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流pH值是河流水环境的重要指标及其健康程度的关键性因素,选取滇池流域4条有代表性的入湖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流水体pH值时空分异特征,探讨了pH值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内在机理。结果表明:滇池主要入湖河流pH值上游呈弱酸性,中下游呈弱碱性,下游pH值出现下降趋势;雨季的河流pH值波动比旱季大,源头的pH值变化幅度小于中下游;影响滇池入湖河流pH值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温度、总溶解性固体(TDS: Total Dissolved Solids)和总氮(TN: Total Nitrogen),主要离子是Ca2+、HCO3-和Mg2+;碳酸盐平衡缓冲系统和离子平衡缓冲系统的变化是造成滇池入湖河流pH值变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研究洞庭湖水质总磷(TP)浓度变化规律对其水环境管理意义重大.基于2017年—2021年东洞庭湖及入湖、出湖共12个水质断面数据,研究了东洞庭湖总磷浓度时空分布特征与污染成因.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2021年东洞庭湖总磷质量浓度ρ(TP)年均值在0.058~0.088 mg/L,湘江、环湖河流及南洞庭湖入湖ρ(TP)年均值在0.051~0.125 mg/L;出湖ρ(TP)年均值在0.062~0.079 mg/L,均超过湖库Ⅲ类水质标准.其中,东洞庭湖以轻度、偏中度污染为主,洞庭湖出口以轻度污染为主.各入湖水质中,湘江以轻度、偏中度污染为主,环湖河流以中度污染为主,南洞庭湖为轻度污染.东洞庭湖及入湖水质ρ(TP)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上,环湖河流明显大于湘江,东洞庭湖明显大于洞庭湖出口和南洞庭湖入水;时间变化上,东洞庭湖、洞庭湖出口、汨罗江、新墙河与华容河枯水季节(年初和年末)ρ(TP)明显偏高,达到0.082~0.117 mg/L,但藕池河东支ρ(TP)高峰期却出现在丰水季节,达到0.094~0.115 mg/L;湘江及南洞庭湖入湖ρ(TP)...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吉林省西部地区近23年景观分布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吉林省西部1990年、2000年、2013年三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对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景观指数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吉林省西部景观格局分布特征,并探讨了造成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类型中旱田面积最大,为...  相似文献   

4.
大通湖自然资源调查及综合开发利用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陆淡水湖泊资源是发展我国淡水渔业不可多得的资源,大通湖是湖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重要的商品鱼基地.近20年来,对大通湖的开发利用已明显产生成效,但就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综合利用与开发该湖泊,仍然是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从大通湖自然资源调查着手,在充分调查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通湖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大通湖天泓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性思考.为大通湖和天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瞻性的可靠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2011年5月份,两次对湖南大通湖围栏放养鱼类(草鱼、鳙鱼和团头鲂)指环虫的感染情况进行抽样检查.结果表明:3种放养鱼类指环虫感染率均为100%,草鱼和鳙鱼的感染强度相对较低,为1~4;团头鲂的感染强度相对较高,为1~5,个别达7;草鱼寄生鲩指环虫Dactylogyrus ctenopharyngodonid,鳙鱼寄生鳙指环虫D.aristichthys和太湖指环虫D.taihuensis,团头鲂寄生斧茎指环虫D.petruschowskyi和北京指环虫D.pekinensis.团头鲂为斧茎指环虫的宿主新记录;太湖指环虫和北京指环虫在大通湖均为首次发现,可能是从其它地方引种带入.  相似文献   

6.
根据甘肃省6个气候区域划分以及多年降水空间分布,选取了58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的逐日降水和日均气温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甘肃不同气候区域的干旱时空变化特性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甘肃干旱加剧的时间点与气温升高的时间点以及降水回升的时间点相一致,均出现在90年代中期;甘肃全省平均干旱频率为33.6%,其中轻旱9.1%、中旱14.5%、重旱5.5%、特旱4.4%;全省平均SPEI年代趋向率为-0.20/10a,表明甘肃干旱向加剧的方向发展;甘肃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降水量越低的区域受气温升高的影响越大;甘肃东部区域的陇南和天水等地区的气候向暖湿化变化,而西部大部分区域的气候暖干化加剧,戈壁化和沙漠化的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HJ-1A/1B-CCD、HJ-1B-IRS数据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标准化植被供水指数(VSWIS)和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为自变量,以同步实测土壤含水量为因变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构建了橡胶林干旱监测综合模型.经检验,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2010年5月上旬起阳江农场橡胶林旱情持续加重,7月上旬干旱最为严重,7月下旬干旱有所缓解.阳江农场橡胶林干旱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南轻北重、东轻西重.降水距平对橡胶林干旱存在减缓作用,该作用存在滞后长度约为2旬的滞后现象;平均气温距平对橡胶林干旱存在加重作用,该作用从当旬开始有效.橡胶林旱情较轻期,在海拔91~240m的区域,干旱随海拔的增加而加重,在海拔大于240m的区域,干旱随海拔的增加而减轻;橡胶林旱情较重期,全区域干旱随海拔的增加而加重.同时,干旱存在随坡度增大而加重的趋势.橡胶林平地干旱最轻,干旱在不同坡向上的分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产品获取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分析了2005—2014年河北省春季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气象数据计算出土壤相对湿度、降水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度指数等气象干旱指数,分析了各干旱指数与TVDI的相关性,验证了TVDI能够很好地反映河北省春季干旱时空变化特征,为抗旱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结果表明,气象干旱指数与TVDI相关性较好,其中,相对湿润度指数与TVDI的拟合度最优.河北省春季干旱发生频率高达90%,未来两年可能仍为轻旱,春旱主要发生在4月和5月.河北省春旱具有发生范围广、干旱程度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利用贵州省81站1963—2015年3—5月降水量和1962—2014年逐月144项环流特征量,基于广义极值分布GEV(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缩写GEV)干旱指数,采用Mann-kendall(MK)、Morlet小波等方法对贵州春旱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降水的位置参数较好地表现出贵州春季降水由西部向东部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尺度参数也较好地体现贵州春季降水较少的西北部和较多的东部区域分布特征,降水年际变化大,形状参数反映了贵州春季降水服从Weibull分布;GEV干旱指数及其等级划分能较好地表征贵州春旱实况,且在持续性干旱过程中尽量应用季尺度GEV干旱指数;贵州春旱具有4~6 a、8~10 a和24~28 a的振荡周期;贵州重春旱发生频率介于6%~15%之间,重春旱年份主要有1979、1986、1987、1988、1991年和2011年.同时,统计分析表明前期南方涛动、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和印缅槽等指数与贵州春旱趋势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以1963—2007年作为样本建立贵州春旱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经2008—2015年为期8年的独立试报,预测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骆耀仙 《海峡科学》2011,(6):136-137
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高锰酸盐指数测定过程中的高锰酸钾使用溶液的配制及使用进行探讨,为分析人员快速、准确地测定水样的高锰酸盐指数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干旱和极端高温事件会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当两种极端事件同时发生时会造成更大的威胁。本文利用1961-2020年网格化的月值降水和气温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标准化温度指数(STI),在界定复合事件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干热阈值下中国东北地区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探究复合事件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在空间分布表现出东部及东南部低、西部及西北部高的特点;分析复合事件的历史演变发现Mi-Mi以0.02/a速率上升,且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幅度升高;总体复合事件影响面积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幅度为1.02%/a,不同类型复合事件影响面积均显著升高且在20世纪90年代大幅度上升达到峰值;复合事件的高频区聚集在西部和西北部,低频区聚集在东南部及东部。研究成果可为东北地区防灾减灾、农业规划、水资源配置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将资金、资本、人力和技术投入作为环保输入要素,以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经济和社会效益、技术作用产出和环保管理系统自身成长作为关键输出项,构建环保效率测度体系,并利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31个地区的环保效率及其时空变化进行探索.结果发现:1)新世纪以来,中国环保效率普遍较高,但在波动中缓慢下降,且除技术效率外地区间差距较大;2)总体上环保效率空间分异显著,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东部低于中西部,技术效率西部>东部>中部;3)基于Malmquist指数的环保效率变化研究反映,2001-2006年和2001-2009年各效率变化指数的变化趋势相似,环保效率及其分解均呈下降趋势,技术和生产率变化则呈上升态势,但2006-2009年反之;4)环保效率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为2001-2006年和2001-2009年效率变化指数均呈下降态势,但东部强于中西部,技术和生产率显著上升,且中部进步最为明显,东部最慢,2006-2009年反之;5)环保规模效率及其时空变化是影响环保综合效率时空变化及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总之,提高中国环保效率的关键在于提升环保规模效率,全面、大规模地追加环保投资,优先壮大环保发展规模,并引导环保设施集聚配套和共享共建,是提高环保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及促使环保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大通湖水域河蟹体长、体重及头胸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养殖环境对河蟹生长特性的影响,对大通湖水域中湖泊和池塘养殖的河蟹体长、体重及头胸甲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环境下雌雄河蟹头胸甲长、宽、厚与体重均存在密切的线性相关性,且湖泊河蟹其相关性(0.821 4~0.903 3)比池塘河蟹(0.898 8~0.945 7)要稍高;同环境下,母蟹头胸甲宽、厚与体重相关性均比公蟹高,公蟹头胸甲长与体重相关性比同环境下母蟹高。因此,河蟹部分生长特性与养殖环境、性别与其环境相互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09-2017年关中城市群脱钩指数的阶段性变化,说明其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时空变化状况,并以此表明该城市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空特征.方法 建立Tapio脱钩模型,定量计算关中城市群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 (1)在时序发展特征上,关中城市群脱钩水平整体上稳步发展,在 t3 时期基本实现经济发展可持续;(2)在空间发展特征上,地区差异不断缩小,脱钩水平表现为轴带状和团簇状聚集.结论 脱钩状态的变化主要有赖于经济增长的变化,即经济发展是关中城市群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河北省近34年来主要极端温度指数的变化规律和形成原因,提高该区域极端温度事件的预测,为全区农业气象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河北省21个观测站1980—2013年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观测资料,选取7个主要极端冷(暖)指数,研究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其特征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极端暖指数均呈增加趋势,极端冷指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炎热日数增加速度最慢,闷热日数增加速度最快,冰冻日数减少速度最慢,霜冻日数减少速度最快.23个极端暖指数中,炎热日数和闷热日数的线性趋势都是正值,前者从东北到西南在逐渐增大,而后者恰好相反.极端高温事件日数线性趋势有正有负,且除了沿海地区外,从东北到西南线性趋势逐渐减小.34个极端冷指数线性趋势均有正有负,且负值区均大于正值区.冰冻日数线性趋势除了秦皇岛地区外从东北到西南递增,而其余3个指数日数线性趋势变化复杂.4极端冷(暖)指数的变化受区域气候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近年来对区域气候增暖停滞现象的响应.5海拔是极端冷(暖)指数日数及线性趋势变化的重要原因,湿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只不过影响程度较海拔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3、2017和2021年的Landsat-8 OLI/TIRS影像,计算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等数据探讨RSEI的变化与地形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2013、2017和2021年的RSEI平均值分别为0.251、0.397和0.597,呈现出逐渐上升态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不均衡发展趋势加重,实验区则趋于平衡。(2)RSEI变化以轻微改善和显著改善为主,主要集中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净改善面积为79.67 km2,占比75.30%。(3)中海拔(309~464 m)、坡度5°~35°以及阳坡(南、西南、西、西北)区域是RSEI降低的主要区域,建议加大该区域的保护治理力度,促进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3年1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空气质量指数(AQI)的逐日监测数据,结合各地级市的地理位置和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从宏观角度对山东省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空气质量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空气质量普遍较好,内陆城市污染相对严重,且沿海城市的AQI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的趋势;山东省AQI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呈现冬季污染较重、夏季污染较轻的季节特点;虽然春季发生空气污染的频率比秋季高,但是秋季发生污染时的污染程度较春季严重;4个气象区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半岛地区,其次是鲁南地区,鲁中和鲁西北地区的空气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重庆市98个雨量站从1950年至1985年的降水资料的分析,初步探讨了重庆市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在空间上,降水量自长寿沿东北方向,大致从1200mm,先逐步降低至1100mm,然后开始增加,至大巴山区达到1800mm左右;自丰都沿东南方向,降水量大致从950mm开始逐步增加,至酉阳秀山一带达到1500mm左右.在大巴山区,降水量以大约海拔每升高100nm增加50mm的速率发生变化.另外,岭谷间降水量的多少与水汽输送线路有关.在时间上,降水量在年际间有随机变化,变差系数一般在0.20以下.在长江河谷地区降水量存在约12年和18年的变化周期,在大巴山区存在约9年或10年的变化周期,在川东平行岭谷区和乌江流域区则存在约11年或12年的变化周期.在四川盆地东部、大巴山区和乌江流域,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但其降幅不一致;在平行岭谷区,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在一年内,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降水期集中在4--10月,其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抚仙湖入湖河流氮磷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通过测试环抚仙湖主要入湖河流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磷的质量浓度,对入湖河流氮磷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氮磷负荷的月变化和氮磷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抚仙湖入湖河流总氮TN(total nitrogen,TN)的质量浓度为2.37~10.90 mg/L,平均值为5.23 mg/L.溶解态总氮DTN(dissolved total nitrogen,DTN)质量占总氮质量的77.33%,是最主要的赋存形态;颗粒态氮PN(particulate nitrogen,PN)的质量占比相对较少. DTN中溶解态无机氮DIN(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溶解态有机氮DON(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的质量浓度.总磷TP(total phosphorus,TP)的质量浓度为0.12~7.33 mg/L,平均值为0.86 mg/L.颗粒态磷PP(particulate phosphorus,PP)的质量占总磷质量的78.43%,是磷的主要赋存方式,溶解态总磷DTP(dissolved total phosphorus,DTP)的质量占比相对较少. DTP中溶解态无机磷DIP(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的质量浓度高于溶解态有机磷DOP(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的质量浓度.抚仙湖入湖河流TN的年负荷量为397.12 t/a,TP的年负荷量为35.83 t/a.总氮和总磷向抚仙湖的输入集中在丰水期,氮向抚仙湖的输入以DTN为主,磷向抚仙湖的输入以PP为主.抚仙湖主要入湖河流TN/TP的年负荷量比值为11.08,适宜浮游植物生长,入湖河流氮磷比促进了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