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情”作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以来就是中西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学说。简单地说,“移情”就是将人的感情移入物中,使物也具有了人的情感,以此来渲染或抒发作者的感受。但是,中西的“移情说”并不尽相同。西方移情理论更多的是对于“外射”的探讨,而中国古典“移情”理论更多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反映。这种差别的产生是中国和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所致。因此对中西移情理论进行对比,探寻这些差别在思维方式层面上的深层根源,能使我们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移情的发生机制,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2.
数十年来,学术界一般认为“移情”这一概念是从西方美学移植过来的,因而往往以西方美学的“移情”概念来规范或比较中国古代文论的移情现象与移情作用。那末我国古代文论到底有否“移情”的概念或“移情说”?本文特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以资商讨。  相似文献   

3.
公共关系宣传有三种目标,其中情绪目标最为关键。公共关系主体为了与公众建立感情联系,经常采取“移情”规津.作者依据心理学移情规津,把公关宣传中的移情现象分为四种类型,并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对移情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使公共关系宣传活动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提高公共关系宣传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从交际主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焦虑,对文化同源异质性的认同,文化交际方式的选择以及文化移情作用的产生等方面,深入解读了“韩流”现象在我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杨静 《科技信息》2007,(17):247-248
19世纪后半叶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的移情说在西方美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移情是人的情感外射、移注于客观事物而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过程。中国虽没有如西方一样明确的“移情说”的提出,但是从古以来移情理论已深入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强调由物及人,以理节情,主客体和谐统一,有着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行家们说:语义教学的特点,在于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此话确为至理名言.不过要“移”要“似,还得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就是要求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有相应的感悟能力.缺乏这种能力,教师不管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也往往会劳而无功,难见成效.但是,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忽视培养学生感悟能力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有鉴于此,笔者借用“移情”这个美学术语,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借用“移情”这个术语,基于如下理由:一、我国西代语义的生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移情原则(体现审美知觉的情感性特征)进行的,特…  相似文献   

7.
说“移情”     
在鉴赏诗歌时,很多学生对“移情”这种艺术手法认识模糊,往往把“移情”同“情景交融”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8.
冷建忠 《科技信息》2010,(27):I0260-I0260,I0238
西方移情理论虽然都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哲学基础之上,以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彼此间的具体观点又不尽相同。本文从审美主客体之关系及审美客体之选择性两方面对立普斯的审美移情和阿恩海姆的"异质同构"理论加以辨析,对西方移情理论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审美活动中,大量存在着如下事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摆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霄”,“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等等。自然景物在人看来有了思想、感情、性格、行动和生命。这种现象,美学家称之为“移情”,认为这是人在观照或欣赏事物时产生“移情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抽象和移情都不是以主客体分离而是以主客体融合为其本质的,因此,抽象和移情的对立并不意味着彼此仅仅相反,而是意味着二者是相反相成的,也就是说,种种艺术创作活动,大多或是偏重于移情,或是偏重于抽象,但只有移情没有抽象或只有抽象没有移情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无情感固然无艺术,然而对艺术最为重要的是能唤起艺术情感的艺术结构,换言之,结构既是情感的起点,更是情感的归宿。我们之所谓构形是从移情到抽象的美感性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的。总之,艺术创作是相对于一定对象“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的过程,就是艺术创作者依凭其心灵构形的过程,也就是从移情到抽象的关感性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学习者的性格因素与学习者本人的语言习得关系密切,在其性格因素的五个变量——自尊、焦虑、移情、抑制、外向中,移情是语言习得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移情是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部条件之一,也是激发英语术语学习的动力。本文通过对心理语言学中移情的描述来探讨影响英语术语习得的认知心理学要素。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应用认知学及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和原则来指导英语术语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人化的自然”,在满足某些功利目的的同时,具有艺术价值。具体来说,有“抽象与移情”、“象征与意境”和“造型和空间”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俗语,“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说的就是移情。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从对方出发考虑问题。可惜,有许多管理者,并不见得明白其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人化的自然”,在满足某些功利目的的同时,具有艺术价值。具体来说,有“抽象与移情”,“象征与意境 ”“和造型和空间”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15.
语用移情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用移情是在研究美学与 心理学中的“移情”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具有四个原则,即:等同原则、合理原则、礼貌原则和信息原则。移情的心理作用有助于人们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取得更大的成功,外语学习要学好外语必须注重语用移情。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探索移情的理论渊源出发,强调了移情性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两种移情策略并阐述了如何更好的运用于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7.
移情作用作为美学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为中西美学家所关注。这一理论是由费肖尔父子首先创立的。父亲弗里德利希.费肖尔在晚年才开始接触到移情,并把它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他认为对对象的人化采取何种形式取决于对象的性质。罗伯特.费肖尔以父亲的观点为基础,阐述了移情作用理论。也正是因为他们对移情说的贡献,才使得移情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言语交际中语言选择的一种形式,移情被频繁地应用于日常言语交际中。之前对于移情的研究多存在于心理学,美学以及语言学习这三大方面,而运用顺应论来探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问题,还不是很多。因此,对于移情在言语交际中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意义。从理论意义上来看,此研究基于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从实践意义上来看,移情的诸多语言功能若能被合理准确地用于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对于成功的完成言语交际可以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的诗教传统所谓“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也泛指诗歌的教育宗旨和功能。孔子是“诗教”最早的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在《礼记·经解》中,记载了孔子的几段很值得玩味的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就是说学诗的作用在移情,在改变人的性情,使人心走上正道。《论语》里也记叙了孔子一再强调诗歌的作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  相似文献   

20.
运用问卷调查和集体访谈的方式对克拉申有关区分“学得”和“习得”的理论假设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是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他们对“习得”理论的看法以及该理论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接受调查者认同语言“习得”的本质就在于语言形式与其功能的融合,“学得”与“习得”密不可分;中、小学“任务型”教学体现了“习得”的理念,但需各有特色,因人因地制宜;小学外语教学尤其要重视兴趣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