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方学者对悲剧都有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反悲剧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悲剧是在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夹缝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先否后喜”的悲剧结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崇尚,应予以尊重。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学者对悲剧都有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反悲剧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悲剧是在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夹缝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先否后喜"的悲剧结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崇尚,应予以尊重。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学者对悲剧都有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反悲剧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悲剧是在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夹缝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先否后喜"的悲剧结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崇尚,应予以尊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悲剧多以大团圆结局.这里确有折衷、媚俗和逃避现实的倾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悲剧的深刻内涵和感人力量.世人对此早有定论.本文着重探讨这种大团圆结局的美学意义,特别是《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作品中大团圆结局的格调美、情趣美和间情作用.本文无意从整体意义上否定上述大团圆结局的消极影响,只是认为对其利弊得失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因其消极的一面就无视其内涵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忠臣义士在中国古典悲剧中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忠义思想是造成悲剧审美价值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审美价值具有感人肺腑的悲剧效果.而忠义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悲剧特色.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悲剧冲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为伦理性质的善恶冲突和冲突的淡化与模式化,本文将从中西悲剧的比较当中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以关汉卿《窦娥冤》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复仇剧中,基本形成了一个从复仇到团圆的特别审美模式。这与西方复仇剧中,“俄底普斯式”、“哈姆莱特式”的悲剧结局有着内涵上的重要区别。中国的传统悲剧往往打上了传统的道德伦理的烙印,传统的审美心理主张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直接促成了大团圆结局的产生。在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悲剧审美模式的同时,也不容忽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一部作品,一出戏剧,结局如何,往往最能体现作者的意图,成为评论家议论的焦点,也是使读者牵肠挂肚、留连回味的所在。而悲剧的结局尤为重要,以致有人说它是判断悲剧的特征之一,可以决定一个剧本是不是属于悲剧。然而悲剧的结局方式并非只有一种。不但中西古典悲剧的结局有着明显的差异,就是中西各自的古典悲剧,结局也不尽相同。既然如此.对它们进行一些比较研究,探讨一下各自的优劣得失,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历史原因,也许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化孕育了各自的悲剧意识,以不同的艺术形态及思想特征呈现出来。极限生存困境中的张力可催生出悲剧,张力的不同导致女性面临的困境不同,进而导致中西古典悲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同。文章先论述了中西古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的差异,而后探寻了造成差异的成因,希望对读者深入认识中西悲剧特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探究"补偿心理"在中西方古典复仇剧和爱情剧中显性和隐性的运用,认为作为古典悲剧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令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的感受在中西方审美心理中都有所体现;"中国没有悲剧,悲剧只在西方"纯是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在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存在着这么一种“反现代化”现象,传统与现代并存,并且作为“反现代化”的传统一度占了支配地位,决定着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则为典型个案,透过洋务运动这一窗口,揭示现代化进程中的“反现代化”实质。  相似文献   

12.
山水诗、山水画、园林是孪生姊妹。魏晋南北朝时期,“庄老告退,山水方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发生了一次飞跃。反映到方艺领域,山水诗诞生了,自然景物在诗中不再蜷缩着甘作环境地陪衬和比兴媒介,它挺身而出,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在绘画中,山水从背景走向前台,唐宋以后干脆占据了画苑的中心;园林也结束其利用自然、调整自然的路程,迈开了“妙造自然”(司空图语)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张鑫 《科技信息》2009,(8):92-93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反映的是公共物品问题。“公地悲剧”是公共物品过度使用的结果,“反公地悲剧”则是公共物品被闲置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公地悲剧”在于产权不清,所以需要明确产权;“反公地悲剧”则在于产权支离破碎,所以要整合产权。农村旅游资源大都存在“公地”特性,必须加强对两种“悲剧”研究,积极寻找有效对策,以实现农村旅游的科学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国古代悲剧与希腊悲剧产生的时代及不同的主题、人物、结局进行了比较,并简析了形成以上差异的原因,否定了中国古代无悲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牡丹亭>悲剧主人公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殉情而死的曲折情感经历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加以实施并蕴藉着关爱"至情"的体认着浪漫主义特质的叙事表征.可以说,汤显祖以神奇笔触演绎的人鬼之恋、起死回生、神异梦幻的爱情故事不仅是对人生伤痛的一种自我安慰,更是对生命挚爱的某种执著求索,从而使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始终笼罩着虚幻的、慰籍的、凄凉的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16.
《牡丹亭》悲剧主人公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殉情而死的曲折情感经历,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加以实施并蕴藉着关爱"至情",体认着浪漫主义特质的叙事表征。可以说,汤显祖以神奇笔触演绎的人鬼之恋、起死回生、神异梦幻的爱情故事不仅是对人生伤痛的一种自我安慰,更是对生命挚爱的某种执著求索,从而使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始终笼罩着虚幻的、慰籍的、凄凉的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17.
张丽珍 《科技信息》2007,4(6):127-129
依据西方悲剧理论,从结构模式上来看中国古典悲剧,因其有一个“光明的尾巴”而似乎冲淡了悲剧氛围。其实不然,这一“光明的尾巴”正是中国古典悲剧的特点所在。因其在创作主体、传统美学观念和观众审美心理等方面有着特殊的生成土壤,在结构形式上与西方悲剧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人们对中国悲剧的认识分两个阶段。开始,人们看到中国古典悲剧的结局和西方悲剧的结尾不一样,就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悲剧的存在。其后,人们在深入的把握中国古典悲剧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古典悲剧除了结尾以外,其他部分和西方悲剧没有两样。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学子对中国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把握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它在中国悲剧中起消极作用,一种认为它在中国悲剧中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西悲剧最根本的不同就是选择悲剧人物和悲剧冲突的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冲突主要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的悲剧冲突则主要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中西悲剧的悲剧冲突的解决却是相当一致的。这就是它们都追求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的统一。因为中西悲剧的悲剧人物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是完美的,所以中国悲剧是通过否定和拒绝邪恶势力来完成这个统一的,而西方悲剧的悲剧人物是有缺陷的,所以西方悲剧是通过否定人自身的缺陷和罪过来完成这个统一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