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认为李约琴难题是一个问题集,任何拆解它的解答都是不合理的。它表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蕴涵着十分重要的关于科学观,科学史观和科学史研究方法论的理论问题。对于它的解答应该从广阔的中西社会文化语境的比较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2.
发展伦理学视角的传统技术观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技术哲学关于技术问题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体现了不同层面上对技术观的反思.从根本上说,技术观的反思和批判应该遵循发展伦理学的解释原则,因为发展伦理学的尺度才是技术观批判的应有的尺度,也是解决技术如何发展问题的根本尺度.  相似文献   

3.
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决定论”吗?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是社会制约的技术决定论,从马克思主义技术决定论出发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决定论与经济决定论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索知识文明和创新意识的本质关联.今天,随着高技术日渐在社会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时代正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过渡.同时,创新意识已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知识文明和创新意识同步形成和发展,并非偶然,两者本质关联的纽带是知识观念之更新.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观:自律观和创新观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自律观和创新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本文指出,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的无限性即绝对性和资源环境支持的有限性即相对性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对人类不合理的行为进行自律,二是人类要进行积极的创新。这样,从发展现的角度分析,可持续发展观其实包含着两个关键的内容:自律观和创新观,换言之,可持续发展观是自律观和创新观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难题与社会文化语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李约瑟难题是一个问题集 ,任何拆解它的解答都是不合理的。它表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 ,蕴涵着十分重要的关于科学观、科学史观和科学史研究方法论的理论问题。对于它的解答应该从广阔的中西社会文化语境的比较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7.
自然科学界近年来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研究意识问题的"文艺复兴"运动.物理学、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科学范式的约束与启发,使当前意识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及问题类型发生了许多显著的变化,呈现出了对意识解释的不同水平、层次与性质.蓬勃发展中的意识科学研究也面临着不少困境,需要进一步确立适合于意识研究的新的科学现,提高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这两大基本向度的整合水平,加强对关键性的基础问题研究的理论力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用科学方法研究意识所做的工作,及其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哲学概念上的贫乏.当代英美心灵哲学的主流是各种版本的一元物理还原论,二元论发展明显不足.中国传统道家哲学为新的知觉二元论提供了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新的二元论既与科学的基本成就相一致,又能证明人类精神及其价值的实在性;既能解答科学家关于心脑本体关系问题的疑惑,还能帮助他们对脑科学中的大量复杂发现提供诠释.攻克意识奥秘将需要哲学和科学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21世纪人类在哲学、科学、艺术、社会领域的相应进展以及隐缠序实观是怎样适合于人类意识发展需要的。  相似文献   

10.
知识论中普遍认为,知识与运气是不兼容的,这形成了"反运气直觉".在反运气的知识论工作陷入僵局时,知识论学者开始认识到研究运气的本质问题所具有的理论价值.主流的观点有运气的概率观、模态观和控制观.对于运气事件而言,概率观的低概率条件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模态观的缺乏反事实稳健性的条件是必要不充分的,而只有运气的控制观通过...  相似文献   

11.
意识“难问题”的本质及其深层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难问题"充分说明了现象意识,即我们心理生活主观的、定性的维度。它要求我们解释带有主观性和定性的状态为什么以及如何存在。一般来说,尽管认知神经科学在意识问题的解释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却不能充当意识"难问题"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查尔莫斯正是立足于这一认识论困境,提出了以信息为基础的意识的非还原解释方案,以此为迎合"难问题"的解释性挑战提供了适当理由;同时着眼于此,我们可以揭示出意识"难问题"的深层次问题。然而,要想阐释这样一个更大的难题,其间必然会面临现象概念策略与表征主义的质疑。  相似文献   

12.
An evolutionary point of view is proposed to make more appropriate distinctions between experience, awareness and consciousness. Experience can be defined as a characteristic linked closely to specific pattern matching, a characteristic already apparent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t least. Awarenes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pecial experience of one or more central, final modules in the animal neuronal brain. Awareness is what experience is to animals.Finally, consciousness could be defined as reflexive awareness. The ability for reflexive awareness is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animal and human awareness and depends upon the availability of a separate frame of reference, as provided by symbolic language. As such, words have made reflexive awareness – a specific and infrequent form of awareness – possible. Conciousness might be defined as the experience evoked by considering, i.e. thinking about experiences themselves.If there is a hard problem of explaining consciousness, than this actually must be considered as the hard problem already met when trying to explain basic experience, since its nature remains elusive.  相似文献   

13.
人工意识是否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脑是否可能有意识?问及这一问题,其目的不是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事实上,全球的实验室在探寻计算机意识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本文只是提供一种分析的视角,试图理解作为意识活动本质的诸种特性,正是后者在主动与被动之间划出一条分明的界线,人和机器的许多差别在这里找到了解释的根据;也正是它们构成了人工意识赖以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发展是为了人"和"以人为本"的命题是传统人道主义的命题,它不能解决我们的时代提出来的新问题.我们的时代需要一种新人道主义.它提出来的问题是"人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这正是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新人道主义实现了从"个人本位"到"类本位"、从"绝对主体意识"到"有限主体意识"、从"享乐意识"到"生存意识"、从"现世主义意识"到"未来意识"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5.
生态意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存在,特别是基于生态存在的生态实践活动及其实践活动的生态化。从生态哲学维度审视,生态意识表征从传统意识遮蔽自然向现代意识彰显生境的时代转换,其深层实质乃是关于人们的生态存在的观念反映。不是人们的生态意识决定人们的生态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生态存在决定人们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自然主义的背景下,追问"我是什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当前自然主义在个人本体论问题上的可选方案主要有虚无主义、动物主义、构成主义以及四维论。其中,动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自然主义框架去把握和解决人格同一性问题。不过,这种专注于处理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动物主义是不完整的,因而在人格同一性问题上容易受到传统心理连续性标准的挑战。一种完整的动物主义应当包含一种适当的自我模型并在意识问题上承诺了某种一般性的立场,换句话说,应当是自然主义整体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科技时代的人性自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时代,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都离不开科技,科技甚至成为使一切问题都成为问题的总问题,特别是人性这个人们一直都在进行自我关注和探索的古老问题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显得格外醒目.我们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实践深入研究现代科技与人性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包括人性异化的科技根源和科技异化的人性根源,以及人类走出这种双重异化困境的途径,进而获得深刻的人性自觉,重塑科技,重建文明.  相似文献   

18.
拉姆齐测验描述了人们决定接受p后,是不是接受q,从而对他的其它信念作最小修正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后,学界对这种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两种:简单的拉姆齐测验和精致的拉姆齐测验。在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这两种解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拉姆齐测验的新的逻辑解释思路。  相似文献   

19.
模态知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证成或知道那些仅仅属于可能性(mere possibility)的宣称,与那些既非逻辑亦非数学的必然性宣称?"对于这个问题,威廉姆森论证并主张:由于每一类的模态宣称都逻辑上等价于某一类的反事实条件句宣称,因而日常透过"想象模拟"去评估反事实条件句的认知能力也就给了我们认知形而上学模态性的能力。威廉姆森并且认为,有些这样得来的反事实条件句知识和模态知识,既非先验,亦非后验,应被归属为第三类的"椅验知识"(armchair thinking)。作者们认为威廉姆森的理论虽大体上可信,但仍至少有九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