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宏军 《科技知识动漫》2007,(12X):93-93,95
宋代学者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是求解的前提,创新的钥匙,探究的灵魂,思维的开始。学生能在课堂上质疑问难,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可纵观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环节”的安排,存在着多种误区,如何走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环节”的误区,充分发挥“质疑环节”的作用与效益是文章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杨振宇先生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而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所以,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提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学贵有疑。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这是因为: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然而在目前很多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体学习自由,没有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时间,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主动精神,自主意识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减少,针对性,实效性增强。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  相似文献   

3.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主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主导”,很大程度上靠质疑问难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4.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说:“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甚至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生命的源泉。目前学校学习普遍存在情况是学生只学习怎样回答问题。可是,学会提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和性质。“质疑”应成为数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5.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教育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包括创造性形象、直觉能力、洞察能力、预测能力和捕捉机遇的能力等。现在我结合政治课教学的现状谈谈任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设疑启迪,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浓厚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著名教育家陆九渊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新思维的兴趣是从问题情  相似文献   

6.
张传毅 《海峡科学》2007,(9):102-103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确,质疑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创造力。质疑的过程,是分析、推理、综合的过程,是思维激扬飞舞的过程。因而,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鼓励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质疑”,让人听了不由得感觉这只是教师为求课堂答题参与率高、气氛活跃的手段而已。下面点击几例并进行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则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质疑并非简单的单一作风,它融多项素质培养于一身。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并积极为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围绕质疑,展开讨论,把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导入活动状态,以激发其想象思维与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9.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激疑的方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将那些容易产生思维矛盾的问题,提到学生面前,这些问题,往往是在同一个问题中包含有两种不同的结论,它们的推导似乎都逻辑严密,论据充足,但结论又互不相容,有矛盾,有分歧,或根本对立.比较中,必然产生疑问,谁是谁非?在没有得到鉴别澄清之前,学生感到混淆不清,左右为难,思维处于矛盾状态,这时必然要想尽办法从矛盾状态中摆脱出来,从而迫切解决思维矛盾的需要.从心理学来看,激疑引起焦虑,适度焦虑便产生动力.灵活运用激疑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课堂注…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知识。但是,常常有一些同学在阅读后,对这些知识点的关联程度和差异,知道不多,在阅读过程中无法提出问题,这种情况往往与这些同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弱有关。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在开始时就让同学们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都提出来,并且要他们牢牢记住“思必在疑”这个规律,无论哪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都有共同解答的权利。只有具备良好的环境,才能让同学们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无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1.
杜艳娟 《科技信息》2012,(26):322-322
古人云:"学则思疑,学贵善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疑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  相似文献   

1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自古以来,教育家们无不注重“问题设计”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问题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结;问题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问题设计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前提;研究课堂有效问题设计是实施问题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问题设计的起点、过程策略、问题呈现形式的角度浅析初中化学课堂有效问题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崔新吉 《科技信息》2010,(11):294-294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疑”之重要。在课堂上,如能教会学生真正抓住文章的疑点,“援疑质理”,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探求的局面.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问境,即问题情境,就是教师设计一两个中心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情境。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观摩过一些全国特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钻研过一些全国著名语文教师的教学案例,发现他们的教学皆善于创设问境,往往一问激起千层浪,使课堂焕发出活力的精彩。  相似文献   

15.
季建云 《科技信息》2008,(22):273-273
背景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且需要解决而引起的.许多年来,我们教师往往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往往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外国教育学家也说过:“中国的学生最大的缺憾是不会提问.”不会提问就没有创造,没有提问就没有创新.而时下新课程的实施,对学习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其主张的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只有敢问、爱问、善问,才会深入探究.那么,怎样才能使新课堂成为充满问题探索的“研究室”呢?以下是一节“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教学实例中学生学习片断的情景描述,我想通过对课例的简析,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学贵质疑,是我国历代先贤十分强调的治学方法。孔夫子主张“每事问”,韩愈提倡“再思”,都倡导有疑而问,多动脑筋的积极治学态度。孟子认为“尽读书不如无书”,批判了一味读死书的僵化模式。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则主张“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学贵质疑”是以科学批判为依据的,质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只有师承而无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样科学就停滞了。疑问的产生本身就是研究的开始,是创新的  相似文献   

17.
“六心”,就是信心、决心、恒心、专心、“疑”心、虚心。信心是学有所成的重要条件;有了决心,努力奋斗,才可能实现理想;坚持不懈的恒心。又是实现决心的重要保证;专心让你心无旁骛。一心扑在学习上,使你学有效率;“疑”心让你辨伪去妄,进发出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虚心让你博采众长,丰富自己。  相似文献   

18.
激凝的艺术     
激疑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使之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语.按朱熹的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科学上很多重大进展和发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进的.  相似文献   

19.
牛志玲 《科技信息》2009,(14):273-273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只要在一个人面前摆出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他的思维必然会活跃起来,注意力必然会高度集中。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思之始。学生有疑问才会去思考问题,寻觅答案,以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提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把设疑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来抓,在课堂上教师如能巧设疑点,善设疑难,创造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设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形成一种内在的需要和渴望,从而去主动地探索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