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动的意向性说明是否需要定律,是否是一种因果说明,这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PopperHempel论题认为,意向性说明需要依赖普遍定律,但这种观点面临着真实性与一般性的两难困境.在W.C.Salmon的因果性本体论解释的意义上,即便意向性说明不必然依赖定律,也仍然可以是因果说明.基于此,我们能够反驳关于"理由不是行动原因"的三个典型论证:"原因的合适类型"论证、"逻辑关系"论证和"遵守规则"论证.这种反驳揭示出,理由与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为意向性说明的正当性提供辩护.  相似文献   

2.
尽管大多数人并不否认主体的信念、期望等心理内容对行为的解释作用,但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就是意向解释是不是因果解释。本文尝试从因果观念入手,厘清目前西方心灵哲学对此问题研究的各种思路及问题所在,其研究趋势可归结为:第一,对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具备法则学特征的规律的要求逐渐被弱化;第二,因果关系在本体论上的实在地位逐步被弱化甚至消解。通过分析,最终表明解答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描述因果关系、属性、定律等概念的本体论图景及其关联。  相似文献   

3.
"中层性质",例如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特殊科学关涉的物的性质,是否具有因果力,向来是科学哲学中还原主义与反还原主义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为中层性质拥有自发的、不可还原的因果力辩护的论证当中,基于干预主义因果理论的稳健性论证,相较于传统论证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层性质的因果力来自于中层的因果共变的稳健性,因而独立于底层,进而能够回应因果排他问题。但进一步分析稳健性论证所提供的案例表明,事实上,稳健性所依赖的中层性质对底层性质的反馈性约束作用才是中层性质具有因果力的关键理由,然而该反馈性约束作用不普遍适用于所有的中层性质;换言之,并非所有中层性质都具有独特的因果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意志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对意志实现的神经基础的物理构成、行为模式与活动机制有了愈加透彻的理解。Wegner采用现象学策略,区分出经验意志现象和现象意志现象,基于这两种现象的耦合程度,提出显明因果理论,结果把有意识意志视为没有真实因果作用的解释性虚构,提出模块副现象论。大多哲学家把模块副现象论视为科学对自由意志的严重威胁。除了从技术上批判李贝特行动实验有数据幻觉误导之嫌外,他们更多地是通过对自由意志的概念剖析来否认其科学证据的合法性。Tim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特点阻碍了我们对自由意志的把握,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缺乏认识论切入的可能性,只能存在于纯形而上学思辨之中,也不适用于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行动的时间问题在当代行动理论中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它涉及到了该领域的众多重大问题,如行动的本体论问题、事件现、行动同一性问题等.该问题的提出和戴维森的立场是紧密联系的,由于戴维森坚持行动同一理论,这样,他就面临如何解释最初的行动和行动的结果存在时间差的问题.戴维森表明,只要我们理解了动词的因果力量,行动的时间问题将易于得到解释.实际上,反行动同一理论者所依据的莱布尼茨法则必定在莱方面是有限制的,即在结果发生之前,我们根据结果采谈论不同描述下的行动是否同一行动是没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正>自由意志源于脑电背景噪声人类可以不靠因果逻辑运算就能作出决策,尽管有时会决策错误。但自由选择的能力与对错无关,只是自由意志的体现。美国加州大学(UC)戴维斯分校心智与脑中心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的自由意志可能来源于脑电背景噪声的随机波动。该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杰西·柏格森解释说,"我们是如何独立于因果规律的制约而行事的?这表明脑中有一种随意的状态,能显著影响人们的意愿决策。"大脑有一个正常的"背景噪声"水平,是全脑波动的一种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还原式物理主义逐渐成为了当今关于心身问题的主流观点。在这一本体论框架内,虽然笛卡尔式的心理因果难题不复存在,但"心理因果何以可能"仍让人困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多数非还原物理主义者都接受物理领域的因果闭合性,从而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遭到了物理性质的排斥,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变得可疑,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果排斥问题"。通过考察可发现,"因果排斥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大多数非还原物理主义者将"原因"等同为了"充足条件"。如果采纳另一种因果理论——干预主义因果理论,那么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将不会遭到物理性质的排斥,心理性质从而可以成为行为的原因,"因果排斥问题"也有望被消解。  相似文献   

8.
关于"意志是否自由",洛克在《人类理解论》前后五个版本中给出了不同的回答,由此便引起了学界关于洛克"意志自由"思想的广泛争议。尽管洛克承认意志具有暂停能力因而是自由的,但他并未给出详细解释。本文从洛克自由、意志的概念入手分析"意志自由"问题,并试图从当代心灵哲学中的"施动者"和"一阶欲望与二阶动机的关系"等角度对洛克"意志何以自由"的问题给出一种解释,以期贯通洛克"意志自由"问题的内核,即自由的双向选择性。正是由于"意志自由",自然法才能为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应对非因果解释的三条路径,即因果还原主义、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在反驳还原主义和一元主义基础上,本文支持科学解释的多元主义。本文支持解释的多元主义有如下三点理由:第一,因果还原主义和一元主义的观点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第二,无法对“斑杂的世界”中的现象进行统一的解释。第三,坚持解释的多元主义可以使科学解释变得更自然、更合理。根据本文的解释的多元主义:1.科学解释可以被分成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因果意识起源于高层次生命体的演化,先于任何科学以及理论知识产生,但非因果意识则在科学以及理论知识之后诞生。2.需用语用学的视角看待究竟选取哪种解释理论更合理的问题。究竟选取哪种解释,除了语境之外,也依赖于解释者的旨趣、观点和态度等因素。3.针对某一现象,当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产生冲突时,非因果解释具有优先性。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解正被两种理论———进化心理学和经济学模型所扭曲。进化论者用基因来解释人类的根本需求是什么,经济学家则用理性效用原则来说明人们如何行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哲学家杜普雷(JohnDupre)认为从科学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人性,不仅过于简单教条,而且会产生危险的后果。他主张从多元化视角来理解人的本性和各种行为,认为人是在非决定论的世界中具有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知觉二元论与自由意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论文"知觉二元论:二元化的另一种方式"中所表述的知觉二元论为基础,来讨论意识研究中所面临的若干问题,如意识的起源和突现,自我意识与精神事件的关系,心灵存在的判别标准,他心问题,特别是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等问题。笔者认为,非决定论并不是自由意志的前提条件,化解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表面冲突是康德为我们设定的一个哲学理想。自由意志与主体知识的缺乏和心灵事件的内在知觉有关。单纯从外在主义的观点来看,自由意志是一个内在的幻象;然而人的内在知觉是真实存在的,从内在主义的观点来看我肯定能感觉到我的决断与行动能改变外在世界中事物进程并为此负责,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12.
萨尔蒙提出科学说明是要提供"因果机制".在他看来,因果性是优先的,有了因果才有说明,而且他认为有些因果是可以不需要定律的,所以因果也比定律更为基本.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对萨尔蒙的观点进行反驳:(1)萨尔蒙用"记号传递"作为区分因果过程和虚假过程的条件,可能绕不开因果概念,会有循环定义的问题.(2)萨尔蒙承认单一因果,但是单一因果只有在我们对科学定律有所认识才能予以辨别.(3)因果性可以表达为定律形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定律都可以表达为因果,例如量子力学中的全同粒子的关联可以表现为定律形式,但两者之间并没超距的因果作用.(4)萨尔蒙认为科学说明应该是本体论,但是科学说明作为人的活动应该是认识论.即便从本体论可能是萨尔蒙所谓"从下至上式",但是从认识论上,科学说明应该是"从上至下式".  相似文献   

13.
人类是否能够以及怎样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自由意志是否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存在?现代神经科学的实验结果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兼容论、自由论与消除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自由意志问题的阐释与解答作出新的尝试。自由意志问题争论的核心是:相容性问题和意义问题;可理解性问题和存在问题。在确定性的世界里,也许的确不存在客观的选择自由,但是并不能排除自由的主观性。客观世界中的"随机"和主观世界中的"自由"是不同的概念。无论是否相信存在自由意志,我们都必须提出一个超越目前所拥有的概念框架以重新统合心灵与物理的因果法则。  相似文献   

14.
当代心灵哲学与行动哲学诸多核心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戴维森提出的"行动的理由就是其原因"这一命题。围绕该命题产生了大量辩护与反驳,其中一种被称作"逻辑关联论证"的反驳包含着一些尚未得到充分讨论的直观洞见。本文首先梳理和重构了戴维森对该论证的回应,以便将戴维森的真实观点与某些(可能既来自反对者也来自支持者的)简化与误读剥离开;其次试图重新解释逻辑关联论证,并据此对真实的戴维森因果论做出反驳,论证理由不是行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概率与因果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是现代归纳逻辑应用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朴素概率因果理论的兴起基于这样一种直观,即原因增加其结果发生的概率,但这种直观面临诸多反例与质疑。近来不少学者从过程连接和概率增加以及将这两种视角综合起来回应这些质疑,然而,这些新方案本身也面临问题,且不同程度地忽略因果远距作用和不在场因果等情形。我们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比较研究现有的解决路径,建构出一种新概念"构成正生发"作为断定因果的本质要素,并利用"E-lwl"来刻画因果路径的结构特征,进而提出一种新的刻画方式。这种新方式不仅能处理朴素直观面临的问题,而且能为那些被忽视的因果情形提供一种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6.
尼安德的"传递论证"中有两个不合理之处:第一,把个体性状出现的遗传学原因扩展为个体性状出现的所有原因,从而把完全因果解释理解成了对个体性状的历史解释;第二,要求对个体性状的解释包括对"原因的原因"的无休止上溯,从而把完全因果解释理解成了终极解释。索伯尔在回应尼安德时只是强调了遗传机制与选择机制属于两种不同的因果路径,没有指出尼安德对科学解释的错误理解,这就不能完全排除选择机制对个体性状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围绕视觉经验之谜,传统知觉观与生成知觉观的争论焦点在于,个体与环境的感觉运动交互作用是对知觉经验的内容起因果作用,还是构成作用。阿瓦·诺伊的感觉运动理论采取生成的知觉观,认为知觉的本质是对"感觉运动知识"的运用,知觉与行动相互依赖,离开行动无法产生正常的知觉经验,并以"经验盲"作为重要经验证据。但是,感觉运动理论对"经验盲"的构成性假设解释(COH)并没有优越于传统知觉观给出的因果性假设(CAH),也没有排除掉感觉损伤的可能性。"经验盲"的案例并不能作为感觉运动理论的充分证据。结合对行动概念的梳理可以进一步发现,感觉运动理论并未对传统的知觉观构成实质挑战。  相似文献   

18.
外在主义关于心理内容由对象和环境所决定、是存在的反映的观点尽管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在解释行为时却碰到了所谓的"因果作用的外在主义难题"。化解这一难题已成了心灵哲学中的前沿研究课题。德雷斯基以信息语义学为基础的关于心理内容因果作用的理论是多种竞争理论中的一种。由于它既有对心理内容发挥因果作用的可能性根据、条件以及具体行使方式的探讨,有对外在主义的副现象论威胁的化解,同时又有对内容因果相关性的方式的形而上学分析,因此既有心灵哲学的意义,有深化意识能动作用研究的价值,同时具有推进形而上学因果学说向深度发展的一般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然类本质主义与HPC理论都假定某种"基础"在自然类的认知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种基础即"本质"和"因果自我平衡机制",但无论是"本质"还是"机制"都存在各自的问题。最近兴起的稳定属性簇理论(SPC)主张在定义自然类以及解释自然类的认知价值过程中放弃"本质"或"机制"等基础的作用,仅仅关注属性簇的稳定性,进而试图提供自然类的一种更具统一性的因果解释。然而,自然类的SPC理论并不能真正避免某种"基础",还会面临其他困难。通过对传统本质的倾向性解读,自然类本质主义至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与进化论相容,由此可以规避形形色色的自然类非本质主义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20.
塞尔提出了名称的意向性解释,他反对将指称的获得归因于外部传递链条的因果命名理论,认为名称获得指称依赖于意向内容,以此发展了名称的描述理论。在意向性名称理论中,网络和背景具有关键作用,并且显示出较之语境分析方法更强的解释力。更需要注意的是,和名称相联系的意向内容不仅能帮助主体获得指称,而且能够扩展主体的意向网络和背景,实现自我纠错、更新和增长,有利于主体的进一步思想和行动,从而具有比获得指称更重要的实践推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