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太宇  杨辉明 《科技信息》2007,(23):220-220
西方国家高校道德教育的表现及基本特点,揭示了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的的本质,为我们研究、借鉴西方高校渗透式道德教育的理论、实践与经验教训,对于加强和改进构建我国和谐高校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华文文学语言的城市特征鲜明.多种语言的兼收并蓄,使新加坡华文文学语言洋溢着现代工商城市的气息,体现了南洋国际化都市海纳百川的特点.多样化的语言风格,使作品既有市井色彩,又有典雅凝炼的风韵.新加坡华文文学语言展现了当代新加坡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传统观念与现代性思维的冲突,表现了华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对早期(1819~1912年)新加坡华人族群的内部关系所进行的考察显示,方言、服饰等虽然是新加坡华人族群内部进行区别和认同的最明显表征符号,为华人族群帮权结构的塑造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工具”,但其并不能与所表征的群体建立唯一且确定的联系。新加坡华人族群内部特别是社会底层的互动充满了张力,密切的交流、接触和互动是新加坡华人族群内部关系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围绕着四大主题与四大流派而发展的,从“突出个人主义”、“强调主体意识”到“体现人本思想”,完成了由“以人为主”向“以人为本”的路径转换。如何认识和理解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与转向并加以借鉴和运用,对于丰富中国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光耀的政府观包括政府的目的、职能、组织原则及人员构成 ,是一个完备的体系。李光耀的政府观源于新加坡的实践和对古今中外特别当代西方政府成败得失的总结 ;同时 ,又进一步在实践中得到修正、完善 ,指导新加坡的政府活动 ,创造出新加坡的繁荣与辉煌。对于当前我国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其系统性、实践性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越洋再建家园———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研究》及《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 :本土情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同为探讨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但却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切入点 ,从而体现了对同一国家华人社会的两种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教育模式论、艾略特·突里尔等人的范式理论和卡洛·吉莉根的关爱理论是当代西方很有影响、很有特色的道德教育理论 ,这些德育理论对当代西方的学校德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确认识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以及这些理论与实践所面临的问题 ,对于加强我国的德育理论研究以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韩国、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特色与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雨  管宁 《洛阳大学学报》2006,21(1):119-122
韩国与美国在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巧妙地利用道德教育方式的隐蔽性,注重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侧重于通过道德教育实践、大众传媒和社会公共环境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吸收借鉴这些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关道德教育的各种探讨所具有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基于如此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国内相关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但是在如何吸收和借鉴国外道德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却有待深入,尤其对于西方道德教育代表人物之思  相似文献   

10.
俞兰 《科技资讯》2012,(31):239-239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充分表明了我国对于德育的重视。随着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通过研究西方国家的德育经验来开拓道德教育的理念与思路,对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体系,响应《纲要》的要求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这个想法,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的不同特点、目标、内容、形式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西方高校德育教育的特点对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启示,提出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关于学习借鉴新加坡高职教育成功经验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潘天华 《镇江高专学报》2006,19(4):10-12,16
新加坡高职教育特色鲜明,其立足本国实际构建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特别是营建有利于学生技能训练与应用的教学条件与环境、改革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的特色与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高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形式逻辑的性质和教学的内容 ,阐述了寓德育于形式逻辑教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及基本方法 ,构建了寓德育于形式逻辑教学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3.
培养道德情感:高校德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道德认知教育,忽略了道德情感的培养。通过论证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结合多年的高校德育实践经验,对如何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培养道德情感,增强德育实效性进行深入地探讨,这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的优秀德育传统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育教育方面,古代中国为今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形成了优秀的德育传统,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重视德育的优良传统;对德育过程的科学认识,对德育原则和方法的一系列精辟见解,继承这些优秀德育传统是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发展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加坡经验推进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职业教育实践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效.透过国际视野对其师资队伍建设所尝试的做法和积累的经验进行探究,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提出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构建有力的建设体系、彰显高职特色建设工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品德教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方法)、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教育。数学学科教学过程既是实现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数学教育的品德教育职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但其优越性在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中没有得到体现。本科生导师制度与师承制一脉相承,是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体制的一个有益的尝试和补充。在高等教育中大力推广和完善这一制度,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将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四国数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比较研究发现,数学教师培养模式已从封闭走向开放、由职业定向走向专业教育、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教育发展;课程结构从过于注重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并重,突出强调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教育空间从大学为本转向注重大学与中学的合作。比较而言,我国数学教师职前教育应重视在通识课程中提供广博宽厚的知识背景,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课程的配置与比例,加强高师课程内容、教育理论与中学数学教育实践的整合,突出高师课程的专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能力培养等特色,强化面向中学、服务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之一,它与依法治国既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必须坚持“以德育人”。要从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高度,进一步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大环境;以德育教材建设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导师制为机制,创建高校德育环境工程;强化道德建设重在实践的德育理念,在德育实践中不断优化德育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在法制建设过程中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典范,这与其所进行的法制教育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中、新两国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比较研究,分析二者的异同,寻找我国法制教育的不足,提出改进我国法制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