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起苏轼的词,许多人往往举《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为例,似乎苏轼的整个词的风格倾向就可以从这几首词得到说明,这对一般读者来说是没有责任的;奇怪的是某些内行,仅凭苏轼的几首豪放词就对苏轼词的风格、风格基调下结论,认为苏词已经形成了“豪放风格”,以致成了“风格基调”,或说苏轼是”豪放派”的领袖”或“代表词人”。这不仅仅是误解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在治学方法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有必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2.
苏轼“和陶诗”问世以来,诗评家对其艺术成就褒贬不一。其实,苏轼“和陶诗”的创作,并未脱离现实生活,是作者在特殊境遇下,借陶渊明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是借鉴古人成功的艺术形式来抒发自我对现实的强烈感受,并在学习陶诗的艺术风格中,融入自我独特的风格。“和陶诗”体现了苏轼晚年的艺术追求倾向,与早年那些生机勃然的诗歌相比,“和陶诗”呈现一种跳动的闲淡、一种朴茂之美,诗风平淡自然,感情真笃充沛;超然淡泊,意与境合;托物言志,意在言外;写景传神,时见佳句。苏轼的“和陶诗”没有等同陶诗,而是自具本色。  相似文献   

3.
苏词打破了诗词之间的界限,体现出词体不断向传统诗歌靠拢的趋势:题材上实现诗词合流,风格上诗词界限不断消弭,文本与音乐不断疏离,在功能上体现出由娱情向述志的转变,创作观念上诗词渐可等量齐观,技法上进一步向诗歌领域借鉴,这就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内容。苏轼之后词的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诗为词”的创作方式,由“要非本色”逐渐为后来词人接受。  相似文献   

4.
关于苏轼词的主体风格,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从苏轼改变词风,提高词品,用词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制度入手,提出了“以诗为词”一说,同时对文学史上曾有过的关于“以诗为词”的阐释,大胆地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5.
苏轼词在风格上有多种多样的创新,但其主要风格是什么?本文就旷达的概念、苏轼的思想性格、词作的数量三方面论述了东坡词的主要风格应是旷达,并结合词作指出了旷达风格的具体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曾辉 《科技信息》2012,(26):191+195-191,195
在诗论中,最早使用"平淡"一词的,应当是南朝梁时钟嵘所著的《诗品》。"平淡"诗论经过晚唐司空图等人的发展,在宋朝被明确提出和确立下来。苏轼使"平淡"诗论在理论上走向成熟。苏轼的"平淡"诗论,确立了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流诗人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和“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以诗为词”构成了苏词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真正成熟是其密州词。密州词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一、名篇佳作迭出;二、基于密州词作,他提出了词“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和“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密州时期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已经非常自觉、成熟,成为黄州词论的先期实践,为此后苏轼词呈现出“自是一家”的面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密州词是他改革词体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苏词打破了诗词之间的界限,体现出词体不断向传统诗歌靠拢的趋势:题材上实现诗词合流,风格上诗词界限不断消弭,文本与音乐不断疏离,在功能上体现出由娱情向述志的转变,创作观念上诗词渐可等量齐观,技法上进一步向诗歌领域借鉴,这就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内容。苏轼之后词的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诗为词“的创作方式,由“要非本色“逐渐为后来词人接受。  相似文献   

9.
纳兰词所表现的美是一种凄清深婉伤感之美,这种风格的形成,得益于他对意象的选择.“西风”是古典诗词,也是纳兰词中的重要意象.纳兰词中的“西风”意象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成为他悼念亡妻、诉说离伤和感叹兴亡的感情载体.  相似文献   

10.
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在黄州写的这首《定风波》词,是其佛家思想的“中道观”体现。本文以这首《定风波》词为例,谈谈苏轼有佛家“中道观”为思想武器,尽管仕途坎坷,遭遇不幸,仍然能保持心灵的宁静,在内心有一片自由的王国。  相似文献   

11.
倪瓒在诗歌方面推崇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在绘画方面赞同米芾的观点,追慕董源的平淡画风。他的山水画和题画诗,具有平淡萧散、无雕饰的简朴风格,表现了大自然清幽、静谧、恬淡的美。这既得之于老庄的虚静恬淡,又得之于禅宗僧人求得“净心”的禅悦、禅趣。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文学生涯历来引人注目,可以说他是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诗歌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在其生前就流行于世的《和陶集》就是其中之一。但现在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它。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再认识。苏轼和陶诗是苏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由早期诗歌的豪放风格向后期诗歌的平淡风格转变的最明显、最集中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对苏轼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有不同的意见,有同志认为,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典型意义是传达有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感喟,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理想和态度,并追求平淡情趣;另有同志发表不同意见。认为苏轼并非悲观厌世者,追求平淡也要分前后期并作分析。本文认为两种意见都有可取之处。本文最后对苏轼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和贡献作出了自己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一曲《念娇奴》已使苏轼不朽.诚如其言,历史的风涛公正而无情,大浪淘尽泥沙,历史选择了自己的伟人在文学的领地上,豪杰毕出,各领风骚,时至北宋,中国文学有了苏轼,凭添了几多内涵、才情与风韵!于诗于文于词,成就卓著.单论词,“词至东坡,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①今人袁行霈先生说:“苏轼一个人为词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相当于陈子昂和李白两个人对唐诗的贡献”②因了苏轼非凡的创造力,词成为有宋一代三百余年间的代表文学,自此中国文学诗、文、词鼎足而立 苏轼以自己的词作开创了一代词风,于词史上有空前绝后的地位,自然词这种独特的文学式样也深刻地反映了苏轼的“内在宇宙”.苏轼一生作词三百余首,词中记载了他大半生的坎坷.笔者试从其词中觅其心路历程,看其人生境界,他经历过两次“在朝——外任——流放”的过程,历顺境逆境,经大起大落.试以其人生转折点为界限,分黄州以前词、黄州词,惠州儋耳词三段述之.  相似文献   

15.
今人对苏轼的豪放词己经认同甚至赞赏,但在以婉约词为霸主地位的北宋词坛,苏轼的豪放词一出现,便引起了天下舆论哗然,明眼人一下就看出苏轼是在“以诗为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  相似文献   

16.
谪居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仕途人生的三大低谷,同时也是东坡词发展变化的三大坐标。东坡词的创作高峰显现于黄州;而东坡词晚期的衰退、平淡,则与惠州、儋州独特的环境密不可分。黄州、惠州、儋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影响了东坡词的创作及其风格的发展变化,成就了东坡词的精彩纷纭;同时也折射出了历史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7.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词百首英译》,译者XuZhingjie先生就把苏轼的《浣溪沙》中的“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译成了“atthefootofahill,flowersbegintobud(山脚下,朵朵花儿含苞待放)。”如此越格地处理莫文译文,使原文的“兰芽短浸溪”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如果说在其它语言环境里,为了更清楚明了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译文作适当的变通,这在翻译原则上是可以理解的,又是允许的。但具体到这首词里,“兰芽短没溪”是受着写作背景和时间的限制的。这首词是苏轼在“乌台诗案”以后遭贬到湖北黄州后的第三年春(元丰五年,1082…  相似文献   

18.
对《笑笑词》在南宋的版本状况提出质疑,认为在南宋并非只有今见的长沙刻本一个版本如此简单,可能有更复杂的情况;对《笑笑词》之“笑”予以释义;对《笑笑词》之平淡风格予以阐释;并在文前附以词人小传。  相似文献   

19.
王慧 《长春大学学报》2005,15(1):71-74,90
李清照主要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亦‘自是一家’”的观点,为了维护词体的独立性,提出了“词‘别是一家’”说。本文从音律、题材内容和艺术审美三方面详细论析了李清照的这一词学观。  相似文献   

20.
宋代的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宋词的主要流派有“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和自身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极高造诣,柳永发扬光大了婉约词的可歌性、言情性和以美取胜的特点。他拓宽了词的内容意境,使词从单一的小令中增添了长调,增加了词牌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