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事前监管的重要环节,股票发行核准制度对上市公司进行了筛选,但也增加了公司上市融资的隐性成本.本文基于2010–2020年经核准制申请首发上市的公司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风险投资的政府背景对公司上市时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能够缩短被投企业的上会等待期5个月左右,提升了公司的上市效率.当风险投资的关联政府级别更高、对企业持股比例更大时,政府背景的影响程度更强.机制分析发现,在针对发行审核的改革后和审核委员面临腐败调查期间的时期,该影响减弱,表明政府背景风险投资是通过发审委对关联企业的偏袒效应而发挥作用.该现象不能被信息不对称的缓解,以及公司创新或盈利能力的提升所解释.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IPO注册制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能否筛选出优质企业进行投资并促进被投企业的业绩改善,是判断新兴市场国家风险投资行业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这一问题,针对国内市场的研究匮乏.本文以中国创业板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VC能否筛选出优质企业以及能否为被投企业带来业绩改善,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基于逻辑回归,VC未必能筛选出优质的企业,表现为企业业绩变量回归系数不显著;2)基于模糊断点回归进行内生性调整后,VC能够促进被投企业的发展,对被投企业的业绩改善有正向作用;3)从经营效益和创新角度研究VC影响企业业绩的潜在机制发现:一方面,VC降低了被投企业的销售成本率,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VC的进入为被投企业带来行业经验和资源等,促进被投企业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国内VC具有"增值"作用,能够创造经济价值,但不具有"筛选"作用,揭示了VC对被投企业业绩的影响及潜在作用机制,为VC能促进被投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证参考.研究结果对于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量有关大股东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研究多以委托代理理论为框架, 且大多显示"利益输送"等负面结论, 中国公司的研究结论也大体如此. 事实上, 在中国, 大股东作为独立法人大多具有其自身经营与财务行为(如近期普遍流行的大股东股权质押融资), 这些行为将有可能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深远影响, 尽管其影响机理及影响结果尚无定论. 结合大股东性质、融资约束等中国制度背景因素, 本文研究了大股东股权质押融资行为与上市公司业绩改善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 (1)与国有大股东相比, 民营大股东因融资约束等原因而大量采用股权质押融资策略; (2)股权质押行为与大股东持股比率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性, 相对于国有大股东, 民营大股东因融资约束及质押融资更强的"对赌"意愿, 其质押行为与持股比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3)与国有大股东不同, 民营大股东在质押股权后因担心控制权转移风险, 从而有更强激励来改善公司经营及业绩. 这也表明, 单纯从股权质押融资这一视角, 大股东(尤其是民营大股东)的财务行为可能日趋理性, 其存在并非一味为了"利益掏空".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2000~2001年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公司为样本,对外部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及其成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三次函数曲线关系,公司绩效随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控股股东实施的掏空行为之间也呈三次函数曲线关系,但其变化趋势与前者相反,掏空程度随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与此同时,掏空程度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因此,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是外部大股东影响公司绩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2000~2001年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公司为样本,对股权结构、投资与公司绩效三者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三次函数曲线关系,公司绩效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投资之间也呈三次函数曲线关系,并且其变化趋势与前者相同;与此同时,投资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投资是股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中国机构投资者蓬勃发展的现状,以深沪两市2007年-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内生关系视角,实证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机构投资者在企业治理中表现出"参与治理"和"选择治理"的双重作用,这揭示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会计稳健性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动态关系;2)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治理"和"选择治理"作用均表现出"时滞性";3)无论是"参与治理"还是"选择治理",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比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均表现出更强的治理效用,同时对持股企业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也更高.进一步探索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其持股比例超过9.1%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会计稳健性的正向影响显著下降,即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治理效应明显减弱.研究结论进一步拓展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会计稳健性的研究范畴,同时对相关监管部门引导机构投资者参与企业股权改革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9-2014年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公司上市前信息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公司上市前一年媒体报道与IPO首日换手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媒体关注度会显著正向影响IPO首日换手率,但该状况仅在承销商声誉较低时适用,当承销商声誉较高时这种相关关系会被高声誉的承销商所释放的强信号所减弱.进一步地,文章依照2012-2013年的IPO停牌期间将样本划分为政策变动前和政策变动后两个子样本,发现政策变动后媒体情绪对IPO首日换手率的影响变得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政策变动后媒体的信息传播效应被政策波动所掩盖.文章以一个清晰的信息市场作为样本选择来源以排除其他信息主体的干扰,证实了媒体在信息市场中的信息中介角色,但该角色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会显著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股发行估值、首日收益与长期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股发行定价对新股首日收益和长期表现具有重要影响.选取2006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沪深股市上市的489家IP0样本,采用价格乘数估值模型,分析IPO定价估值水平及其对IPO首日收益与长期表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与二级市场上的配比公司相比,新股发行的估值水平显著偏低;较低的新股发行定价对IPO首日收益有一定影响,但是较高的首日收益主要是受二级市场投资者情绪和市场环境的影响;新股的长期表现不仅弱于市场基准,还弱于配比公司,二级市场中投资者情绪及其市场供求因素使得新股价格在上市交易后短期内高出公允价格,在长期价值回归过程中表现出IP0长期弱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1993~2017年在沪深A股市场首发上市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H+A双重上市与公司IPO定价之间的关系。文章以股价信息含量作为A股市场知情交易的测度,并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对IPO定价效率加以分析,研究发现:H+A双重上市与IPO股价信息含量显著负相关,这表明H+A双重上市虽能促使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但该效应并不能完全抵消其所带来的"噪声信号"对IPO股价信息含量的负面影响;伴随H+A双重上市的较低股价信息含量进一步导致了IPO定价的低效率,即更严重的IPO价格泡沫。本文的研究对理解境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市场时的"炒新"、"打新"现象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机构持股持续性指标体系,从四个维度全面研究机构持股持续性对上市公司业绩及风险的影响.整体来看,机构持股比例和持股稳定性的提升显著提高了公司业绩并降低了风险,反之则相反;机构持股期限与公司业绩仅呈很弱的显著负相关,导致这一异象的原因是:机构持股期限仅是一种表象,其背后隐含的是机构频繁换股的"散户化"行为及其不同的利益诉求带来了摩擦,加剧了公司经营决策和管理的不确定性,使公司业绩下降.分组研究显示:机构持股对公司业绩及风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只有秉持长期价值投资才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而以短期投机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对公司发展有害无益;机构持股稳定性越高,越有利于降低公司业绩风险;在机构持股比例高且持股期限长的公司中,机构持股比例与期限的协同效应越强,对公司业绩的改善作用越大,反之越小;在机构低比例持股的公司中,机构持股稳定性的提升对降低公司业绩风险的作用大于机构高比例持股的公司中对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