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简述红树林湿地在滨海湿地中的地位,红树林的种类和分布,红树林类群的界定,湿地保护中的重要性,红树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着重讨论中国红树林生态工程中面临的四个问题:1.红树林生态恢复的关键是宜林地的选择标准;2.红树林区海堤修复工程的生态模式;3.防止引种时带进外来有害物种的生态入侵;4.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促进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滩涂上的木本植物群落。特殊的自然地理分布和生长环境,使红树林在保护海岸、维护海洋渔业资源和近海生物多样性、净化海水、固碳储碳、药用、改善海岸景观、科学研究、生态体验、中国-东盟海上生态廊道建设等方面具有陆地森林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开展生态恢复、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红树林面临着宜林滩涂面积少、恢复与造  相似文献   

3.
草地不仅是草原畜牧业的生产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据1990年遥感普查结果,我国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m2,目前全国荒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2万km2,占国土面积27.3%,是全国耕地面积的2倍多;草地的沙化、退化、碱化面积1.35亿hm2,约占草地面积1/3;每年全国新增沙化土地2460km2,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新增草地沙化200万hm2,由此造成环境恶化,干旱风沙灾害频繁发生。甘肃处在一个高山———荒漠系统中,生态环境脆弱。…  相似文献   

4.
厦门海岸红树林的保护与生态恢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树林生态系统在维持海湾河口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由于许多港湾围海造田、围滩(塘)养殖、填滩造陆和码头与道路的建设,厦门海岸红树林面积从60年代初的320hm^2降至现有的21hm^2.红树林的消失严重影响了厦门海湾的生态系统。使得生物多样性和滨海环境质量下降.同时导致外来物种的入侵,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种植已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本在红树林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以及厦门东西海域红树林宜林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红树林宜林地选择标准.提出厦门红树林造林主要影响因素.并论述厦门海岸红树林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红树林滩涂海水种植-养殖生态耦合系统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红树林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应以及对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选择3种红树植物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构建滩涂海水种植-养殖生态耦合系统.系统设置9个试验塘和1个对照塘,试验塘按45%、30%或15%的面积比例种植一种红树植物,对照塘不种红树植物,所有养殖塘均统一养殖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和星洲红鱼Labidochromis flavigulus.通过系统运行18个月的生态监测显示,海桑和桐花树生长较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秋茄生长差,成活率低;红树植物对养殖海水具有净化作用,其中桐花树的净化效果最好,其次为秋茄;系统中鱼的生长状况与红树植物的净化效应密切相关,在种植桐花树的养殖塘美国红鱼和星洲红鱼生长快,秋茄养殖塘次之,海桑养殖塘的美国红鱼不及对照塘.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红树林滩涂海水种植-养殖生态耦合系统中,桐花树具有推广示范价值;海桑应减少种植面积比例和单位面积种植密度;秋茄生长慢,适应性差,不宜推广.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珍珠港的遥感影像为底图,综合考虑相对海平面变化、地表沉积及海堤分布,利用平均潮位、平均大潮高潮位数据,借助SRTM数字高程模型,预测未来100 a海平面上升低、中、高3种模式下研究区红树林的分布.结果表明:(1)预测年研究区的红树林向陆边界保持稳定,向海边界向海方向移动,红树林的分布面积增加.绝对海平面上升低、中、高3种模式下,红树林向海边界分别向海推进70、56、46 m,面积分别增加280、225、187 hm2;(2)红树林的向陆边界由于海堤的阻碍保持稳定,红树林的向海边界因沉积速率大于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而向海扩展.  相似文献   

7.
英罗港红树林缘潮水中游泳动物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大拦网(拦截水体约10hm2)分季节研究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缘潮水中的游泳动物。结果表明:4种软体动物、3种甲壳动物、42种鱼类随潮水进入红树林缘滩涂。这些种大多是近海浅水种类。在49种游泳动物中,最常见且数量大的有中华小公鱼、大眼青鳞鱼、印尼小公鱼、双边鱼、边鱼箴、黑斑、圆颌针鱼、勒氏银汉鱼和长毛对虾。鱼获的尾数和鲜重都是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平均为75466尾/网和39.38千克/网。体长小于10cm的游泳动物的尾数和鲜重,平均分别占鱼获尾数的93.92%和鱼获鲜重的70.83%。以尾数和出现季节频度来衡量它们跟红树林生境的关系程度,可将49个种大体上分成3类:关系程度较高的有9种,一般的有20种,较低的有20种。这些结果表明,红树林缘滩涂主要是近海浅水小型游泳动物或鱼苗的活动场所。跟热带红树林区相比,广西英罗港红树林缘潮水中鱼类群落的多样性低。  相似文献   

8.
红树林区经济动物及生态养殖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红树林区发展生态养殖的必要性,途径和效益进行了分析,红树林区经济价值较高的海洋动物主要有鱼,虾,蟹,贝和星虫5大类,基围养殖,围网养殖和封滩轮育等是红树林区生态养殖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9.
广西海岸防护体系中防护林的作用与树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举1986年7月21日至22日九号台风在广西沿海登陆造成的危害情况,提出,广西海岸带防护林建设从海岸滩涂向陆地伸延,应遵循海滩红树林带→海岸陆缘半红树林带→岸后季节性雨林带的带状分布规律,陆缘海岸和人工海堤的防护林应是低矮的海滩红树林和半红树林,陆域上的防风和水土保持林或固沙林是季节性雨林,宜选用当地的季节性雨林的建群种和伴生种,营造混交林,并保持林下活地被物层,形成多层结构,且与用材林分开单独经营。  相似文献   

10.
广西红树林恢复历史、成效及经验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航清  莫竹承 《广西科学》2018,25(4):363-371,387
回顾了广西红树林人工造林历史,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评估了广西红树林人工造林成效。结果表明,1980年以前广西有红树林人工林274.7hm2,1980-2001年新增818.2hm2。2002-2015年的14年间,广西营造了3 984.5hm2的红树林,成林1 338.9hm2,保存率为33.6%,其中乡土红树林和外来无瓣海桑林分别贡献了73.86%和26.14%。与此同时,广西红树林天然林比例从2001年的86.95%迅速下降到2015年的66.82%,年均下降1.34%。在广西红树林总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天然林比例的快速下降,反映出15年间人工林逐渐替代天然林的现象严重。论文总结了广西红树林造林的经验教训,重新评估了宜林滩涂的潜力,将红树林恢复细分为自然恢复、人工修复和重建造林3大类。自然恢复、人工修复有利于改善红树林质量,重建造林则重在扩大红树林数量。最后,给出了中越边界困难滩涂乡土红树林重建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1.
1995年-2015年广西海岸带养殖用地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蒙静  华璀  张建兵  卢远 《广西科学》2017,24(2):135-143
[目的]海岸带由于其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一直是生态相关研究的焦点区域,其景观格局变化及环境效应尤受关注.由于广西北部湾滨海养殖用地的快速扩增,导致该区景观格局显著改变,因此开展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以综合评价其环境效应.[方法]以北部湾滨海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Landsat多光谱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MNDWI水体指数(Madify Normalize Difference Water Index)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各期研究区养殖用地信息,并基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综合分析研究区养殖用地20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20年来北部湾滨海养殖用地时空演变显著,在数量上先增后减,养殖面积由1995年的9 024.03 hm2增加到2010年的41 153.58 hm2,而后逐年减至2015年的38 903.95 hm2;空间上逐年向西北移动,并整体分布于北海滨海一带.[结论]北部湾滨海养殖用地的增长源主要为耕地和近岸海域,而去向则主要为建设用地和废弃地,导致该区高生态服务价值用地(耕地、滩涂等)减少,环境效应出现负面趋向(养殖污染、自然岸线破坏等).  相似文献   

12.
利用珠海淇澳岛1996、2003、2009、2013年4期高分遥感影像数据,通过遥感解译得到19962013年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运用GIS技术及地学信息图谱基本理论,合成3个时段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了解该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布格局. 研究结果表明淇澳岛在19962013年的土地利用发生显著变化:(1)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在19962013年,林地、建筑面积都有所增加,新增面积最大图谱单元是林地,面积为492.3 hm2,主要来源于滩涂与海域,集中分布在岛屿西北角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其次是建设用地,面积达143.38 hm2,主要来源于裸地与灌木林地. 研究区域范围内海域、滩涂与裸地呈减少趋势,海域主要转换为滩涂,滩涂主要转化为林地,裸地主要转向建筑用地,坑塘水域变化起伏. (2)从格局变化的空间分布上看,虽稳定型占据主体地位,但岛屿西北角红树林区存在极大不稳定性. (3)从格局变化的时间分布上看,土地变化模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19962009年,20092013年的用地格局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
回顾近20年来中国对红树林的保护以及通过人工造林进行恢复的情况, 梳理我国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相关标准, 厘清现行标准存在的问题, 提出如下相应的建议与对策。1) 应结合国家碳中和战略及红树林保护与恢复规划目标, 制定完善的红树林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体系规划, 加快相关国家标准的出台; 2) 在编制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相关标准的同时, 应注重红树林固碳能力和增汇效应的提高; 3) 建议制定退塘还林相关标准, 填补国内空白; 4) 应充分落实“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修复原则, 重视并加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标准的技术细节制定; 5)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应由红树林研究专业机构及专家深度参与, 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红海揽人工苗光滩造林的生长及胁迫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4年6月至1995年4月在广西北界潮滩上进行红树植物红海榄人工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在滩面较高的盐地鼠尾黍盐沼草植物群落上的幼苗生长良好,成活率达92%,枝数和叶数保持较好;该地造林的主要胁迫因子是藤壶害。通过实验,提出了在胁迫条件下的一些造林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生态海堤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航清  何斌源  王欣  曾聪  葛文标 《广西科学》2017,24(5):427-434,440
传统海堤建设破坏了海岸原有的动植物群落和自然景观,中断了陆海过渡带的生物廊道和生态缓冲带,导致海堤结构功能单一、景观单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集物理、生态和文化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海堤概念,并成功指导广西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整治创新示范工程一期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本文总结了生态海堤建设时前期调查的一般步骤、空间规划时应遵循的一些科学原则,评估了生态海堤景观与防护功能的提升效果,分析了生态概念性规划被实际采纳率不高的原因,给出了今后生态海堤建设的选址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近海生物资源利用面临着重大转型与升级。在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牧场的背景下,拓展海洋牧场的发展区域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近海滩涂生物资源的利用现状,指出以传统滩涂贝类养殖方式为主的滩涂资源利用方式亟待转变。因此,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使用各种工程技术手段,保护和增殖滩涂生物资源,发展滩涂生态牧场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生态系统类型的不同,滩涂生态牧场可分为滩涂贝类、牡蛎礁、海草床和红树林四种类型。此外,进行滩涂生态牧场构建时,需重点研发牧场选址技术、苗种培育技术、牧场环境监测技术、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和高效采捕技术等。在发展滩涂生态牧场的基础上,陆海统筹构建盐碱地生态农场、滩涂生态农牧场和海洋生态牧场,发展海岸带生态农牧场,是未来海洋牧场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的基本模式及其环境效益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贵州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区 ,喀斯特发育的碳酸盐类岩出露面积达全省总面积的 73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活动的影响 ,致使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水土流失面积达 43 5 % ,石漠化面积达 1 33万km2 ,且每年还正以 933hm2 的速率扩展 ,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已成了十分突出的问题和任务。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措施和模式 ,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它们所能产生的环境效益 ,提出了加快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平原造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北京市平原造林相关数据,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方法, 采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成本法等方法, 对北京市 100 万亩的平原造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北京市平原造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为 325.89 亿元, 各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调节气候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固碳释氧功能、降低噪声功能、固土保肥功能、涵养水源功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推动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建设、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及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秋茄红树林的造林技术及其生态学原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生态学原理,结合实际造林工作经验,从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生态适应条件、林地选择、采种(胚轴)、栽种技术和种植规格等方面,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树林造林中的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提供我国海滩红树林的大规模营造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盐度和潮汐淹水对红树植物筛选和定植的重要作用, 选择5种中国造林工程中常用的红树植物, 采用文献检索和荟萃分析方法, 探究其耐盐–耐淹性。结果表明: 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的耐盐–耐淹性最强 , 能 够 生 长 于 高 盐 度 (40‰)和 长 时 间 淹 水 (16 h/d)环 境 中 ; 秋 茄 (Kandelia obovata)和 桐 花 树 (Aegicerascorniculatum)具 有 较 强 的 耐 盐 –耐 淹 性 , 能 够 生 长 于 中 盐 度 (30‰)和 较 长 时 间 淹 水 (12 h/d)环 境 中 ; 木 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和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的耐盐性较低, 能够生长于低盐度(20‰)环境中, 前者可种植在较长时间淹水(12 h/d)区域; 超过单一盐度或淹水胁迫耐受限度时, 复合胁迫会降低红树植物的耐受性; 在实际造林应用中, 白骨壤、秋茄和桐花树具有较强的耐盐–耐淹性, 适合中国南部沿海的红树林宜林地。最后, 提出相应的工程应用对策, 可为中国红树林的精准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