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晋后期至南北朝,随着道教的发展进入高潮,道教志怪小说创作亦发展到新的阶段.继葛洪《神仙传》之后,众多真人传记风行一时;受其影响,一批有成就的道教志怪小说如《汉武帝内传》、《十洲记》、《周子良冥通记》等纷纷问世,由此带来了此时期道教志怪小说创作的大丰收.  相似文献   

2.
汉魏六朝志怪的预叙,最先源自以《左传》、《国语》等为代表的史学叙事中的梦预,继而在谶纬神学、神仙思潮、佛教信仰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样、相融相摄的特色。预叙叙事对志怪小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世代累积和文学演绎,形成“预验休咎”的故事类型,它一方面凸显出“神道设教”的传统内涵,另一方面展示出佛道“自神其教”的叙事策略;而从根本意义上看,它表达出了人们探知命运和前途的生命渴望。  相似文献   

3.
怪诞是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它的构成因素同时包含了恐怖恶心与滑稽可笑,它的构成原则是反常,带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又恐惧又好笑的混融感觉。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里,许多故事都具有怪诞之美。这种怪诞之美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对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进行考证和研究的结果:习凿齿的生卒属地及其生平经历;习凿齿的学识才能及其宦海沉浮;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及成书过程;习凿齿的史学观及其继汉统论;习凿齿的史学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六朝志怪小说中,有一类很引入注目的题材,即关于洞窟的传说,如《搜神后记》的“桃花源”、“袁相根硕”,《幽明录》的“刘晨阮肇”、“黄原”等等。研究这类传说的产生演化及其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颇能发现一些小说发展史上有意义的问题。小说中的洞窟传说,以西汉刘向的《列仙传》为早。《邗子传》载: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特定宗族所作的个案研究,试(?)从社会史的视角探求这一宗族长盛不衰的原因以及该时期宗族制度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7.
南蛮校尉是两晋南朝时期专门管理荆楚一带蛮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它与荆州刺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在东晋南朝的政治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东晋向刘宋的过渡过程中南蛮校尉的职能也有了很大变化,这深刻地反映了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转交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微观的个案考察 ,结合小说的历史发展规律 ,对六朝志怪的小说质性从内容到形式四个方面加以论证 ,认为六朝志怪中已然出现真正的文学意义上的小说。并认为那种一刀切式、以历史分期为小说硬性分期的做法 ,有突变论之嫌 ,是有欠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论白饭如霜作品中的六朝志怪文化积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饭如霜的奇幻作品植根于六朝志怪的沃土,构建了一个色彩斑驳、幻影重重的"非人"世界.在彼岸的蓝天下展示了和谐共处、形象灵动的人类图景和联系复杂、时空交错的世界图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游戏式的探险历程,追究了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对立的南北王朝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佛教交往。许多僧人跨越南北国界,到对方政权地区驻锡,取经,传经,游方观听,寻师访道,授戒收徒。各国统治也争相礼敬交通他国高僧。每当某国法事兴盛之时,都有大量对方僧人移居于此。而在北方的几次动乱和法难中,又有大批僧人逃往南方。南北之间僧众和书信往返不断,动静相闻。因此到了南北朝后期,南北佛教教义出现了一体化趋势。南北之间密切的佛教交流,维系了双方共同的意识形态,为隋朝统一奠定了深厚的化背境。  相似文献   

11.
白饭如霜的奇幻作品植根于六朝志怪的沃土,构建了一个色彩斑驳、幻影重重的“非人”世界,在彼岸的蓝天下展示了和谐共处、形象灵动的人类图景和联系复杂、时空交错的世界图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游戏式的探险历程探究了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上,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一 通常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小说,即指从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分立,经西晋、到南北朝对峙局面结束期间所产生的小说作品。这一时期的小说颇多,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为侈  相似文献   

13.
六朝志怪作为中国古小说的发轫,其中的幻想因素对后世小说创作有着深远影响。中国当代奇幻小说作为新时期的一种新的文学体式,幻想更是成为了其中的主体部分。以幻想为基础,可以看到当代奇幻小说对六朝志怪小说在幻想方式上的继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14.
宋元话本小说的题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怪异题材的明显的偏好。话本小说的创作多取材于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并带有明显的志怪色彩。这一方面沿袭了魏晋以来传奇志怪类小说的风气,另一方面呈现出志怪题材扩大化的趋势。这种志怪扩大化的趋势反映出文学的时代性和文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5.
杨心一是清末民初重要的翻译小说家,但是目前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学界几乎一无所知。今在新发现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对杨心一的籍贯、生卒年、学习经历、任职情况及社会活动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证,大体澄清了其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16.
志怪小说表面上“张皇鬼神,称道灵异”,其实质是对生死、性爱、安全的关注。而这种内心情感的萌动与渴望,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但它却在神道世界中实现了,神道世界则成为志怪小说潜意识的载体,这才是志怪小说作家认为“神道之不诬”的真实原因。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文人创作志怪小说的一种潜藏心态,这是介于教徒“自神其教”与“有意为小说”者之间的一种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7.
《西藏考》是清光绪间刻本,主要内容为巴勒布、布鲁克巴奏书及七十九族分辖经过,碑文、摩崖文及题词,路程几部分。通过比较,可以认为:《西藏考》不是《西藏志》的衍生书,其材料取自于或抄录于《西藏志考》;《西藏志考》成书应在前,《西藏志》是在《西藏志考》基础上调整、修改而成的。《西藏志考》应是《西藏考》、《西藏志》两书共有之"祖本"。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唐前志怪小说中以人为中心的幻化主题,通过幻化形式的三个层面:肢解型幻化、人的异形化及离魂化生,揭示它们各自产生于神话、方术道教及佛教的文化土壤,跟踪这种文化形式在中国小说志怪一脉的承续  相似文献   

19.
论及小说的最初起源,说法颇多,但就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繁荣,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创作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了萌芽状态,观点还是比较具有合理性.其特点为:一方面创作主体渐具规模,小说创作的母题已基本完备,以及艺术特色渐趋成熟;另一方面表现在其对待志怪事件的史传态度,还表现在小说内容中表达的人神关系具有高度客观性,与人类思维的童年阶段相去不远,具有一定幼稚性.  相似文献   

20.
唐宋是常德禅宗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常德活动的禅宗高僧见于《灯录》、《僧传》的有60人,主要分布在沅水流域和澧水流域的下游地区。禅宗传入常德,最早始于澧州慧演。药山惟俨和德山宣鉴,是禅门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曹洞宗与云门宗,是在常德活动的最重要的宗派;临济宗黄龙、杨歧二派是常德禅宗的最后宗派。常德的重要禅师还有夹山善会、洛浦元安、钦山文邃、德山缘密、梁山缘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