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原子核结合能公式,给出了可能存在的最重的原子核的,Z值和偏离稳定线最远的原子核的Z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回顾了原子核物理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里程碑.首先介绍了原子核的发现与组成,并概括了基于这些发现所进行的包括原子核质量与半径在内的粗块性质的研究,以及原子核壳层模型的建立.随后,从原子核壳层模型出发,总结了自旋对称性和赝自旋对称性等原子核微观结构的相关研究.作为核结构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文章详细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于转动原子核的研究.最后结合21世纪核物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当前核物理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课题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原子核物理发展简况,着重介绍了21世纪前期核物理发展趋势,即超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研究、原子核内强子和夸克自由度研究、原子核高自旋研究、超重元素合成和放射性核束物理等领域的前景.最后,简要介绍了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在原子核物理研究中的部分贡献.  相似文献   

4.
《科技智囊》2006,(8):81-81
核裂变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铀、钍等才能发生核裂变。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原子核在发生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原子核能,俗称原子能。  相似文献   

5.
用相对论平均场(RMF)理论系统地计算了A<40的原子核的基态性质,讨论了轻核的均方根半径,给出了原子核均方根半径对原子核平均结合能及同位旋的依赖关系.在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组唯象公式,用于描述A<40的所有原子核的质子与中子均方根半径.该公式考虑了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分离能及同位旋效应,不仅可以很好地符合稳定核的均方根半径,也能符合远离(稳定线的原子核的半径,包括有晕结构的核.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明了原子核结合能的物理实质和原子核稳定性的实验特征.揭示了所谓“原子核的结合能(或比结合能)是原子核稳定性之量度”这种结论存在的问题,表述了作者的一些意见,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相似文献   

7.
从低能核物理出发,利用原子核结合能的半经验公式子原子核稳定的条件;利用一般相对论计算了在高密物质中原子核稳定、中子从核中脱落直至整个原子核瓦解,变成中子流体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原子核是由有限多核子构成的自束缚体系.研究原子核的共振态,一方面能得到原子核壳层结构、形状、软硬等性质;另一方面还能理解宇宙中元素的形成和演化的信息.由于原子核的共振态由原子核内的核子-核子相互作用决定,研究原子核的共振态还能获得核子-核子相互作用的信息,并检验各种理论模型是否合理.介绍原子核的各类共振态和它们在核物理...  相似文献   

9.
12C原子核α粒子跃迁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12C原子核的α粒子结构观点出发,将^12C原子核跃迁形状因子分解成核内α粒子的跃迁形状因子和α粒子本身的形状因子的乘积,利用已知的原子核跃迁密度,得出了^12C原子核α粒子跃迁密度分布的解析式,该跃迁密度能很好地拟合^12C原子核跃迁形状因子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宏观-微观模型对原子核系数在94~102之间偶偶核素同位链上原子核的位能曲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给出了这些同位素链上原子核的位能曲面图。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超重核素的形变随核子数之间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该区域可能存在的形状共存现象和超重核素的稳定性。最后对超重核区域原子核的同质异能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重离子加速器和放射性核束装置的发展,人们对于核物理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稳定核,更是将研究对象扩展到一些极限条件,比如探索原子核高温高密极限、自旋极限、同位旋极限,以及电荷和质量极限等.对于探索电荷和质量极限而言,如何合成长寿命超重核、是否存在“超重稳定岛”以及如何研究超重原子核的性质,成为当前核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回顾了超重核的产生机制、定义和衰变模式,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超重核合成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其中包括理论上和实验上合成超重核素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针对重离子熔合反应和多核子转移反应研究情况展开讨论,并简介了国际上核科学大装置未来开展超重核研究的计划.同时,对北京师范大学参与93号超铀新核素223,224Np的合成情况进行了评述,并针对近年来合成Z=119和120超重核素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总结展望.   相似文献   

12.
核素分类是核素体系基本性质规律的统一.当以氘氚结团数分析天然有丰度核素分布时,在正方形核素图中得到支持核素体系新规律是1,2,4,8,16,8,4,2,1存在的证据.具体说明了Z<38核素的三类1,2,4特点:偶S18~6连续核素列的1,2,4分布;Z20~8偶偶核素的1,2,4分布;坐标轴S≤16下界的偶4,奇4,2,1分布.偶Z36~24区域,其上、下界及中心区各有七核素,各以Z30核素703020Zn4010,673026Zn344,673023Zn377为中点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13.
依坐标H=N-Z分布的稳定核素四边形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坐标为S=2Z-N、H=N-Z核素图中,讨论了坐标参量的物理意义及依坐标H常数列分布的8个稳定核素四边形区.它们分别是在坐标H16~26的一个有6×6种核素的正方形区,坐标H≤16的3个斜平行四边形,坐标H26~44的3个矩形区与最上边的小梯形.这些核素分布包含了稳定区23列偶坐标H列的大部分偶偶核素.最后研究了四边形内部核素个数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氘氚结团为坐标的核素图中,边长11核素的核素分布最大三角形的3顶点为361818Ar180,1365838Ce7820,1967838Pt1184,3边为坐标S38,差K18和参量2S-H=36.最大三角形由4个边长10个坐标单位的小三角形组成,还可由3个6×6核素的菱形组成,3个菱形内部的3个4×4核素组合共有36核素1144830Cd6618,1275232Te7220,1305432Xe7622;中心区有2个最小三角形,其3顶点分别为偶偶核素,奇A核素1195031Sn6919,1255231Te7321,1275332I7421.  相似文献   

15.
球墨铸铁的石墨核心及其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离子刻蚀、热氧腐蚀和萃取复型等多种方法制样,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辅以电子探针综合检测了球墨核心的组成、结构及其与铁水和变质剂成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球墨核心成分与原铁水及变质剂的成分有关,核心是多种多样的。电子衍射鉴定出三种核心的结构,作为基底的异质核心与石墨有良好的晶格匹配关系,错配度小于12.5%。最后分析归纳了夹杂物作为石墨核心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偶坐标S=18~6核素分布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正方形核素图中,坐标偶常数S=18-6的核素分布显示出系统的规律性,这七个偶S常数列的连续核表现出坐标S=18有7核,坐标S=4与12各有5核,坐标S=10至6的四列都是三核,呈现出以1,2,4组相同的递变特点。它们的范围下界是坐标H=0,偶偶核以坐标(12,4)为中心联系,其首中终坐标(6,2)(12,4)(18,6)以(6,2)的倍数联系。  相似文献   

17.
在坐标单位为氘氚结团的核素图稳定区的右下部,核素分布存在一个由3列8偶偶核素包围的边长为7核素的三角形.这3列核素是坐标S轴、坐标差K22与S-2H=4,每一列与内部的7核素三角形可组成3个边长为8核素的三角形.再延长3外围列就形成一个3个顶点坐标(4,0),(22,0),(40,18)是放射核素的三角形.这是一个边长为10坐标的大三角形,区内共有稳定偶偶核素28+24种,底边坐标S轴与右边坐标差K22是稳定区的下界与右边界.以原点(0,0),(22,0),(44,22)三点联线构成稳定区的右下外围.  相似文献   

18.
核素分布的3个7×8核素四边形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坐标为S=2Z-N和H=N-Z,单位是氘氚结团的核素图中,研究了稳定区核素分布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稳定核素主要分布在坐标H与3参量坐标S、差K和S+K(=2S-H)上;列上有连续6种以上偶偶核素的,参量S、K和S+K各有12列,且各参量两两对应,组成3个轴对称的7×8核素区;3条轴线在稳定区中部组成一个小三角形,并与稳定区中最大三角形中心区的小三角形联系,形成一个四边形.  相似文献   

19.
Yoshida H  Kawane K  Koike M  Mori Y  Uchiyama Y  Nagata S 《Nature》2005,437(7059):754-758
Definitive erythropoiesis usually occurs in the bone marrow or fetal liver, where erythroblasts are associated with a central macrophage in anatomical units called 'blood islands'. Late in erythropoiesis, nuclei are expelled from the erythroid precursor cells and engulfed by the macrophages in the blood island. Here we show that the nuclei are engulfed by macrophages only after they are disconnected from reticulocytes, and that phosphatidylserine, which is often used as an 'eat me' signal for apoptotic cells, is also used for the engulfment of nuclei expelled from erythroblasts. We investigated the mechanism behind the enucleation and engulfment processes by isolating late-stage erythroblasts from the spleens of phlebotomized mice. When these erythroblasts were cultured, the nuclei protruded spontaneously from the erythroblasts. A weak physical force could disconnect the nuclei from the reticulocytes. The released nuclei contained an undetectable level of ATP, and quickly exposed phosphatidylserine on their surface. Fetal liver macrophages efficiently engulfed the nuclei; masking the phosphatidylserine on the nuclei with the dominant-negative form of milk-fat-globule EGF8 (MFG-E8) prevented this engulfment.  相似文献   

20.
运用推广液滴模型结合WKB方法对新合成超重核293117和294117及其α衰变链中各核素的半衰期进行系统性分析,论计算到超重核半衰期与实验值符合非好.说明推广液滴模型可以成功研究超重核半衰期.本文还预测了Z=117同位素链未合成超重核α衰变半衰期.计算结果表明在Z=117同位素链中存在比已合成293117和294117更稳定、寿命更超重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