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基于串联型直流功率单元(DC module)电路的光伏发电系统,讨论了采用单端反激变换器实现的DC module电路。由于反激变换器用于升压变换时变压器原边电流较大,当并联使用时效率较低,为了减小DC module电路升压压力,提高每组变换器能量传输效率,采用串联形式的DC module电路,且每组DC module电路使用独立的最大功率追踪算法,由此组成的光伏发电系统提高了DC module电路的升压效率,且可以实现每块光伏电池板的最大功率点跟踪,解决了不同光照(阴影)、不同规格以及不同朝向等因...  相似文献   

2.
对有源箝位正激变换器的电路拓扑、运行模式、参数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说明该电路拓扑能有效降低主开关管电压应力,实现零电压开关,还可实现变压器铁芯的磁复位.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多输出开关变换器最大可调占空比小及辅助输出精度和效率低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双RCD和饱和电抗器的双管正激变换器控制方案。该方案中,双RCD箝位电路可有效提升变换器主输出的最大可调占空比至0.75左右;以饱和电抗器为核心的闭环控制电路可实现辅助输出的精度和效率双提升。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高频正激变换器中变压器磁通的可靠复位,减小开关损耗,改善电磁干扰(EMI)噪声的影响,可以采用有源缓冲、RCD缓冲和谐振变换器等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鉴于此,提出了一种采用倍流整流的无源无损正激变换器,这种电路不需要额外的开关和控制电路,可以实现高频变压器磁通的可靠复位,而且它不包含有损元件.与前面几种方法相比,这种电路有较高的可靠性,具有更高的性能价格比.并详细分析了主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给出了关键参数设计准则.仿真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在50kHz交叉联正激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工作频率难以提高的基础上,研究了kHz并联正激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新的控制方案,直流变换器改为20个200kHz正激变换器并联工作,通过一定的控制形成200kHz的直流脉冲电压,逆变器以100kHz的采样频率有限单极性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可行,功率管的开关频率提高,开关损耗下降,该方案有助于减小变换器的成本,体积和重量,改善变换器输出特性。  相似文献   

6.
朱念 《科技信息》2013,(8):248-248
现如今,高电压输入的DC-DC直流变换器在开关电源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要求其输入的高电压与输出的高精度。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交错并联双管正激变换器的零电压转换(ZVT)软开关技术,并应用于总电路中实现开关管的软开关。最后,应用MATLAB仿真软件对零电压转换的交错并联双管正激变换器进行了仿真实验,在仿真中不断优化电路参数,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UPS充电器为研究对象,分析几种拓扑结构的特点,提出高边有源钳位反激变换器。针对反激变换器效率低,开关管电压应力大的问题,通过对有源钳位反激变换器的等效分析,建立了控制系统模型并设计主电路参数,进而研制出样机验证设计准确性.试验表明有源钳位反激变换器不但提高了电源效率,而且开关管实现零电压开关。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低频方波输出的零电压DC/AC变换器,它结合了Buck DC/DC变换器和半桥DC/AC变换器的特点,合二为一,负载侧输出为低频方波信号.在低频正负半波期间,电路工作在ZVRT-BUCK变换器模式,两个开关管互为主开关管和辅助开关管.详细分析了它的工作原理和软开关情况,由于采用了ZVRT技术,两个开关管均实现了零电压通断,提高了电路效率.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大功率高效率无源谐振软开关Boost DC-DC变换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无源谐振软开关Boost DC—DC变换器拓扑,并重点分析了该拓扑结构的7个工作模态和工作波形。通过在常规的Boost电路中增加少量L,C,D器件,使主功率开关管和功率二极管工作在谐振软开关状态,提高了效率和可靠性。用软件Pspice对该电路拓扑进行了仿真,并通过实验得到了基于该电路拓扑研制的90kW DC—DC变换器的主功率器件开关波形。该变换器已经成功地应用在中国第1辆燃料电池城市客车中,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传统储能设备的功率密度以及转换效率低,在很大程度限制了电动汽车的操控性和续航性能,提出一种磁集成结构的DC/DC变换器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混合储能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加入二阶贝塞尔低通滤波器,配合磁集成结构本身的滤波性能,结合混合储能系统的优越性可以显著提高电动汽车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磁集成技术可以减小变换器整体体积和降低变换器磁芯损耗。蓄电池与超级电容构成的混合储能系统具有高容量储能、快速响应、回收制动能量的特点;该混合储能系统能够优化电能质量,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时间和加速时所需能量,在传统的驾驶周期内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随着输出的变化会有很大改变,对燃料电池电动车的运行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燃料电池本身特性和驱动系统的研究,提出考虑燃料电池本身效率的整体效率优化控制,在满足负载需要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电机励磁电流和直流变换器的占空比使得整个电驱动系统的运行效率最高。为此,建立了电驱动系统的稳态损耗模型,并通过仿真和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损耗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损耗随励磁电流和占空比的改变而改变,从而验证了该文提出的优化效率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电动汽车用直-直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燃料电池汽车 (FCV)的特殊应用场合 ,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转换效率高的直 -直 (DC/DC)变换器拓扑 ,针对其特性及应用控制要求 ,提出一种旨在完成功率流分配的基本控制方法 ,并给出了仿真结果 .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氢燃料电池输出特性软,输出电压低,动态响应慢等问题,采用移相全桥直流变换器作为前级功率变换器,构建变换器的状态空间模型,确定电流型变换器主电路参数和关键控制参数设计准则,完成氢燃料电池功率变换器的设计,搭建船舶氢储电力推进系统的仿真平台。仿真结果表明,该功率变换器实现了升压和稳压的功能,使氢燃料电池工作在最佳工作点。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双端正激式开关电源设计方案 ,有效地避免了上下桥臂易于出现的直通短路问题 ,使开关电源的可靠性大为提高。而且其输入电压可以很高 ,输出直流电源容量大、组数多 ,尤其适用于具有高压直流侧的大功率电力电子系统。同时还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磁通维持控制设计方案 ,很好地解决了双端正激式DC/DC变换器普遍存在的磁通维持阶段不理想的问题 ,特别适合于直流输入电压高、高频变压器变比大的情况。对主电路、控制及自举等回路的结构原理进行了分析 ,利用仿真波形以及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了某型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电气系统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包括燃料电池、超级电容、电机、变频器和DC/DC转换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参数匹配、功能实现以及安装位置,设计了整车电气系统的线束布置。通过合理匹配和布置,车辆线束得以简化,整车质量得到合理分布,从而提高了行车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DC-DC变换器在某些特殊参数下,其工作行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由稳态发展成混沌态,输出特性呈恶化趋势.以PWM型BUCK变换器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不同电路参数下的输出信号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识别DC-DC变换器的混沌行为,首先对DC/DC变换器的输出信号进行特征值的提取,并提出了改进学习算法,加快收敛速度.最终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一种适用于中高压开关电源的新型双端正激式DC/DC变换器电路拓扑,分析其所构成的开关电源主电路及控制、自启动等回路的结构原理,针对其适用于变频器等直流高电压输入和高变压器变比场合所必需解决的励磁磁势维持及续流等特殊问题,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磁通维持续流控制方法。仿真及实验的结果证实了本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用DC/DC变换器拓扑主要是隔离型Boost变换器,其效率、增益和输入电流纹波都有一定瓶颈.为此,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带输出谐振倍压的双电感隔离型Boost变换器,变换器的输入侧采用双电感结构,输出侧采用谐振倍压结构实现了整流二极管的零电流关断.相比于传统的隔离型Boost变换器,所提出的拓扑的具有更小的输入电流纹波,同时变换器增益提高了1倍.给出了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波形并进行了详细的模态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变换器的增益特性和输入电流纹波分析并给出了一种可行的变换器设计方法.最后研制了1台500 W的样机,满载效率为96.5%,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拓扑的可行性和高效率功率变换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电力驱动系统中电池和电机的优化匹配控制,针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力驱动系统在放电时的工作特性,以镍氢电池和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为研究对象,在电池、电机性能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驱动工况下的电池放电效率和电机效率数值模型,得到了电力驱动系统最佳效率和电机输出转矩的数学表达式。提出了提高电力驱动系统工作效率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方法可有效提高电力驱动系统的工作效率,实现了整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优化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