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将策略的思想引入移动代理的设计中,提出了基于策略的移动代理功能扩展的一种实现方法。采用继承方法和"轻便"原则,保证了移动代理功能的小巧和强大。重点研究新的策略加载到移动代理中的实现流程,通过实例,实现移动代理的功能扩展,说明了该策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移动代理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计算方式,在网络分布式环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移动软件混合性的增加,也伴随着对安全的威胁。保护移动代理的代码及数据免受窜扰已成为移动代理能正常运行的关键。传统的密码机制不能直接应用到移动代理环境,考虑到移动代理的动态性和智能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步执行机制的新型移动代理方案,以增强移动代理和其执行环境的安全可靠性。最后对其做了安全分析和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移动代理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移动代理基于电子商务中的安全模型.在所研究的安全模型中,移动代理使用不同的访问策略、安全机制以及信用管理措施来尽可能地降低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所遭受到的风险,同时利用移动特性来提高交易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CDMA通信系统中运用移动代理技术,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移动应用平台,在执行时能在异构计算机网络的主机问自主迁移,减轻了网络上的数据流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提高话务均衡质量的方法并给出关键部分的路南控制程序.本移动代理系统是基于Java语言实现的,解决了移动代理在不同的计算运行环境中自主执行的跨协议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代理技术越发显得重要.阐述了移动代理的基本特征,介绍了使用移动代理进行网络管理的系统的特点以及实现本系统的整体框架.利用Java语言进行了基于移动代理的对象管理系统的实现,并且简单介绍了实现细节.  相似文献   

6.
在移动代理系统中,对派发出去的移动代理进行定位是一项十分关键的技术,然而现有的移动代理定位方法中并不存在一种可扩展性的定位机制.本文在现有移动代理定位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代理的移动代理定位机制,并通过IBM的Aglets平台对新的定位机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的定位机制能有效地解决网络中由于移动代理定位导致的网络瓶颈问题,有效提高了网络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网络管理在今天迅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中是一个关键方面,传统的集中式管理方法在可扩展性、可靠性、灵活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网管站派遣移动代理到各被管节点上去收集数据和执行网管操作。这样可以减少网络上不必要的中间数据传输,从而可以明显地节省网络带宽并减小网络延迟.通过移动代理将管理智能分布到网元,降低了网管平台的开销和网络负荷,可改善网管系统的可扩展性.文章探讨了采用移动代理解决网络管理中存在服务器性能瓶颈和负载平衡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结合移动代理技术,兼顾路由效率与网络路由的稳定性,在Ad hoc网络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路由方法EAAODV(Energy-Aware AODV).该策略利用移动代理特有的特点,获得网络中能量动态分布的状况,从而达到网络能量均衡,网络的生存期和吞吐量等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提高.EAAODV克服了传统的AODV等协议下,由于某些节点的能量耗尽而导致网络路由不畅以及断链等问题.经过数学分析与网络仿真后,结果表明:与传统的AODV协议相比较,在EAAODV协议下,网络能获得更大的吞吐量,更长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移动代理的安全性成为了移动代理系统在Internet及其它现代网络技术中推广应用的瓶颈。详细分析了移动代理系统中在数据传递和通信链接、服务器系统资源、移动代理运行环境以及移动代理自身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安全威胁和隐患。然后分别对传输中的移动代理、服务器资源、执行环境中移动代理的保护方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造性地将JavaCard技术用于构建安全的移动代理执行环境。并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设计并开发出SMMA2002移动代理安全模型系统。  相似文献   

10.
移动Agent在分布式平台上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分析了在传统的分布式对象平台上开发移动Agent系统的相关问题,并给出了在新一代分布式对象平台·NET实现移动代理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在两类平台上实现代理迁移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基于Mobile Agent的信息服务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出了一个基于Mobile Agent技术的信息服务模型,并分析了其信息服务体系所具有的优势和应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最后简单介绍基于此模型的信息检索实验和当前Mobile Agent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故障管理的灵活性、智能性和高效性,克服传统的集中式网络故障管理带来的诸多缺点,分别描述了基于SNMP和移动代理的网络故障管理系统框架,然后从理论研究和实际测试两个角度对二者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前者相比,由于移动代理具有移动性、智能性和灵活性,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故障管理系统能够对网络实施更加高效、实时和准确的管理,在复杂网络的管理方面优势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移动Agent的关键技术、特点及在分布式计算方面的优势和分布式犯罪入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移动Agent和静态Agent技术相结合的分布式动态取证系统模型MADDFS.该模型采用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具有自适应性、分布性、自识别能力和扩展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面向移动agent的逻辑分布网络管理与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克服传统网络管理策略中集中客户-服务员模式存在严重负荷的问题,提出了面向移动agent的逻辑分布网络管理与控制系统(MAOLDNMCS:Mobile Agent Oriented Logical Distributed Networ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该系统基于移动agent技术,根据网络管理系统中各成分间的逻辑关系传送数据.在讨论移动agent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移动agent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描述了MAOLDNMCS的结构、特点和通信模型,给出了服务实例,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MAOLDNMCS系统与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相比,管理者与代理之间的吞吐量降低了10%左右,系统的响应时间缩短了23%,提高了系统效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MA的PBNM系统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移动代理(MA)的网络管理系统架构与网络管理方法——PBNMBMA(Policy Based Network Management Based on Mobile Agent), 并对PBNMBMA系统在多域环境下的工作过程及各个模块的功能需求进行了设计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可生存性系统是指当系统面临外部的攻击与入侵,内部的错误与紊乱时,仍能继续履行事先确定好的基本服务,直到入侵结束,系统恢复正常运行为止.可生存性系统最显著的特点是,系统处于危机情况时,系统的基本服务仍能继续履行.因此,在可生存性系统中怎样保障基本服务的继续履行就变的非常重要.Mobile Agent作为一项新的技术,除了具有反应性、自治性、面向目标性等Agent的基本特点外,还有其独特性,即具有移动性的特点.在分析了可生存性理论和Mobile Agent的特点基础之上,笔者提出了基于Mobile Agent的移动性,来保障可生存性系统中基本服务继续履行的模型--MESMMA(A Model For Essential Services Mobility Based On Mobile Agent),并且着重探讨了MESMMA系统的结构设计、运行过程和各种Mobile Agent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随着嵌入式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嵌入式系统对于参与移动计算、分布式计算产生需求.移动 Agent技术具有灵活性、自主性、移动性、平台无关性、支持离线计算等众多优势,特别适合于分布式计算及移动计算.将移动Agent技术应用到嵌入式系统中,十分具有应用价值.通信机制是移动Agent系统的核心机制.在嵌入式系统环境下由于计算资源及网络资源的限制,提出了一种比较可靠的EMA通信机制.  相似文献   

18.
移动Agent是一种新的网络计算技术,它能有效地降低分布式计算中的网络负载、提高通信效率、动态适应变化了的网络环境,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容错能力,为有效地进行数据库访问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Internet相关技术的普遍应用,数据处理已经不再局限于网络中的某一台计算机上运行,而是要求所有计算机都参与到网络这一大环境中,这就需要基于智能化和网络化进程的移动代理技术来解决复杂、动态和分布式智能应用的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软件代理和移动代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然后以目前常用的移动代理开发平台Aglet为例,详细讲述如何开发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应用程序.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传统入侵检测系统的基础上,将移动Agent技术融入入侵检测系统.结合IPV6协议自身的特点,提出了IPV6下基于移动Agent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并对系统中关键模块进行了详细描述.该系统可以通过移动Agent在主机之间自主迁移分析数据,并及时发现入侵行为.实验证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安全防御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