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CO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通过对天津市五大功能交通干线道路空气质量的监测,简述了机动车排气污染中CO对道路空气质量的影响,并分析了CO浓度与车型、车流量、采暖期与非采暖期、中心城区流动源排放总量的关系。结合天津市的地方特点提出控制机动车尾气中污染物CO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2.
城市地下道路的建设可有效缓解日益拥挤的城市交通状况,然而交通特征使得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不能简单照搬已有公路设计规范.有效把握城市地下道路内机动车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特性,对城市地下道路通风系统的设计标准以及设计方法的确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北京、上海作为一类代表城市,武汉、南京、广州作为二类代表城市,通过对机动车保有量、车型比例、交通流量、车速等参数的调查研究,分析得出不同城市交通特征对地下道路污染物排放因子的影响.结果能够为进一步确定排放因子以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提供依据,为隧道通风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开展对广州市黄石路交通干线道路空气质量监测,了解和掌握机动车排气污染对交通道路空气质量的影响,对应广州市大气自动监测系统麓湖国控点同步监测数据,分析污染物NOx、NO2、NO、PM10的变化规律和浓度变化情况,作机动车排气污染对交通干线道路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佛山市禅城区机动车排放污染分担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入调查佛山市禅城区固定源污染状况以及机动车保有量、道路建设状况的基础上,对2002年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分担率、不同车型污染物排放量分担率和道路污染物浓度分担率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量化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城市道路机动车不同车型对二次扬尘的贡献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研究了城市道路机动车各车型对道路二次扬尘中总悬浮颗粒物(TSP)与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贡献率.在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部分路段采集TSP浓度、PM10浓度、气压、温度、风速及不同车型流量等数据,利用高斯扩散模型反推污染物源强,并据此计算出污染物单车排放因子.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得知,小型车的两种污染物贡献率为负,中型车与大型车的贡献率为正,且大型车两污染物的贡献率分别为中型车的1.74倍和1.56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城市不同功能区地表污染物的粒径分布及累积特性,以深圳市观澜河流域城镇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功能区的9次实地采样获取的共计114个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得出结论如下:①城市不同功能区地表污染物的COD、TN与TP的含量分布差异明显,其中NH4+-N、TN与TP含量顺序为城中村工业区交通道路商业区住宅区公共管理服务区,COD含量顺序为城中村工业区交通道路住宅区商业区公共管理服务区。②城市不同功能区地表污染物含量随晴天干旱天数具有相同累积特征,表现为前期(1~4 d)污染物累积迅速,中期(4~7 d)累积速度变缓,在后期(7 d之后)地表污染物累积含量达到饱和。③城市不同功能区地表污染物的颗粒物粒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住宅区污染物颗粒粒径以大颗粒(大于500μm)为主,粒径为1 000~2 000μm的颗粒最多;城中村、工业区、交通道路、商业区、公共管理服务区污染物颗粒粒径分布较为平均,粒径在250~500 mm的颗粒最多。④城市不同功能区地表污染物存在形态均以颗粒态为主,溶解态TP、COD、TN占比最大的分别为商业区、交通道路、商业区。  相似文献   

7.
为了科学地对收费道路的费率进行决策,以收费道路及相邻道路组成的路网为研究对象,利用双层规划理论建立起路网下的分车型费率优化模型,上层规划描述路网管理者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思想,并以实现道路经营者的财务目标作为约束条件;下层规划采用多车型多准则交通均衡模型来描述道路使用者的出行选择行为;通过模型求解可以获得各收费路段的分车型最优收费费率以及相应的路网交通流量.文中还介绍了利用遗传模拟退火混合算法进行模型求解的步骤.算例分析表明,路网下收费道路的分车型费率优化结果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网络的运行效率,并更好地体现不同车型用户间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路路段环境交通容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的思想与城市道路交通容量的概念相结合,提出了城市道路环境交通容量的概念.基于格林希尔治(Greenshields)速度密度的线性模型,得到了速度流量的函数关系;基于机动车排放因子与行驶速度的关系,建立了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浓度与交通量的关系;运用非线性规划理论,建立了以路段通行能力和污染物浓度控制标准为主要约束条件,以路段交通量最大为目标的最优化模型;运用拉格朗日广义乘子法给出了模型的求解算法.实例研究表明:在控制一氧化碳(CO)浓度下,各车型交通量与在控制二氧化氮(NO2)下的各车型交通量有比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微型车、中型车和公交车,造成了环境交通容量要小于道路交通物理容量很多,原因在于不同车型的不同污染物排放因子存在差异.因此,合理的交通结构不仅有利于提高道路交通容量,也有利于保护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9.
利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及其分担率计算公式,根据"重庆工况"下测试所得的重庆市机动车排放因子,计算出了重庆主城区分车型机动车污染排放量及其分担率.结果表明,2007年重庆主城区道路机动车年排放CO、NOx、HC的污染分担率分别为80.0%、50.4%和54.3%,并且经过分析得出不同车型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也有所不同,针对具体车型宜采用不同的尾气控制方法,本研究可以对重庆市城区机动车的污染控制工作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选择受城市交通噪声影响显著的居住小区作为典型小区的研究对象,在其四周选择敏感目标进行工作日和周末的环境噪声监测,并对四周道路的车流、车速、车型进行24 h跟踪监测。从时间分布和空间差异进行影响特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小区交通噪声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立了一个多车型、多准则、混合策略(UE、SO、CN)网络均衡行为的变分不等式模型,来预测道路收费和交通信息系统作用下公路交通网络中的流量分布形态。模型在依据车型和策略对出行用户进行划分的基础上,通过行程费用参数的设置反映不同车型用户在行驶速度、行驶费用、道路收费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设置感知行程费用函数反映不同策略用户路径选择目标的差异,并提出这种情况下的网络均衡条件。介绍了改进MSA进行模型求解的步骤。算例分析说明,模型可以描述道路收费和交通信息系统对于提高网络效率所发挥的作用,并揭示出混合策略均衡行为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向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机动车污染控制措施,分析机动车污染的关键影响因素及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规律的特征,并据此建立机动车污染排放模型,模拟城市区域或者主要道路的污染物排放.通过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的等效性问题的研究,揭示实际路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与机动车不同速度的对应关系,建立机动车污染排放的数学模型,在有效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进行交通规划.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车辆排放对大气污染的污染程度,提出了一种诊断模型.通过在不同路段诊断车辆排放强度,构建车辆排放强度的函数式,探索车辆运行状况下车辆排放具有的时空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机动车各种排放污染物的单车排放因子,构建不同道路类型上不同车辆排放诊断模型;并在分析机动车排放特性和规律基础上,建立不同道路环境下机动车排放的函数关系式,提出车辆排放对大气污染的线性诊断模型.应用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中,支路的污染最严重;重型、中型、轻型和微型等不同车型排放差别较大,即使同一车型在不同速度下排放量也不同,速度越大,污染物排放量越小;对车辆尾气排放程度的有效评估后,可进行大数据分析,利用Matlab软件实现车辆排放过程监测; 4个车辆排放检测样本的有效误差为1. 16%,1. 35%,2. 20%和0. 80%,说明该模型误差小和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运用广义阻抗模型的思想构建峡谷型路段的环境交通阻抗模型.首先给出峡谷型路段底部污染物浓度计算方法.忽略环境因素对污染物垂直分布的影响,运用数值拟合方法,对现有实验数据进行一元非线性拟合,得到峡谷型路段污染物浓度垂直分布特性.运用污染物浓度与健康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C-R)函数,定量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物对城市居民健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支付意愿法,对污染物单位排放量造成的健康损失进行货币化;在传统的BPR路段阻抗函数的基础上构造基于健康损失的峡谷型路段广义阻抗模型.以CO作为污染物建立广义阻抗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基于健康损失的广义阻抗主要贡献来源于健康损失部分,在当量交通量一定但车型比例不同的条件下,由BPR函数确定的狭义阻抗是定值,但是由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因子不同,广义阻抗会随着车型比例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多车型混合车流条件下道路通行能力问题,以跟弛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大、中、小3种车型的不同组合概率及不同跟弛序列下最小车头时距的研究,得到了多车型混合车流条件下跟弛平均车头时距通行能力模型。进一步通过对3种车型不同组合下的跟弛状态、平均车头间距及三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多车型混合车流条件下跟弛平均车头间距通行能力模型,探讨了多车型混合车流条件下车道宽度、自行车和交叉口因素对理论通行能力的影响及修正。最后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不同小型车比例下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变化趋势,得出车型比例是影响混合车流道路通行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论证了两个模型对多车型混合车流道路通行能力的实用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车辆在通过工作区上游时会因车道缩减而发生堵塞,导致更多车辆排放尾气。基于精细化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和污染物瞬时排放模型对不同减速带数目下污染物排放进行研究,针对工作区上游不同车道采用不同换道策略探究不同道路条件下的交通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车流量较少路段可以设置减速带保证行车安全,较少的减速带使车辆速度降低而导致污染物排放的减少。随着减速带增多不同污染物排放差异较大。随着道路车辆占有率增多,污染物排放量逐渐减少。在工作区前方频繁发生堵塞的路段,设置减速带对于污染物排放影响不显著,并且会加剧堵塞。在实际交通中,可以设置适当减速带数目使工作区前方左右车道流量分布更均匀,提升道路利用率。该研究可对工作区道路设计提供参考,为道路交通安全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7.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以文 《广东科技》2010,(2):167-169
本文结合笔者在近几年城市道路设计工作中的经验,提出了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分析道路功能入手,对不同类别的道路上各类交通的优先级,及横断面各组成要素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建议值,可为今后道路横断面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对道路的交通安全、交通功能、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土地资源利用、城市景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机动车尾气是大气中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和臭氧(O3)等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本文通过对不同品牌机动车进行尾气现状监测基础上,对所排放的CO、HC两种主要污染物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比对,找出不同品牌车型尾气排放特性,对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降低汽车尾气污染和交通噪声是城市绿色廊道的主要功能之一.由高斯烟流模式可推算出汽车尾气污染物最大浓度值的出现距离,进而确定绿色道路廊道的基本宽度.结果表明:该距离由线源高度、城市气候条件、道路与盛行风向的夹角决定;绿色道路廊道宽度与车行道半宽之和应大于等于该距离,且越宽越好.结合前人研究,从降低交通噪声考虑,绿色道路廊道应尽量靠近道路布置,且越宽越好.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市道路混合交通问题,分析了小、中、大3类车型的车道、区位、断面分布特征,依据各车型车辆的道路路段固有阻抗和车型比例仿真构建了三幅路、四幅路、三幅路单行且公交可逆行等典型道路路段机动车流的车速流量实用模型(BPR模型),并以小、大型车比例差为变量对模型进行了修正.预测结果表明,修正模型能够适应各种交通组成情况,且具有相当高的计算精度,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缺乏实地调查资料的道路路段交通流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