术革命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从而掀起了举世瞩目的“超导热”。  相似文献   

4.
崔广霁 《科学通报》1987,32(22):1690-1690
高T_c超导材料方面的研究,近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Y-Ba-Cu-O体系具有高达90K以上的临界温度,使得在液氮温区使用超导体的愿望成为可能。 此后,人们又用块状超导体成功地制备了点接触型和微桥型的弱连接器件,观察到了直流  相似文献   

5.
很多学者认为,如果实现激子机制超导电性,那么超导体临界温度T_c将会大幅度提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激子型超导体问世。因此,激子型超导性能否存在的问题比其是否能达到高T_c更为迫切。1973年巴丁等人提出ABB模型,指出在声子机制和激  相似文献   

6.
赵忠贤 《科学通报》1979,24(15):686-686
很多学者认为,如果实现激子机制超导电性,那么超导体临界温度T_c将会大幅度提高。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激子型超导体问世。因此,激子型超导性能否存在问题比其是否能达到高T_c更为迫切。1973年Bardeen等人提出在半导体和金属之间,如果是化学接结而  相似文献   

7.
金华 《科学通报》1992,37(10):950-950
在Bi-Sr-Ca-Cu-O体系的超导体中于液氮温区存在二个超导相,即临界温度为80K的低温超导相和110K的高温超导相,且高温相是通过低温相形成的。迄今,人们已经采用许多方法促使超导体从低温超导相向高温超导相的转变,诸如用Ph元素部分替代Bi、加入过  相似文献   

8.
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的突破快两年了,席卷世界的热潮使人们对之非常关心,作为独立地发现液氮温区超导体的中国,目前水平如何?国际上又有什么重大进展,应用的前景如何?自然是人们经常议论的题目,本文将简单地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谈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9.
陈笃行 《科学通报》1987,32(21):1620-1620
烧结Y_1Ba_2Cu_3O_(7-δ)化合物是最近发现的典型的高临界温度超导体,已确认为单相perovskite结构。我们测量了它的复数交流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发现在T_c以下有二个性能甚为不同的超导“相”存在。本文报道我们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刘振兴 《科学通报》1980,25(2):60-60
1.Hart等人对五种V基二元系A-15型超导体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对于由ⅣA族元素为B组元的V基A-15型化合物,其临界温度T_C随B组元原子量减小而增高。并得出如下关系式:log T_C∝log(1/M_B)。  相似文献   

11.
王文魁 《科学通报》1989,34(11):814-814
最近,Bi-Sr-Ca-Cu-O系超导体格外受到人们的注意,首先是因为它不合有稀土元素,而且超导临界温度T_c也高。但是,这种氧化物超导体的烧结工艺比较难于掌握,最佳烧结温度区间很窄,在烧制过程中任何一环节稍有疏忽,便得不到较好的超导样品。在超导测量  相似文献   

12.
1973年,在美国加特林伯格(Gatlingburg)举行的超导电性与点阵不稳定性会议上,加瓦勒(Gavaler)和泰斯塔迪(Testardi)报告,他们先后用溅射法制成了临界温度T_c为23.2K的A15结构的Nb_3Ge。这一重大突破,使在液氢温区(20.4K)实现超导应用这一宿愿,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简称高T_c超导体),从1911年昂尼斯(Onnes)发现超导现象以后就开始了。当时,离实现氦气液化只有三年时间,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实验室有液体氦。所以,必须找到高T_c超导体,才能谈到超导现象的应用。研究中发现,超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自从1986年由瑞士苏黎世IBM研究实验室的J.G.Bednorz和K.A.Muller发现在氧化物Ba-La-Cu-O系统中可能存在着超导转变起始温度为35K的超导电性,并很快为他们自己和日本东京大学的Shin-ichi USHIDA et a1.的抗磁性实验进一步证实后,在全世界范围内立即掀起了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热潮.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内,超导体研究领域中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不仅发现了像Ba-La-Cu-O、Sr-La-Cu-O,以及Ba-Y-  相似文献   

14.
崔长庚 《科学通报》1987,32(21):1618-1618
最近发现多相的Y-Ba-Cu氧化物在液氮温度以上具有超导电性,无疑研究此种氧化物超导体的物理性质对于理解其超导机制及其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上临界场是超导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参数。我们测量了Y-Ba-Cu-O样品的临界温度T_c附近的临界场B_c_2(T),计算了临界场斜率(dB_c_2/dT)_T_c和上临界场B_c_2(0),结果表明:B_c_2(0)可以达到114T。  相似文献   

15.
零电阻温度91K的超导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庆哲 《科学通报》1987,32(7):495-495
寻找液氮温区的高T_c超导材料是人们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近几个月陆续报道了La-Ba-Cu-O体系超导体临界温度可高达T_c≈35—52K~([1-9])。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也报道了他们在Y-Ba-Cu-O体系上获得的成果本文将报道我们制备的Y-Ba-Cu-O体系超导材料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6.
金继荣 《科学通报》1992,37(7):595-595
在非理想第Ⅱ类超导体里,临界电流密度J_c因结构缺陷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缺陷的浓度很敏感。中子辐照是一种可控的在样品内增加缺陷浓度的有效方法。不少实验已经证明,适量的中子辐照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YBa_2Cu_3O_(7-8)(YBCO)系列高T_c超导体(HTSC)的J_c和临界温度T_c。此外,中子辐照也是探索超导电性机理的途径之一。理论和应用上  相似文献   

17.
裴光文 《科学通报》1988,33(12):922-922
Y-Ba-Cu-O混合物是在液氮温度以上具有超导性的超导氧化物体系。关于在该体系中起超导作用物相Y_1Ba_2CuO_(7-δ)的制备、性质和结构,最近已有文献报道。这里,我们报道高临界温度(T_c)超导体Y_1Ba_2Cu_3O_(7-δ)的动态低温X射线衍射研究的结果。这种材料曾测量具有118°K的超导起始温度并在92°K达到零电阻。  相似文献   

18.
无需冷却的超导体存在吗?乔阿光编译在温度低到某个临界值时,某些金属或合金会处于超导状态,即电阻接近于零。最高的临界温度长期以来一直是18K,这种低温一般要用液氦冷却才能达到,因而大大限制了它的实用性。1986年10月两位瑞士科学家发现一种含有稀有元素...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临界温度在50K以上的超导体都具有铜-氧双层金字塔结构。而各高温超导体家族所不同之处,在于双金字塔层之间的结构。对于转变温度为93K的Y-Ba-Cu-O超导材料,两金字塔层之间具有Cu-O链状结构;而对于转变温度为125K的铊基材料这两层之间具有TL-O层状结构贝尔实验所发现的新材料,则在两金字塔层之间具有Pb-O/Cu-O/Pb-O三层结构,其中两氧化铅金  相似文献   

20.
刘志毅 《科学通报》1981,26(16):970-970
非晶态过渡金属超导体的Collver-Hammond曲线,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未被充分解释的问题,获得这条曲线的实验工作是基于研究电子束蒸发薄膜的超导体临界温度而得到的。这些膜有很多是在冷底板上制取的,其中有些在室温下已全部晶化,同时,薄膜样品又给一些物理测量带来了困难,如比热测量,因此获得大块的非晶态过渡金属及其合金是研究非晶态过渡金属的很重要的内容。通常获得大块非晶态样品都采用超高速液相淬火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已经制备出了几个在室温下稳定的非晶态过渡金属合金,亦称金属玻璃,对于金属Mo及其合金只有加入类金属,才有希望得到这种室温稳定的金属玻璃。在此之前,有人制备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