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江斌 《科技资讯》2010,(3):176-176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十分重视人格理想的教育,其教育的宗旨是通过礼乐教化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在孔子看来,艺术的本质是美善合一的,而这种尽善尽美的艺术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快乐,能够把人生带入一种自由的境域,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所以,儒家对于艺术有一种高度的自觉,"诗教"和"乐教"也自然成为儒家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观念趋于激进的魏晋南北朝,萧统、萧绎一方面继续倡导儒家“文质彬彬”的文学观,崇“雅”重“质”,并以“中和”作为实现“文”“质”完美结合的基本手段,另一方面,他们对“文”、“质”及“彬彬”质文和谐状态的理解又融进了新的质素,赋予它们以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对儒家诗教的超越与文随时变的文学发展史现当有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当代艺术美学的视角阐释了儒家美学思想里的"致广大,尽精微"、"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至情与至文"三个重要的美学理念。并结合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几个案例,探讨了传统儒家美学思想与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先秦各家学派的美学观奠定了我国美学思想的基础,其中简约之美更是影响到现代设计艺术的各个领域,本文对先秦各家学派的美学观中的简约之美进行探讨,指出它们主要来自儒家儒家文质彬彬’、绘事后素的简约之美,道家寂寞无为、疏简素淡的简约之美,墨家、法家去饰致用,尚质尚用的简约之美。  相似文献   

5.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语言简而易晓,含蓄有致,为语录的典范。通过对书中比较句的分析和描写,观察比较句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的“儒道互补”论不能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儒家和道家的相互补充,而是主要指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的理论前提是“巫史传统”,互补的关键则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依据对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李泽厚认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道家居于儒家的补充地位,但这种补充使儒家获得了提升。李泽厚从自身思想体系出发审视道家,其结果是以儒家作为去取道家思想的标准,导致道家的价值实际体现为对儒家的补偏救弊,从而忽视了道家思想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跨文化研究课题,内容涉及对中国儒家古典语言智慧的阐述及其英文、白话文翻译。文章把《论语》的语言智慧整理出来并大致分为十类:崇仁道类、崇中信类、崇忠和类、崇宽恕类、崇慎言类、崇逊言类及观机而言、察言观色、名正言顺,身正令行、畏言避言等。各类各条之下,都分别给出了英文和白话文的参考译文,以便于广泛的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察对比理雅各、辜鸿铭等不同文化身份的译者对中国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儒家核心术语"仁"和"德"的英译,可以发现翻译并不是传统翻译研究以为的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个斗争之域,其中充斥着各种势力的交锋,既有殖民者对弱势文化的改写,也有弱势文化译者对殖民主义的文化抵抗。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儒家三论”,即“人性论”、“修养论”、“人伦论”,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它彰显儒家人格魅力,展示儒家人性光辉,体现儒家应遵循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秩序,具有积极的精神动力作用。并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浅议名实     
本文运用语言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通过审视儒家文化典籍中普遍存在的"名"实"现象,"名"义"之辩,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发韧期,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转折、思想大爆炸阶段的社会和思想变迁。就先秦儒家代表人物文献中名义关系的论述加以历史的回顾,从中感悟和回应思想裂变时代,儒家学派如何就社会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名实等作出自己的表述,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关系切入思考,从中求得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间接言语行为包括的言语现象十分丰富,所起的效果包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显现美学情趣;缓和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白色谎言,调节气氛,安抚人心。然而,间接言语行为并非是灵丹妙药,常常也会被误解,这是因为:间接度过高、共有信息不足或者语境模糊、文化模式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2.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出台,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重获生机,此后历代王朝对儒家推祟备至,学习儒家,接受儒家教育成为士人君子的晋身之阶,儒家经典成为从政必读教材。  相似文献   

13.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是品德高尚者的代称。从《论语》可知,“君子”要具备以下品德:仁义为本,坦荡荡,言行一致,文质彬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品德体现者的“君子”,仍然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李白游仙诗的内容是寻找、追求、漫游神仙世界,也有对现实的积极关注,叙写友情,标榜自我高洁情怀,还表现了对社会黑暗、自己仕途不顺、抱负难伸的失望、躲避以及反抗。笔者看来其游仙诗是打着出世的旗号,行在儒家入世的路途,深镌儒家精神的烙印,儒家精神才是李白终生服膺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孙娟  孔悦 《科技潮》2009,(11):62-63
2009年9月,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的“中国酒界领军人物”颁奖大会上。一位神采奕奕、文质彬彬的中年男子走上颁奖台,从颁奖者手中接过奖杯,他就是2009年中国酒界领军人物的获得者、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小波。  相似文献   

16.
公文写作蕴含着丰厚的审美品格,它以阳刚为经,以阴柔为纬,呈现出刚柔相济、气势雄浑、文质彬彬的和谐美。文章从阳刚正气之美、阴柔大和之美和气势雄壮之美来研究公文写作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7.
天理与道义的彰显——朱熹王道思想的政治哲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儒家的政治思想中,“王道”是一个有着特定涵义的术语,意指符合道义原则的政治。它体现的是儒家对理想的政治治理模式的追求。先秦两汉儒家在把王道理解为符合道义原则的政治的同时,也把它等同于“先王之道”;朱熹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解释了政治生活中的道义原则,把王道理解成为符合“天理”的政治,进而在更高层次上把握了政治的合理性;朱熹的王道思想具有明显的道义优先价值取向,它强调的是道义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绝对价值;把王道理解为符合普遍法则的政治表明了传统儒家对政治生活的认识的深化,标志着传统儒家的道义论政治哲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前辈学者多将唐太宗君臣的诗作视为宫体诗,归宫体一派。其实唐太宗等贞观诗人群提出了雅正质实、文质彬彬的诗美理想,在创作上以典丽为宗,兼尚气骨,对唐诗繁盛局面的形成有开启之功。  相似文献   

19.
王胜  何峰 《科技信息》2010,(24):I0372-I0372
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使中国回族伊斯兰哲学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一些回族穆斯林学者用儒家的语言、儒家的思想完整地构造了中国回族伊斯兰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穆斯林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给中国伊斯兰教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使回族伊斯兰教得以在中国生存、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境界理论是最能体现儒家哲学特色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国哲学在现代展现其生意的重要方面。境界学说可以说是现代新儒家最重要的理论创获。通过对唐君毅的心灵境界说作深入的个案解读,以此展现当代新儒家在境界理论重建和深化方面的主要贡献,检视其境界理论在当代社会所遭遇的困境与迷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