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乌鸦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中研究人员先在桌上放了一支装有一小桶蠕虫的试管,试管很深,乌鸦无法直接用嘴吃到;试管的旁边放了一截足够长的笔直的铁丝,研究人员在暗中观察乌鸦能否吃到试管中的蠕虫。令人惊讶的是,虽然乌鸦没有接触过眼前的东西,但是它立即投入到了工具的制作中。它用嘴叼住铁丝伸入试管中,然后再用嘴叼住铁丝的一头,折成弯曲的钩子,最后再用嘴叼着铁丝直的一头,将钩子伸入管内将小桶钩出。  相似文献   

2.
我们都知道乌鸦是一种聪明的动物。最近,英国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乌鸦制造工具的本事的确很大,实验中的秃鼻乌鸦可以利用一根直直的铁丝制成铁钩,把藏在玻璃直筒中的食物小桶钩出来。  相似文献   

3.
青云 《科学之友》2003,(6):25-25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乌鸦,它们在偷窃另一只乌鸦的食物时会本能地改变行为,前提是另一只乌鸦是其亲属。当西北鸦试图从其亲属处偷窃食物时,它会采取一种消极的做法;而当它想偷窃与其没有亲属关系的乌鸦的食物时,它会变得很积极。据信,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次发现鸟类存在这种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人员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研究人员将90多名4岁左右的被试者依次单独留在房间内,房间里的桌上放了一颗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被试者自己有事情要离开一会儿:“如果你现在吃桌上的棉花糖,那么你只能得到这一颗;如果你能等我回来再吃,就还可以得到一颗作为奖励。”结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到了最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的时间里,研究人员持续关注被试者的成长变化,  相似文献   

5.
慈乌返哺     
在很久以前,人们并不讨厌乌鸦。可后来为什么讨厌它呢?这里边有一个故事。传说在树林的百鸟群中住着老乌鸦和小乌鸦母子俩,当小乌鸦找了一只漂亮乌鸦做伴侣后,老乌鸦的厄运降临了。小乌鸦夫妻不给老乌鸦吃饭喝水,使之活活饿死。当它们在老娘尸体前假哭时,树林里的百鸟都大骂起来。小乌鸦见百鸟都在骂它们,就气急败坏地想把白孝布扯下来。谁知不但没扯下来,反而绕在脖子上怎么也弄不掉了。以后乌鸦的脖子上都有一道白羽毛了,这成了它们不孝敬老人的标志。从那以后谁都讨厌乌鸦,不愿听乌鸦鸣叫。与此相反,我国古代还有一个乌鸦反哺…  相似文献   

6.
《水浒》里的"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既讲情义,又有孝心,并且粗犷勇猛。在动物世界中,具备黑旋风"气质"者,恐怕非乌鸦莫属了。乌鸦很重情义。曾有一位老人在深山采药,见到群鸦"哀悼"一只死乌鸦的情景:由两只乌鸦分别衔着死者的一只脚爪,叼起丢进山脚下的池塘后,其他乌鸦在池塘上空盘旋,发出阵阵哀叫声。乌鸦群中如果有一只遭  相似文献   

7.
我与乌鸦     
我的一位老朋友拾到了一只乌鸦,它是从华盛顿国家机场跑道附近的鸟巢中跌落下来的。他知道我养了50多年乌鸦,于是在5月底把这只乌鸦送到了我在宾夕法尼亚的家里让我喂养。  相似文献   

8.
蠕虫主要包括扁形动物和线虫,其种类繁多,生活方式多样,可寄生于动物和植物体内,引起蠕虫病,其中血吸虫病、棘球蚴病、旋毛虫病等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世界各地普遍流行,危害严重.蠕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碱基组成、基因结构、基因变异等方面有其特点,这为蠕虫线粒体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分子分类学研究、虫种(株)鉴定与分类、生态学研究、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分析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为蠕虫病的诊断、分子流行病学与生态学调查等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近20年来蠕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得到了极大发展,迄今为止,已完成蠕虫93个种(虫株)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和分析.本文将对蠕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应用和今后发展方向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探索》2011,(9):7-7
请记住,不要怒对乌鸦,因为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乌鸦会记住威胁它的人的面孔,并采用“责骂”或引领其他乌鸦围攻骚扰者的方式进行报复。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课做化学实验时,要用药匙把粉末状的化学药品从药瓶中取出,然后放入实验用的试管中,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有时粉状药品不易倒入试管,挺烦人。因而我就想给药匙加一推铲,把粉末状药品推入试管中,经多次努力,终于制成如图所示的带推铲的药匙。  相似文献   

11.
<正>说起试管,大家就会想起那些奥妙无穷的化学实验。是的,作为一种简单的化学仪器,试管曾经为化学的发展立下过许多功劳。然而,今天出现在试管中的奇迹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2.
正乌鸦会利用树枝取食昆虫,这不是什么稀罕事。而最近科学家发现,生活在新喀里多尼亚(位于大洋洲西南部的一座岛屿)的乌鸦会对树枝进行加工,将其制成更高效的工具。科学家观察到,乌鸦会寻找特定种类的树,选取大小合适的分叉枝条,然后对它精心"雕琢",使树枝顶端变为钩状。研究表明,乌鸦使用钩状树枝觅食的效率是使用普通树枝的2~10倍。  相似文献   

13.
正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一样,有一个问题也十分古老,即"什么是意识"。人类当然是有意识的,但会制造工具的乌鸦,会学舌的鹦鹉,乃至非常低级的蠕虫,它们是不是也存在意识呢?近年来,一些进化生物学家通过追溯意识的起源,为回答"什么是意识"提供了许多新解读。本期"锐·聚焦"栏目将与你探究有关意识的二三事。  相似文献   

14.
美国马里兰州贝尔茨维尔市农业研究中心的植物病理学家罗伯特·伊·戴维斯(Robert E.Davis)在1972年发现了一种可引起玉米矮小病的微生物。这是一种新型的原始微生物,样子象蠕虫,是螺旋形的。它被称为螺旋形蠕虫样体(spiroplasmas)。这种微生物是与细菌不同,没有细胞壁。从那时以后,戴维斯发现了一系列全新的螺旋形蠕虫样体。除玉米之外,它们已在其他的生病植物中发现,而且也在健康的和生病的昆虫中发现。此外,它  相似文献   

15.
昆虫可能没有发达的大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会感到恐惧.加拿大生物学家对蜻蜒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捕食者出现在它们面前都能把它们吓死,即使它们没有被吃掉的危险. 在实验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一群蜻蜒幼虫(年幼的蜻蜒是水生动物)和食肉性鱼放在同一个水族馆里,但这两个群体是用遮挡物分离开的,蜻蜒可以看到鱼,并闻到鱼的气味,但鱼无法吃到蜻蜒.结果发现,没有看到鱼的蜻蜒幼虫是那些看到鱼的蜻蜒幼虫存活率的2.5~4.3倍.  相似文献   

16.
乌鸦,顾名思义,因其通体羽毛或大部分羽毛皆为乌黑色,故有乌鸦之称。长久以来,乌鸦在人们的心目中并没有什么好名声。几乎是人人厌恶。“乌鸦叫,祸来到”,人们视其为不祥之物,甚至成了不吉利的象征。其实,这都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误解,乌鸦实际上是挺可爱的。  相似文献   

17.
彭晓彤  周怀阳  唐松  姚会强  蒋磊  吴自军 《科学通报》2007,52(23):2759-2767
热液喷口动物群是现代海底热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依赖于热液无机环境生存, 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并可参与现代热液点的成矿过程. 热液喷口动物群(特别是Vestimentiferan和Polychaete管状蠕虫)矿化后的产物常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于各时代的地质体中. 开展热液大型动物的早期矿化过程研究, 对于理解热液环境中矿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地质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胡安·德富卡洋脊热液场中采集的管状蠕虫Vestimentiferan Ridgeia piscesae为对象, 对它的早期生物矿化特征和机制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 大量的丝状微生物不均匀地分布在Ridgeia piscesae管状蠕虫的内壁表面和壁内空隙层中, 并在一些部位形成微生物薄层. 微生物细胞表面和降解后的产物在管状蠕虫矿化早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矿化程度较低的管状蠕虫管壁, 普遍发现有半透明的含硫有机质薄层和球粒状颗粒硫的存在. 这种含硫有机薄层的降解产物在管状蠕虫早期矿化过程中的作用可能同样不容忽视. 微区化学分析表明, 管状蠕虫管壁对成矿元素的富集具有选择性, 主要从周围热液环境中富集Fe, P, Ca和Si等元素, Fe与P, Ca和Si等元素具有共变关系. 由于S主要来源于管状蠕虫组织体中共生微生物对H2S的生物氧化的作用, 它可作为研究管状蠕虫管壁矿化过程的一种很好的生物标志物. 根据不同矿化程度管状蠕虫的矿化特征, 提出管状蠕虫的早期矿化过程主要受微生物诱导生物矿化作用和管壁降解生物矿化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18.
阿俊 《科学之友》2013,(2):58-60
乌鸦,是一种常见的浑身乌黑的鸟类。它们的叫声如同啼哭,往往代表着不祥和厄运,但很多生物学家都否认了这一说法,斥之为无稽之谈。然而,就在最近,位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附近的一个名为茨威格的村落,发生了乌鸦袭击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究竟真的有不祥之神附诸乌鸦身上,惩罚那些对它们不敬的人们,抑或是其中另有隐情?乌鸦云集,灾难来临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是一个风景秀丽、地广人稀的城市。在其周围,散布着一些当地古老土著人群居住的村落。其中,有一个靠近原始森林和荒漠的小村庄,名叫兹威格。  相似文献   

19.
尹海林 《科学通报》1987,32(19):1519-1519
1958年张明觉首先用兔获得体外受精实验成功,得到出生的试管兔。经过近30年的努力,研究者们又相继获得小鼠、大鼠、牛、羊和人的试管个体。目前,哺乳动物体外受精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细胞自杀之谜最近,在美国休斯医学院进行胚胎发育研究的科学家,制造出一只实验蠕虫。它在胚胎发育的细胞中分化。能按人工插入DNA 中的指令行事。模拟胚胎发育的过程,初步解开了胚胎分化之谜。形成器官的原始材料是一大堆细胞,必须把多余的去掉,才能像雕塑家一样塑造自己。例如,平原基细胞团在分化中让五指间的细胞自杀,手指细胞生长,就发育成一只完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