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电气—液两相同轴圆射流的LDV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电喷雾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对荷电气两相流的理论研究尚不深入笔者通过采用二维激光多普勒测速系统( L D V) 对荷电气—液两相同轴圆射流进行了实验研究,就电场作用下液滴直径的分布、荷电气液两相流的速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间运动规律,为荷电两相湍流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液气射流泵内部流场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闪频仪观测,泵内部流动可分为分层流、液滴流和泡状流.为了简化模拟和计算,将计算区域分为部分喉管和扩散管两块.对液气射流泵喉管内部射流流动,建立抛物型流动方程组,采用控制容积法将方程组离散,并用TDMA法求解;对扩散管内部泡状流,采用双流体模型建立液气两相流方程组,混合有限分析法离散,压力耦合半隐式方法(SIMPLE)求解.数值模拟获得液气射流泵内部流速分布.计算预测的射流碎裂位置与试验观测结果一致;壁面压力分布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趋势相近.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液气射流泵外部水力性能,为液气射流泵的优化设计与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气—液两相瞬变流的流固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国内外气-液两相瞬变流流固耦合的研究成果及现状,阐述了气-液两相瞬变流的流动规律和流固耦合研究的各种方法。评述了气-液两相瞬变流、流固耦合等方面的理论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并对不同模型和数值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指出了目前两相瞬变流流固耦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了流固耦合研究的方向应为两相流体瞬态时的流固耦合实验研究和耦合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标准的单相湍流k-ε模型出发,提出了一个任意非正交曲线坐标系下模化管道内气液两相泡状流的k-ε-kg-εg模型。在该模型中,气泡湍动能的耗散受其自身耗散方程的制约,并全面考虑了气泡湍动能本身的对流、扩散、生成和耗散以及与液体之间的耦合作用。该模型在理论上比k-ε模型和k-ε-kp模型更加完善。采用该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二者相对误差在计算范围内不超过20%。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节能高效的油管表面清洗技术,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应用Fluent软件建立气液两相射流清洗三维物理模型,模拟研究气液两相射流速度场和压力场特性,分析喷嘴锥度、气体体积分数、喷射速度和喷距等射流参数对清洗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气体体积分数为7.4%、喷嘴喷射速度为265 m/s时,两相射流速度较纯水射流... 相似文献
6.
液幕状气液两相流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强化脱硫塔内气液两相流的传热与传质,建立了一种新的气液两相流型——液幕状气液两相流.根据该流型的特点,进行了气液两相传热实验,分析了气液两相流中的温度场分布,并研究了传热系数与液气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顺流或逆流,在空气流速一定时,传热系数都随着液气比的增大而减小,并且液幕顶部是传热效果最佳的位置,可以组织多层液幕来降低工业成本.得到的传热系数与液气比之间的关联式为工程设计和更深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7.
评述荷电气-固两相流动与静电喷粉研究现状。着重介绍颗粒的荷电机理,气-固两相流动研究的理论,实验,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在气-固两相流动研究中的实验技术以及静电喷粉装置与沉积特性,最后提出目前静电喷粉技术有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沈自求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39(2):228-234
阐述了在气-=液两相流传递研究方面的工作,包括气升式环流系统中的流体力学和传递、降液膜动下的传热和传质、“载气蒸发”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并由研究惰气气冲击冷剂液浴中放热壁面强化冷却的操作机理,提出了“界面汽化热阱增强传热的原理”。 相似文献
9.
通过荷电两相流中荷电离散相粒子的受力分析,建立了荷电两相流动的基本议程。在此基础上,对荷电两相湍流圆射流流场进行了理论分析。根据射流的结构,分别给出了位势核心区和其以外区域连续相流场和离散相速度场的计算公式。该计算方法已用于喷粉机的设计。分析中未考虑离散相对连续相的反作用及离散相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只适用于计算稀疏荷电两相湍流圆射流流场。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传统水射流破岩资源消耗巨大的问题,急需研究出一种高效节能的射流破岩技术,以达到节能减排、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在水射流的基础上加入定量气相,形成气液两相射流,并对其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了气液两相射流的速度场、压力场特性,分析了气相体积分数、入射压力和喷距对气液两相射流破岩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气相体积分数为30%的气液两相射流的最大轴向速度为288 m/s,相比纯水射流提升超过19%。当射流从喷嘴喷出,高压的气泡溃灭会形成高速溃灭微射流,提高射流速度和射流冲击力。随气相体积分数增加,射流最大轴向速度不断增加,而驻点压力略有下降。随入射压力增加时,射流最大轴向速度呈上升趋势,但增幅逐渐变缓。当喷距增加到35 mm时,射流中的大部分气泡在靶面附近发生溃灭,对靶面产生脉动冲击,使驻点压力回升到26 MPa,此时驻点压力高,射流扩散较小,射流破岩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1.
气液两相流中液速的电化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推导了扩散电流与液速的模型方程,得到了解析解。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气液两相中液速电化学测量仪的开发与研究,对电极的材料、形状进行了优选,对电极插入流场而引起的测量偏差进行了补偿,开消除了气相的干扰。应用该注速测量仪研究了下喷环流生物反应器中的液速分布,证实了该气液两相流中液速测量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应用欧拉-欧拉法双流体模型描述液态金属中气体射流搅拌过程的两相流动及气泡分布.采用分别描述气泡和液体湍流的k-ε两相湍流模型,重点分析气泡和液体在流场中的受力,详细讨论了阻力、升力等相间作用力对气泡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泡的喷射对熔池起搅拌作用,中心线上入口处气含率最高,进入熔池后迅速下降,到一定高度后下降趋势变缓,在出口附近趋于不变.预测结果和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在给出合理的相间作用力模型时,该模型预测值和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喷嘴内液固两相射流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连续介质理论,考虑了液固两相间的相互作用,给出了喷嘴流道内液固两相射流的控制方程,利用标准的k-ε两方程模型对磨料射流喷嘴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对模型中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选。研究结果表明,水与磨料颗粒之间存在速度滑移,在相间力的作用下磨料颗粒一直作加速运动,颗粒速度逐渐趋向水的速度;进入喷嘴收缩段后,水与磨料颗粒同时得到加速,但由于惯性力的作用,达到相同速度磨料颗粒的加速过程要长;进入直柱段后,液相速度继续增加至最大速度,此后缓慢降低,而磨料颗粒在整个直柱段内一直加速,液固两相的速度差逐渐减小,直至从喷嘴喷出;喷嘴出口处液固两相的速度剖面近似为抛物线形,在喷嘴截面中心处速度最大,沿径向逐渐减小,离壁面越近,速度降低的幅度越明显。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模拟所得的结果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以Navier-Stokes方程为基础,通过假设液-液界面的滑动速度比,导出了液-液分层层流流动速度分布的数学模型及层厚度的计算公式。通过作用于液滴上力的平衡条件来建立液滴的运动方程,分别导出了液滴在连续相及相界面上相对于液体的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
15.
通过荷电两相流中荷电离散相粒子的受力分析 ,建立了荷电两相流动的基本方程 在此基础上 ,对荷电两相湍流圆射流流场进行了理论分析 根据射流的结构 ,分别给出了位势核心区和其以外区域连续相流场和离散相速度场的计算公式 该计算方法已用于喷粉机的设计 分析中未考虑离散相对连续相的反作用及离散相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所以只适用于计算稀疏荷电两相湍流圆射流流场 相似文献
16.
环空管内气—液两相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空管气-液两相流出现在石油开发的许多场合,与圆管两相流相比,对环空管两相流的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自80年代以来,只要Sadatomi、Caetano、Kelsssidis、Hasan等少数研究者对环空管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含气率及压力降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国内外气液两相瞬变流流固耦合的研究成果及现状 ,阐述了气液两相瞬变流的流动规律和流固耦合研究的各种方法。评述了气液两相瞬变流、流固耦合等方面的理论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 ,并对不同模型和数值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指出了目前两相瞬变流流固耦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预测了流固耦合研究的方向应为两相流体瞬态时的流固耦合实验研究和耦合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对气-液两相流在振动筛板鼓泡塔中作垂直并流动时的气含率做了较系统的测定,并对其试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从中得到了对塔设计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喷嘴内液固两相射流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连续介质理论,考虑了液固两相间的相互作用,给出了喷嘴流道内液固两相射流的控制方程,利用标准的k-ε两方程模型对磨料射流喷嘴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对模型中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选。研究结果表明,水与磨料颗粒之间存在速度滑移,在相间力的作用下磨料颗粒一直作加速运动,颗粒速度逐渐趋向水的速度;进入喷嘴收缩段后,水与磨料颗粒同时得到加速,但由于惯性力的作用,达到相同速度磨料颗粒的加速过程要长;进入直柱段后,液相速度继续增加至最大速度,此后缓慢降低,而磨料颗粒在整个直柱段内一直加速,液固两相的速度差逐渐减小,直至从喷嘴喷出;喷嘴出口处液固两相的速度剖面近似为抛物线形,在喷嘴截面中心处速度最大,沿径向逐渐减小,离壁面越近,速度降低的幅度越明显。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模拟所得的结果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