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该文介绍高校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定义和分类,分析目前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院应急管理工作的实践,对加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杨强 《科技促进发展》2015,11(1):119-124
目前,随着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日益增加,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机构,其独有的性质、任务及其所面对的非凡群体决定了其在事件的发生上具有若干独特的个性,本文以过程管理为理论基础,将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分为过程监控、过程响应、过程处置、过程反馈4个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构建了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同时提出强化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强化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引导和个人教育、强化高校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危机公关意识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目前还存在应急管理能力缺乏、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应急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与高校的改革发展不相适应。高校应从建立有效的预防体系入手,进一步完善事中应对机制,健全事后恢复机制,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预防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何媛媛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2):210-211,214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高校的应急事件频繁出现.认识、应急事件管理已成为高校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急事件预控管理是高校应急事件管理的关键.本文以应急事件管理理论为理论工具,侧重于探讨应急管理中的预控体系,展开对高校应急事件管理防预体系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构建和谐安全校园的角度,结合当前高校发展的特点,探索加强高校校园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和基本原则,并通过对现行高校校园应急管理现状的阐述,提出构建校园应急管理创新的途径,从而对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服务,降低校园突发事件发生概率,从而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影响学校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增多,校园的治安情况相应也变得更加复杂,面临的校园安全形势也更加严峻,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安全保卫工作是高校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师生与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在界定应急管理工作的内涵,解释提高高校应急能力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尝试对如何做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卢之兵 《科技资讯》2014,12(24):159-16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日益增多,给高校甚至社会的安全稳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特征、分类和原因,并提出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校应急管理的能力同高校安全稳定发展紧密关联,运用4R危机理论,从“缩减、预备、反应、恢复”四个方面对高校应急管理的策略进行探究分析,进一步完善高校应急管理的方法与机制,为促进高校安全稳定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2003年"非典"之后,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俨然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其中,关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念的理解就众说纷纭,没有统一。本文中,分别就风险、安全、危机等应急管理相关概念进行了整理,旨在为应急管理的概念建立一个理论体系。文章最后还对传统应急管理与现代应急管理进行了对比,将现代应急管理与传统应急管理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0.
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海英 《科技信息》2009,(31):J0124-J0124,J0120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破坏了高校校园的和谐与稳定。本文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从事前预防、事件的应急处理、事件的善后三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应急管理角度探讨地震应急信息的作用,并结合个体面对灾害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四个影响因素:灾害意识、灾时行为、灾害认知和社会支持,论述有效管理地震应急信息的关键技术对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护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科技减灾是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据调研、案例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科技减灾的现实情况;利用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提出了中国科技减灾基础建设、支撑资源、制度保障的发展路径。数据调研显示,中国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迅猛,对科技减灾的科研力度逐年增大。专业应急产品、医疗卫生产品、户外防护产品是最常见的科技减灾产品类别。除了将科技产品大量投放到防灾减灾实践中外,科学测度突发事件风险与应急管理能力是科技减灾有别于传统减灾的重要内容。风险认知、预警系统、能力评价、减缓技术的建设和完善是中国科技减灾的基础。环境资源、能源资源、经济资源、权力资源、智力资源是科技减灾的支撑资源。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科技支撑平台、提升科研机构整体水平,能够保障中国科技减灾在科技强国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突发事件严重威胁到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是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安全稳定的重大因素。通过分析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积极探索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包括预防机制、教育机制、信息沟通机制、保障机制、处理机制和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14.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矿井重大事故时有发生,事故发生后安全、迅速、有效的进行抢险救灾是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矿井重大灾害事故特点进行了分析,从事故前预防和事故后应急救援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套综合矿井事故隐患辨识(I)、矿井安全信息数据实时监测(M)、矿井通防可视化(V)、应急响应(E)、事后处理与恢复(R)五方面结合的"IMVER"应急救援决策模式,并进行了目标分析,为煤矿企业合理的、科学的进行安全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的农业应急管理设置有完整的应急管理机构体系,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完善,重视灾害的预防管理及应急教育,重视灾害应急中的社会参与。当前,我国的农业应急管理存在缺乏统一的综合性农业应急管理机构、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在农业应急管理方面需完善机构体系、运行机制与法律体系,增强预警能力、危机意识和救灾能力,建立应急管理风险评估机制,并发展民间非政府应急组织。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多发严重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急管理逐渐成为学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门领域。通过搜集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CSSCI期刊)相关文献数据,使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tatistical Analysis Toolkit for Informetrics,SATI)对1998~2019年国内应急管理研究热点、关键词和发表的刊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当前自然灾害的应对机制和基层社区的防灾减灾是应急管理领域的重点议题;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政府理念更新和大数据减灾成为学者们关注的新方向。未来应当注重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借鉴国外经验进而增加实证分析研究,以在应急管理领域内拓展更多的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非医学院校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实现了非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进一步将此类培训推广到社区和社会的各阶层,从而提高了普通民众的急救能力和整个社会的应急救护处理能力.方法:从重庆邮电大学2009级、2010级、2011级随机选取118名大学生,进行为期近2个月的应急救护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再对其培训前后应急救护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非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基本知识及实践技能缺乏,通过培训心肺复苏、出血救治、毒蛇咬伤处理、呼吸困难急救、骨折关节脱位、溺水救治、烧伤烫伤现场即时处理等项目,再与培训前分析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非医学院校大学生中开展应急救护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操作培训,其效果明显,满意度为100%;在高校开展此类培训,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具有投入成本少,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此类培训完全可以在全国高校大学生中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突发灾害事件越来越频繁,城市管理需要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在这种背景下,为确保城市的科学发展,亟需构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城市公共安全的应急能力。应急管理系统是一种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决策支持技术等综合集成的一种"人机系统"。这种系统可以使应急管理部门即时掌控重大危险源信息变化情况,加强宏观调控,并进行应急救援。以CPNtools为基础,对着色Petri网理论加以介绍,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典型的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通过对模型进行性能分析,找出系统建设中存在的的缺陷,从而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系统功能,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应急管理系统实际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回顾2009年全国大面积雪灾对江西省电网造成的巨大损失,分析了灾害的成因,并重点提出了电网应急管理平台建设的具体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