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金荣昌马镜泉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儒家学说是与教育密不可分的。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又是伟大的儒学教育家。马一浮自语直接孔孟,一生笃信和深研儒学,并以讲学、刻书为手段弘扬儒家绝学,成为近现代的儒学大师、儒学教育家。纵观马一浮...  相似文献   

2.
竺可桢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及教育家,马一浮是一代儒宗,他们生活在同一历史时代,恰又是浙江绍兴同乡(今其原籍皆归上虞),且少年皆有“神童”之誉,及长问学中西,竭忠尽知,无论从思想资源的汲取吐纳和功名建树的厥功甚伟诸方面考察,皆有可对照之处,而作为科学大师及理学大师的两先生,因各自学理认知和社会体认的不同,自然难免存有I于格之处,则窥其交往,自亦可视之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自由主义与传统型、淑世主义与学人型不同类别既相互交融、借重彼此认同的思想资源以图济世又在思致观念和操作行为上发生异歧的一例。1936年,浙江…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已成为现代包装设计生成的重要文化根基。从"文化"视觉出发,充分论述书法艺术与包装设计的内在联系;说明书法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形式关系;提出书法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生成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哲学.章马合论——章太炎、马一浮两先生所论国学之比较龚鹏程(1)马一浮以儒融佛与调停朱陆之说评析滕复(1)马一浮与熊十力的六艺论之异同邓新文(1)从东西方的历史观看中国传统哲学的前景陈锐(1)评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杨际开(1)马一浮的般若会及其“知性佛学”取向陈永革(2)逻辑主义与后现代学术态度卢风(3)系统科学是中医的科学基础闵家胤(3)论冯契对辩证逻辑的重要贡献贺善侃(3)正义:通向德福统一的基本路径沈晓阳(3)个人观与现代性意识的关联顾红亮(3)21世纪的哲学课题:从东亚问题与视点出发——中日哲…  相似文献   

5.
谢毅 《咸宁学院学报》2004,23(4):92-92,124
从中国书法艺术传统要素入手,简要说明书法的发展及其演变,以及现代书法艺术的变革,力求探寻书法艺术之根本。  相似文献   

6.
经浙江大学郑云山先生介绍 ,2 0 0 1年 10月 10日、2 4日和 2 0 0 1年 11月 12日 ,笔者三次对民国浙江首任都督汤寿潜先生 (马一浮先生的岳父 )之孙———汤彦森先生进行了登门采访。在三次采访、录写中 ,笔者基本上弄清楚了所关心的马一浮与汤家的关系。汤彦森先生所回忆的关于汤家长期接济马一浮先生的生活的事 ,在马一浮给汤彦森父亲汤孝佶的信以及马的作品《玄亭记》中可得到证实。而采访中所得关于浙江兴业银行与光华火柴厂的创设的关系的材料 ,则与已出版了的史实记载有些出入 ,录此供学界参考。另外 ,关于鲁迅与马老以及鲁迅与汤家的关系的史料 ,也弥足珍贵。82岁高寿的汤彦森先生 (1919-)身材较高 ,身体硬朗 ,脸庞清瘦 ,目光慈善 ,气质高雅 ,见面后他听说我想了解汤家与马一浮先生的关系 ,显得有些激动……  相似文献   

7.
在对马一浮六艺之教的阐释中,常认为其意义在于宗教与哲学的思考,而在历史文献方面缺少基础。然而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在其六艺之教中,历史和文献的考虑也是重要的内容,抽象的道也体现在具体的"文"或文献之中。马一浮以六艺来楷定国学,包含着孟子"始条理"和荀子"壹统类"的要求,在历史上则由于六艺不同于四书,而体现了汉代社会对古代文化的综合和总结,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学科和图书分类的作用,比后来的四部有更多客观学术性和历史的基础,因此在文献上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马一浮先生学识渊博、思想博大精深。他一生以阐释、宏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为己任。其主要著述如《论语大义》、《孝经大义》、《观象卮言》、《洪范约义》、《诗教绪论》、《礼教绪论》等,皆为阐释宏扬六经和论语孝经之作,而这些经典是马一浮所指的经部典籍中属于宗经论的经典(其余为释经论部分)。他所著《泰和会语》的主要内容,亦以论证和确立六艺在古代典籍中的至高地位为宗极。由于马一浮对儒学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儒宗”,并被归入现代新儒学家之列。同时他又有不同于一般所讲的现代新儒学家的共同特征的地方。一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书法艺术传统要素入手,简要说明书法的发展及其演变,以及现代书法艺术的变革,力求探寻书法艺术之根本.  相似文献   

10.
马一浮先生是我国现代儒学大师,精通儒、释、道三学,学贯中西,一生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儒学为己任。他认为中华学术之根本是六艺,亦即六经。“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甚至“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泰和会语·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而六经的精髓,他以为是心性义理之学。他说:“六艺之教总为德教,六艺之道总为性道”。(《孝经大义》二)“六经所示,皆修德之门,学道之事。”(同上)“六艺之归一于性德”(《洪范约义》)等等。并以这种见解阐释经籍,因而在他的讲学和著述之中,有关道德性命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相似文献   

11.
家是文学作品中千古不变的母题之一,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家庭,家庭不仅是小说主人公生活的场所,心灵的港湾,也蕴含着作者对家的理解与阐释。譬如文学大师巴金先生,他对"家"的描述与透析,是他作品的灵魂与精髓,成就了他在文学领域中不可磨灭的地位,当之不愧为中国文坛中"释家"的先行者。同样,铁凝对于"家"也有自己的一番...  相似文献   

12.
对马一浮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清晰、准确的界定,是马一浮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首要问题。本文试从学界的研究成果以及马先生思想的内在理路出发,分析"会通"或"调停"之说以及"心学"一派的得失及其根源,进而从心性论、工夫论、书院四学规和天命之性几个方面,对马先生"学宗程朱"进行论证,以从总体上把握马先生的学术脉络和全貌。  相似文献   

13.
六艺论是马一浮先生的一项重要思想和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文化之根本和基础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历史性、继承性和批判性,不仅突出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将西学融于此理论之内,从而具有了普遍和博大的特征。本文将主要根据马先生的治学经历,以此为契机来把握其六艺论思想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1月2—5日,“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25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上虞两地召开。此会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上虞市人民政府和杭州师范大学主办。来自俄罗斯、美国、英国、巴西、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香港、大陆的专家学者,以及马一浮亲属共百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书法现代意识应是当代书坛亟待研究的课题,它有利于探究未来书法艺术,同时它也是书法艺术得以健康成长并获得生命力的基础。书法艺术的现代自觉、现代个性、现代媒介及可持续发展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缘结科学史     
童年时作者在舅父张秀民先生家中读到《中国古代科学家》,从这本科学史启蒙读物中得知李俨、钱宝琮、严敦杰和杜石然等大师。在报考研究生时,偶然看到杜石然先生之名,于是决意报考,幸蒙录取,从此走向了科学史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17.
马力 《科技资讯》2009,(36):213-213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品评,也雄辩的证明了书法艺术反映大自然之美的事实。本文以“道合自然”、“书为心画”理论在书法艺术中的作用和意义作了详尽的阐述与解析。  相似文献   

18.
宋丽 《世界博览》2009,(22):79-81
彼得·德鲁克95岁的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他一生从不沉湎过去,只信奉未来。德鲁克对中国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愿望?2009年11月19日,是彼得·德鲁克先生诞辰100周年。尽管他喜欢人们叫他彼得,厌烦人家称他为博士、教授,对于称他为什么大师更是厌恶之至。不过,在德鲁克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还是不得不称他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正如美国领导力专家、德鲁克好友弗朗西斯·赫塞尔本在纪念活动上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19.
马一浮哲学和学术思想的特点,是以儒家的易简思想为核心,主张以佛证儒、以儒融佛,以及对宋明儒学的程朱和陆王的理学与心学之间的矛盾提出调停之说.马一浮在对待儒佛的思想关系上,跳出了宋明儒学划定的儒佛壁垒.马一浮以儒融佛和调停朱陆之说,既是宋明思想的延伸,也是对宋明思想的超越.而他的思想的根本方法和出发点是"不分今古,不分汉宋,不分朱陆",表明他要跨越两千年汉宋之争以及数百年朱陆纷争的藩篱,破除历史上的一切宗派门户之见,反映了他关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看法,以及关于现代儒学重建或复兴的根本性态度.从他的这种看法及态度中可以得出结论:马一浮阐述的儒家思想虽然十分传统,但是他对于儒家思想的观念和态度包括他的以儒融佛和调停朱陆甚至朱王的思想,却是超越历史的及非常现代的.马一浮心目中的中国文化的重建和儒学的现代复兴,归根结底,就是要摆脱历史的种种纠葛,放下历史的种种包袱,直接孔孟儒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马一浮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主研儒学,会通佛道,擅长书法,精于诗词,与梁漱溟、熊十力一起被称为“现代儒家三圣”而最为博雅。他的诗集主要有《蠲戏斋诗前集》、《避寇集》、《蠲戏斋诗编年集》,词集则有《芳杜词剩》、《芳杜词外》。这些诗词是马一浮先生的思想品格、立身行事、修养工夫、诗学造诣的全面反映。要读懂马先生的全部作品,阐发其精微,品论其得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本文只是谈谈对《蠲戏斋诗前集》和《避寇集》的印象,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