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故障树模型的燃料电池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全性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重要指标,而燃料电池最大的安全问题是质子交换膜超压破裂造成火灾或爆炸。实验构建了5 kW氢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用故障树方法对电池堆系统发生膜破裂造成火灾或爆炸等事故进行了概率评价,质子交换膜超压破裂氢气体积分数达到4.1%发生氢气火灾或爆炸的频率是4.744×1-0 6次/a,评价结果表明这个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完全满足此实验系统安全性要求。此结果可以作为论证燃料电池系统安全性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电池温度、氢气流量和空气流量对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影响.方法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HT-PEM燃料电池的伏安特性和交流阻抗,利用等效电路法分解得到HT-PEM燃料电池中的欧姆阻抗和法拉第阻抗,分析电池温度、氢气流量和空气流量对燃料电池的伏安特性、欧姆阻抗和法拉第阻抗的影响.结果电池温度、氢气流量和空气流量对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有一定影响,温度升高和增大气体流量能够一定程度地提高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HT-PEM燃料电池的性能不会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而一直增加.结论升高温度降低了燃料电池的欧姆阻抗和法拉第阻抗;氢气流量变化和空气流量变化对欧姆阻抗和法拉第阻抗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缩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启动过程中氢气/空气界面存在的时间并限制电堆启动电压,通过实验研究直接启动、启动前氢气吹扫时间以及启动辅助负载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影响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电堆启动时氢气吹扫阳极和启动辅助负载相结合的燃料系统启动控制策略。实验验证了该启动控制策略不仅能限制燃料电池启动时的高电压以及缩短燃料电池启动过程中电堆阳极侧氢气/空气界面的存在时间,还有利于提高单电池的电压均衡性,是一种有效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启动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电站系统的设计,根据华南理工大学50kW燃料电池电站的设计参数,计算了供气量,及空气和氢气加湿量,提出了一整套详细的包括供气系统,加湿系统,水热管理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在内的燃料电池电站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主开发的100 kW级燃料电池测试平台,对2款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极化特性曲线、电流密度以及单电池一致性等性能进行了测试,提出了一种评价单电池一致性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款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在上述性能指标上有较大差异;在车载使用条件下,工作压力较高的燃料电池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自呼吸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阴极侧湿度和温度耦合严重,且空气流量对湿度和温度影响不同,从而使得对电池输出电压的控制变得复杂.以氢气压力和提供阴极空气流量的风扇转速为影响因素,对相应的工作点集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风扇转速高于极值电压转速时,空气会带走更多的水分,从而使得质子交换膜逐渐干燥,阻抗增大,电池性能衰减;风扇转速低于极值电压转速时,空气流量带走的热量减少,使得阴极表面温度升高,阴极端相对湿度迅速减低,从而导致质子交换膜迅速干燥,电池性能衰减迅速.因此,每个工作点存在一个使电池电压最高的风扇转速值.  相似文献   

7.
操作参数对PEMFC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研究三通道蛇形非对称流场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运行温度、气体加湿温度、空气流量、H2流量以及燃料电池工作压力等操作参数对PEMF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料电池温度保持在333~343K,加湿温度与电池温度相同时,电池性能达到最佳状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O2的还原反应是影响整个燃料电池放电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工作压力为2.026×105Pa左右时电池的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8.
为了同时满足小功率燃料电池氢电混合动力场地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要求.研究了燃料电池和蓄电池的功率匹配最优化问题.对氢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铅酸蓄电池混合动力场地车动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进行选型.采用先进车辆模拟器(advanced vehicle simulator,ADVISOR)。在FTP和ECE_EUDC工况下对若干组燃料电池一铅酸蓄电池的匹配方案进行仿真分析.以满足车辆动力性为基本前提.对比分析每种匹配方案的燃料经济性.得到燃料电池氢电混合动力场地车燃料电池和蓄电池的最佳功率匹配方案:燃料电池功率为23kW.蓄电池功率为13kW.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在功率变化时热管理系统温度不稳定、进出口冷却液温差大等问题,使用LMS AMESim仿真软件,以30 k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为基础,考虑整车的功率变化和驾驶员需求等因素,建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模型。使用燃料电池发动机标定工况来分析热管理系统各个部件的冷却液温度和压力情况;采用新欧洲驾驶循环(NEDC)工况进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热管理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热管理系统可以在NEDC工况下保持温度稳定,进出口冷却液最高温差约为5.6℃,可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管理试验研究及测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空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部反应状态是影响电池输出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通过研制空冷燃料电池反应状态的原位测试装置,实现电池温度和电流密度的实时测量,揭示氢气出口脉排间隔、氢气入口气压和阴极风速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空冷电池中温度和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平均电流密度为500 mA/cm2时,电池内温度极差达到20℃,电流密度极差达到400 mA/cm2.氢气出口脉排间隔越短、入口气压越大,氢气出口区域性能越好,分布均匀性越好,电流密度波动也越小,输出稳定性提高.如果阴极风速过低,电池局部温度高,温度分布均匀性降低;风速过高则导致生成水被吹走,质子膜含水量下降,电流密度分布均匀性变差.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多维数据模型与关系数据模型之间的双向数据系统查询、数据清洗、数据转换、实现集中和分发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等问题,通过对概念格的相关研究,将全局数据挖掘与局部数据挖掘相结合,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局部信息的全局概念格的数据挖掘算法,并将挖掘过程分解为ETL(Extraction-Transformation-Loading)动作,结合ETL处理工作流,实现并行分布式海量数据的时序挖掘。实验证明,该算法对增强数据加工能力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概念图在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概念图在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揭示和矫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3.
模糊形式概念分析与模糊概念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在许多应用领域中,大多数信息都是复杂的、不确定的,而传统的形式概念分析不能表达这些模糊的、不确定的信息问题,介绍了将Zadeh的模糊数学理论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相结合所形成的模糊形式概念分析理论.给出并证明了在模糊形式背景下对象集合及属性集合的一些结论.建立了在模糊形式背景下的模糊概念格并证明了该模糊概念格仍然是一个完备格.最后用实例说明了这种模糊概念格的构造方法.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确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实现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从概念的引入,对概念的认识以及概念的应用三个方面阐述了数学概念教学的步骤。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的概念教学方式,本文从概念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对数学概念的双重性、认知顺序、心理过程的分析,提出了数学概念在“做”中“学”,“学”中“用”,“用”中“通”,即从形成概念到应用深化概念,到最后概念网的形成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7.
概念格因其结构生动简洁地表明概念之间的泛化-例化关系,成为一种有效的数据挖掘工具.然而直接从形式背景中直接构造概念格的效率较低,为了提高概念格的构造效率,针对形式背景中的多个属性合并,给出了一种基于概念提升的概念格更新构造算法UCP.该算法充分利用了属性合并之前的概念格,仅对部分概念结点进行更新处理,从而提高了概念格的构造效率.最后,以恒星光谱数据作为形式背景,采用VC++6.0和Oracle9i为开发工具,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概念格的概念背景,在保持概念格中各概念外延不变的情况下,即保持概念背景的论域划分不变的情况下对概念格的属性集进行了约简,提出了概念格启发式属性约简算法,最后通过实例表明了该约简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探讨生命的不同层次,除了解脱道,人必须于六道中轮回不已,必然面对生死,因此对明白并掌握生死,淡化"我"执,展现"无我"的人生观,是生命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边缘概念的概念格生成算法.通过已求出的概念内涵及外延的交集和并集运算,分层构造概念格.和已有概念格的构造算法不同的是,本算法在求出边缘概念后就不再依赖于形式背景.该算法同时解决了跨层概念间的关系.最后结合实例说明了该算法的实现过程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