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鲶卵巢为材料,研究了卵巢和卵母细胞发育的形态结构特点。鲶卵巢的发育划分为6期,其卵母细胞相应地划分为6个时相,第一时相的卵母细胞呈原始分化状态,细胞外具一层细胞质膜,第二时相卵母细胞外不仅具质膜,而且还有滤泡膜和结缔组织膜。第三和第四时相的卵母细胞分化明显,由散在的卵黄沉积逐渐形成大的卵黄颗粒。第四时相卵母细胞具有漏斗状的精孔及椭圆形的精孔细胞。第五时相和第六时相分别为卵子形成和退化吸收时相。  相似文献   

2.
应用电镜观察石刁柏胚芽、水仙幼叶、根尖和甜菊愈伤组织等分生细胞高尔基体、液泡以及内质网和细胞壁之间的联系,在高尔基体的形成面,由内质网芽生的运输小泡,分布于高尔基潴泡周围,高尔基潴泡末端扩大发展形成高尔基液泡,在分生细胞的大小液泡,是由高尔基潴泡末端扩大形成的,这些液泡合并形成中央液泡.在细胞壁的形成过程中,高尔基小泡沿着细胞壁边缘转移,并且与质膜融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鹅掌楸雄性生殖单位的二维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国鹅掌楸花粉属二细胞型,观察了6枚在异己-北美鹅掌楸柱头沟中的花粉管。在花粉管进入柱头沟时,管长为花粉直径的4-10倍期间,生殖细胞分裂形成两精细胞,同一花粉管的两精子在大小、形态上有明显差异、精子两形,两精细胞相互邻接,位于管的先端,两精子被营养细胞内质膜包围,大的精细胞通过细胞延伸乌黑营养核,同时部分地被营养核的裂片所包围,两精子和营养核形成的共同包装即为雄性生殖单位。败育花粉管中,精细胞几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同型孢子蕨类植物有性生殖研究中卵发生和受精作用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包括颈卵器的形成、卵发育和受精作用3个方面.研究表明颈卵器来自于配子体生长点下方的原始细胞,其细胞质浓,核较大,位于细胞中央,原始细胞经2次分裂产生3层细胞,中间的为初生细胞,初生细胞经2次不等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1个腹沟细胞和1个双核颈沟细胞.卵成熟时,先后在卵细胞外产生分离腔和卵膜,进化的种类卵膜上形成了受精孔,首次证明腹沟细胞参与了受精孔的发生.受精作用研究表明精子是经受精孔钻入卵细胞的,受精时卵细胞剧烈地收缩和产生大的囊泡封阻受精孔可能是阻止多精受精的主要原因,接下来,受精卵经历核融合、雄细胞器的消化,合子细胞器的重排,质膜和细胞壁重建等过程,最终形成功能性合子.  相似文献   

5.
以中华绒螯蟹为材料,应用凝集素印迹法检测中华绒螯蟹生精细胞中的花生凝集素受体.以凝集素组织化学技术为手段,采用生物素标记的花生凝集素对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中花生凝集素受体进行了标记,研究精子发生过程中花生凝集素受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生精细胞中的花生凝集素受体的分子质量为72 ku;精子发生过程中,不同的生精细胞膜有不同程度的阳性标记.精原细胞质膜上有较强的阳性标记,呈深棕色;精母细胞的质膜阳性标记减少;精细胞与精母细胞染色程度相似.PNA受体在生精细胞中分布,可能与生殖细胞发育以及生殖细胞之间或者生殖细胞与体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精子质膜、顶体区域也有阳性标记,这可能与精卵识别及结合等受精过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蕨雌性生殖器官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蕨为实验材料,利用电子显微镜研究颈卵器的发育过程,报道了颈卵器发育过程中各种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蕨孢子接种后,约28d颈卵器表面原始细胞发生,并很快形成中央细胞,中央细胞分裂形成初生腹细胞和初生沟细胞,初生腹细胞进一步分裂形成卵细胞和腹沟细胞,卵细胞进一步发育,以卵细胞的细胞壁的增厚为标志,颈卵器发育成熟,颈卵器颈部顶端细胞打开,成熟的卵细胞准备受精。  相似文献   

7.
对甘薯雌蕊引导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甘薯引导组织细胞具有典型的分泌型传递细胞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细胞质基质中富含各种细胞器,特别是线粒体、内质网和核糖体更丰富,表明细胞在合成、运输和能量代谢上是活跃的.2.细胞核大,并常有瓣裂,核膜孔多而显著,染色质分散,表现出高度活跃的功能状态.3.细胞壁向内生长,形成一些非常大的壁内突.质膜紧密地沿内突分布,形成在功能上的复合结构——壁-质膜器.4.细胞间隙含有大量的电子致密的颗粒状或小泡状分泌物质.本文还就引导组织细胞壁的分层与胞间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油松树脂道结构及与树脂产生和分泌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松树脂道由上皮细胞围绕着引长的胞间隙构成,在上皮细胞外又有2~3层鞘细胞。它们在各类器官中均有分布,除胚珠外树脂道都以裂生方式发生,但是在不同器官中树脂道的结构、分布和发育方式并不完全一致。从树脂道细胞超微结构特点分析。上皮细胞中各种细胞器都参与了树脂的合成,但由质体、线粒体、核膜和内质网合成的树脂及由高尔基体和细胞质合成的树脂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通过质膜分泌至原生质体之外,然后,分泌至质膜外的树脂则以相同的方式通过细胞壁分泌至树脂道腔中.  相似文献   

9.
水稻糊粉层的形成及其在萌发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水稻糊粉层的形成过程及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①糊粉层是由胚乳表层细胞吸收并积累矿质、脂类、蛋白质等物质后转化来的;糊粉层中积累的物质中有部分不能被种子萌发所利用。②糊粉层细胞富含线粒体,细胞壁较厚,质膜皱叠,具有吸收并向胚乳转移养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霍氏半管藻配子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厦门近岸分离的霍氏半管藻,在室内培养条件下观察其配子形成和光对配子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藻配子形成在7~26μm宽度的细胞中;少数雄配子发育过程经历四鞭毛体阶段;光强度110μEin/m2·s和光周期16h条件下呈最强性化反应,且雄性分化均高于雌性.从而得出,四鞭毛体是胞质迟缓分裂的结果;性分化发生与细胞大小密切相关;性化强度又与光强度呈正相关,短光照和长光照都不利于性化反应  相似文献   

11.
蕨卵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电子显微镜对蕨(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 var.latiusculum (Desv.) Underw)的卵细胞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卵细胞形成的早期阶段即幼卵细胞时期,卵细胞呈四边形,膜外开始积累嗜锇物质,细胞核椭圆形;到卵细胞发育成熟即成熟卵细胞时期,卵细胞形状变化很大,呈新月形,嗜锇物质在膜外形成一连续的卵膜,细胞核形状与幼卵时期明显不同,形成了核外突.同时还报道了在卵细胞发育过程中各种细胞器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羊草小孢子发育和雄配子体形成,主要结论如下:(1)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孢子为平面型,单核小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细胞壁,对PAS染色和苯胺兰染色诱导荧光均呈负反应,成熟花粉粒为三细胞,细胞内贮藏丰富淀粉粒,(2)药璧发育为单子叶型,绒毡层细胞属分泌型,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绒毡层细胞具一或二核,在单核小孢子早期,绒毡层细胞有向花药腔肥大增生和绒毡层细胞互相融合形成变形绒毡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光镜对对马耳蕨(Polystichum tsus-simense)孢子囊的早期发育进行研究.结论如下:对马耳蕨孢子囊起源于羽状叶的一个表皮细胞,经过横分裂和斜向分裂形成外套层原始细胞和内部细胞,外套层原始细胞分裂分化成孢子囊壁,内部细胞发育形成内外绒毡层和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孢子四分体.在发育过程中,孢子囊腔内先后出现了孢囊被和孢子被.对马耳蕨孢子囊的发育类型属于薄囊蕨型.揭示了对马耳蕨孢子囊的早期发育规律,为蕨类植物的发育生物学和系统进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对葎草的胚后发育进行了研究。核型胚乳,具合点吸器。胚柄二细胞,在心型胚时期退化。合子第一次分裂为横裂,胚胎发育为柳叶菜型。成熟胚胎呈盘旋状态,子叶细胞内含有大量的油脂颗粒。种皮由外珠被发育而成,其外表皮细胞内含有乳汁。果皮内表皮细胞径向延伸呈栅栏状,细胞壁厚呈波纹状,起着机械支持和保护种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狭叶锦鸡儿花柱进行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在开花前一天到开花当天,花柱通道细胞结构有以下特点:1) 通道细胞不具备典型的传递细胞特征,无壁内突.2) 通道细胞是在开花当天发育完全的,分泌面的细胞壁外被角质层.3) 开花前一天,靠近花柱道的部分细胞解体,细胞质流入花柱道中,其中质体膨大,膜不完整,片层松散,淀粉粒大而明显.另外细胞质中小泡丰富.部分完整的通道细胞分泌面的细胞壁有角质层正在形成;4) 开花当天,部分通道细胞细胞壁发育完全,分为三层,由外向内为角质层、细胞壁外层和细胞壁内层;5) 角质层在相邻的通道细胞间连续分布,呈波浪状.花柱道中内含物紧贴角质层分布.根据观察,狭叶锦鸡儿花柱通道细胞不具备典型分泌细胞的特点,属另外一种通道细胞类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马鞭草科莸属植物兰香草的显微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石蜡切片、表皮制片、解离组织片对药材的茎、叶横切面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粉末制片对全草粉末进行显微鉴定。结果茎横切面可见表皮被有多数非腺毛及腺毛,木质部及髓部宽广。叶横切面中主脉维管束1~3个,上表皮下厚角组织不明显,韧皮部细胞较小排列紧密。粉末中可见叶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气孔不定式,同时可见黏液细胞、非腺毛、腺毛、导管等。结论上述显微特征可作为兰香草的显微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树脂薄切片的甲苯胺兰O-PAS反应结合苏木精整体染色法,对秦艽胚珠发育过程中淀粉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胚珠发育早期,其任何部位均未见淀粉料,稍后首先在合点区出现淀粉粒,再从合点向珠孔端逐渐扩大分布范围,开花前,珠被细胞中出现淀粉积累的两个高峰:大孢子母细胞时期;成熟胚囊时期,珠被细胞中淀粉粒增长迅速,数量多,个体大。胚囊成熟时,卵细胞内,次生核周围也积累许多淀粉粒。受精后,珠被及胚囊内淀粉  相似文献   

18.
 厚皮香大孢子与雌配子体形成特征首次报道如下:双珠被,薄珠心,珠孔为内珠被构成,弯生胚珠,有珠被绒毡层;大孢子孢原细胞在直接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四分体直线型;功能大孢子为合点端的一个单孢子,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成熟胚囊中卵器发育正常并分化明显,两极核在胚囊发育后期融合为一次生核;成熟胚囊包括卵器,一个中央细胞,反足细胞与珠心核在胚囊初期存在而最终消失解体.笔者初步探讨了厚皮香亚科5属的比较胚胎学特征及其系统演化.  相似文献   

19.
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DAPI荧光染色方法对荔枝雌花发育过程中花药败育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败育的花药在减数分裂之前其药壁细胞即开始解体,减数分裂后,药壁组织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导致对营养物质竞争力的减弱;发生凋亡的细胞,细胞核染色质固缩,其电子密度高于正常,核仁消失,染色质趋边化的双层核膜降解,有的核变形而凹陷,核膜破裂,在核膜破裂处可见到由核物质组成的凋亡小体.正在凋亡的细胞中,几乎都可观察到细胞核周围有许多线粒体,一些线粒体变形拉长,嵴肿胀,有的线粒体发生缢缩,线粒体膜降解而变得模糊,有的已破裂.表明线粒体与细胞凋亡可能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