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和中外文学比较研究分别是文学比较研究两翼中的一翼 ,二者是平行的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不应厚此薄彼。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崇尚兼收并蓄、吸其长、避其短的“拿来主义”原则 ,将人类学理论引入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 ,开拓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继承“山海文化”传统迅速发展。探讨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山海文化”的文学主题,尤其对台湾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的源流性、统一性、差异性、变异性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认为具象的“山海文化”符号意象和抽象的“山海文化”审美气质是台湾少数民族文学民族特质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结合非洲、美洲及亚洲等地口传文学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外译所涉及的翻译类型、翻译目的、翻译策略问题进行阐述,将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的目的分为"为舞台再现服务""为文化研究服务"和"为文艺研究服务"三类,并分别讨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与全球对话、接轨的需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必要性、历史性、现实性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世界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辩证关系等诸方面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特别提出了“容异”、“碰撞”、“认同”、“吸收”是中国少数民族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这是国内第一次提出这一论题的首篇文章。  相似文献   

5.
以往人们多从鲁迅的述著中研究其创作思想,本文则研究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着重论述鲁迅的文学翻译的目的在于:引进先进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以改变国人的陈旧思想观念,促进国家、民族的觉醒;建设和发展中国的新文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增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发展各民族的友谊。  相似文献   

6.
讨论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伊斯兰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烙有宗教信仰印痕的人生观念的表达;二、富含宗教习俗色彩的题材内容的书写;三、素朴而诗意的审美品格的确立。伊斯兰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强大的文化心理背景,影响着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题确立、题材选取和风格建构,同时带给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7.
从时代发展角度考察现当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可以看到四个明显进程,即现代文学的探索、新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复苏后的选择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背景下的写作。它所展示的乃是时代发展对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力量。在丰富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世界中,立足于时代变迁所形成的文化影响,在这种影响中看到文学的历史脉络,将有利于获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更是全人类的财富.近些年来,学界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对外传播给予高度关注,将大量经典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成各种语言向世界宣扬中华优秀文化.但针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对外传播成效的相关研究较少,如果能及时了解读者反馈并及时更新翻译策略和传播方式,能更好提升传播效果.拟介绍如何通过网络爬虫分析西方主要购书网站和书评网站针对相关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评论数据,并对这些评论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情感分析,以期找到少数民族文学对外传播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略分析了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认为少数民族文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时代的进步和作家自觉的艺术求索。到了新世纪,随着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提升,少数民族文学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就少数民族文学抵达文学前沿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优势就在于文化的差异性,文学的根本问题是生活,文学作品的成就在于生活的深度、广度及真实程度,同时,作家的艺术求索和良好素养,也是文学创作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分析《尼山萨满》满文转写本、汉译本及英译本中的一些实例,研究了英译文本中几种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损失问题,提出了翻译补偿在少数民族文学典籍英译中的应用与作用。补偿翻译方法在英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典籍中的宗教文化元素时较为常用,有利于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的宗教文化信息,起到译介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新文学中,鲁迅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他在此类小说中所坚持的创作倾向,对台湾作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台湾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不仅在民族灵魂的发现上沟通了与鲁迅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而且显现了一种深深的"鲁迅情结".这种"鲁迅情结"既影响了台湾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风貌和主题流向,有力表明了两岸文学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又从海峡彼岸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2006年3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举行院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结项报告会暨鉴定会。江蓝生副院长在会议期间参观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的各项成果。并对民文所所取得的成果予以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视野下,中国翻译史书写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三组关系亟待关注: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翻译;口传文学翻译与书面文学翻译;海外华语文学翻译与本土中华文学翻译。少数民族文学、口传文学和海外华语文学翻译的纳入,可使翻译史在容量上成重量级、在形式上呈多声部,这是突破当前翻译史书写瓶颈所在,也是作为朝向确立中华多民族翻译文学史观的一种努力和书写中国多民族翻译史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5.
张永刚教授历时4年完成的新作《后现代与民族文学》2014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现代与民族文学》立足于后现代视域,重点考察了西南边疆(云南、广西、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当代发展形态、文学实践策略以及创作主体的身份认同、文学表现等问题。张永刚教授研究西南边疆民族文学创作不仅局限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它包含着多样化的创作走向,主要体现在:(1)追求地域性与本土化;(2)民族意识与主流观念交融;(3)传统色彩与先锋倾向交织.这是时代强力和多民族心灵世界的展示,是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在中华多民族文学世界的投影.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丰富性,有利于完善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学状态和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7.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目标,一直存在不少争议:有人主张求"同",探寻各民族文学的共同性;有人主张求"异",挖掘各民族文学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也有人主张"异同"兼顾。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看,只有维持"求同"与"求异"之间的必要张力,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才能对文化建设产生积极作用和健康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冯丽芳 《科技资讯》2010,(36):247-247
鲁迅不仅对"国民性"进行了理性的揭露和批判,而且还采用了文学的手法,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把"国民性"形象具体地展示于世人面前,并给予有力地批判,鲁迅从各个方面暴露了"国民之陋劣",目的只有一个是为了改革国民性,只有勇于改革积极"改打这病根",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振兴。  相似文献   

19.
今天民俗学和相邻学科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反思学科定位、规划学科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需要相关从业人员,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民俗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艺术、少数民族文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未来发展走向和学科层级归属等方面,作出有利于学科今后发展的适度调整。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阿拜同为各自民族文学的泰山北斗,也是各自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虽然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但相似的战略意图,使他们的文学作品都表现出了浓烈的启蒙意识,他们希冀藉此唤醒沉睡中的人民,去创造自由民主之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