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繁,给人们的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造成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是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得我国水旱灾害呈现出多发且分布较广泛的特点,而独特阶梯状的地貌特征则是进一步加剧我国空间降水不均的主要原因,并使之呈现出“西北多干旱,南方多雨涝”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明代末年的崇祯时期是浙江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史料分析表明,①崇祯年间浙江省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崇祯中后期为浙江省的旱灾高发期;②水旱灾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旱灾和水灾的分布与地貌类型密切相关,山区、丘陵多旱灾,平原多水灾;③与同时期北方旱灾相比,浙江旱灾具有滞后现象,反映灾害与气候变化类似具有穿时性. 相似文献
3.
为丰富和拓展安徽乃至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研究领域,通过对皖江地区各府县志文献资料关于水旱灾害的记载,使用数据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明清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特征、变化趋势及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是水灾居多且呈频次不断上升的趋势;二是区域间水旱灾害存在不均衡性;三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交替性和长时段上的相对均衡性. 相似文献
4.
祝太文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22(6):85-89
本文对玉山县历史水旱灾害的概况进行了记述,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气候因素、地表环境等自然成因。希望能够从中找到其规律,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青弋江、水阳江流域的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给本流域的国民经济带来大损失。本文试图从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两方面着手剖析其成因,找出合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耿占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04-509
揭示清代关中地区水旱灾害发生规律及对社会经济等所产生的影响。采用历史文献的整理、分析及小波技术运用的方法进行研究。清代关中地区水涝灾害共发生131次,旱灾114次,水旱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水灾具有50年、140年周期变化,其中50年为水灾变化的主周期;旱灾具有30年、60~70年、150年周期变化,其中旱灾变化的主周期为150年;西安和渭南两地水旱灾害发生次数最多,其次为咸阳和宝鸡,铜川地区则最少;局部范围受灾、粮食歉收等为特征的二级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灾害的发生对人口、社会经济、社会道德、社会文化及社会矛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水旱灾害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旱灾害是影响山西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根据1990~1999年的灾情统计和数据分析,系统地研究了山西省水旱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旱灾的影响大过水灾。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水旱灾害频发,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目前吉林省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亟待加快水旱灾害的防御体系建设,实现中、小洪水可控制和利用,较大洪水安全行洪和过境,特大洪水能抗御和减少损失;一般旱情不成灾,中等旱情可控制,较大旱情少损失的目标。本文针对现有防洪减灾体系和防汛抗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水旱灾害的发生并非单纯的自然事件,区域性的特定致灾因子耦合形成了鄂东南区域水旱灾害孕灾的基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则是鄂东南低山丘陵区水旱灾害成灾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冷槽”和热脊”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东部(青藏高原以东)冬季形成低温的“冷槽”,而夏季形成高温的“热脊”冷槽、热脊形成的机制是不同时空尺度的环流和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冷槽、热脊的形成对中国东部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全球和中国降水、旱涝变化的检测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持续严重干旱和暴雨洪涝对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有明显影响,近些年来随着观测记录的加长和对更多的复杂气候模式和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的观察统计,对全球和中国的降水与旱涝变化评估和预估有了更深入研究,注意到20世纪全球和中国降水有多年代际波动,近几十年洪涝和干旱在局部地区频繁发生,如我国的长江流域多发生洪涝,华北地区持续干旱。预估21世纪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和全球变暖,全球和中国的降水将可能增加,尤以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强度增加明显,而中低纬度部分地区干旱日数将可能增加,应该引起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卫生等有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重庆城区近百余年来的旱涝变化,详细分析了重庆市干旱灾害、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形成以及发展的机制,在此基础上,从气候背景、环流特征、地形以及人文因素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重庆市旱涝灾害减灾防灾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了重庆市旱涝灾害的减灾防灾对策。 相似文献
13.
根据华南地区19#抖~1995年的粮食气象单产和降水量资料,利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了华南地区旱涝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计算了减产率。结果表明,夏涝和春涝对华南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最大,所造成的减产率均占粮食气象产量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区水旱灾害灾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端谦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6(3):234-240
本文根据鄱阳湖区的历史水旱灾害灾情等资料,分析了本区水旱灾害灾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湖区降水量、江湖洪水的相互作用和人为原因三大因素的影响,指出三峡工程建设将会减轻本区水灾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试析淮河洪涝灾害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栋 《科技导报(北京)》2005,23(9):14-16
淮河地处我国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陆海交互作用的3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是七大江河中洪涝灾害最频繁、灾情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究其原因有3大方面、9点内容。第一,与流域所处的特殊和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①天气上,致洪暴雨天气系统众多且组合十分复杂;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剧烈。②地形上,众多支流均在干流中游汇入,平原洼地占流域面积的60%,形成“关门淹”,难以下泄洪水和排除涝水。③土壤上,淮北平原和黄泛平原土壤土质紧密,水分不易下渗,最易发生涝渍。第二,与黄河661年之久的长期夺淮有着直接联系。④淮河不能直接入海,改流入江,下游地区水灾日益加重。⑤水系巨大变迁,原本统一的淮河划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且河系紊乱、河道淤废、排水不畅。⑥洪泽湖的逐渐淤积抬高和入湖河口段倒比降的形成,使中游河道下泄不畅。⑦淮河干流中下游河床比降小,甚至出现倒比降,洪水过程极其平缓。⑧黄泛区涝灾尤其突出。第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洪涝灾害。⑨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而水土流失淤积河道及人为设障,使得河道的行洪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旱涝灾害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明代以来有关资料研究,河北省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旱灾重于涝灾,旱灾是影响该省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造成旱涝灾害的因素以及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加剧了灾害的严重程度。为今后的防灾抗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80-1992年东北铁路水害资料,统计分析了东北铁路水害的一些特征,从三方面分析了水害成因,并做了趋势预测.对东北铁路防灾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引鸽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3):221-223
利用宝鸡30年(1971~2000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采用正态化Z指数变换和谐波分析方法对宝鸡降水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及时间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地区不同级别平涝出现的几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旱涝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周期性以及阶段性和群发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ZHU XiaYing HE JinHai WU ZhiWei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7,52(17):2420-2428
Although Meiyu rainfall has its in-phase spatial variability over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Valley (CHRV) in most years, it is distributed in some years like a seesaw to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when the precipitation tends to be nearly normal throughout the valley, which would inevitably increase difficulties of making short-term prediction of the rainfall. For this reason, EOF analysis is made on 15 related stations’ precipitation from June to July during 1951─2004, revealing that the EOF2 mode shows largely a north-south seesaw-like pattern, and thereby classifying Meiyu patterns into two types: "northern drought and southern flood (NDSF)" and "northern flood and southern drought (NFSD)". Afterwards,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ocean-atmospheric characteristics when these two anomalous types occured using the NCEP reanalysis (version 1) and the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STs (version 2).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NDSF years, the low-level frontal area and moisture convergence center lie more southward, accompanied by weaker subtropical summer mon- soon over East Asia, with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200 hPa South Asia High being more southward. Both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s are stronger than normal in preceding February; SST is higher off China during boreal winter and spring and the opposite happens in the NFSD years. Also, this seesaw-form Meiyu rainfall distribution might be affected to some degree by the previous ENSO event. 相似文献
20.
2006年重庆特大旱灾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国尺度和重庆局地尺度上分析了2006年重庆特大旱灾的灾情,在此基础上,从气候背景、环流特征、地形以及人文因素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高温干旱灾害是在全球变暖及重庆干旱易发期大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大气环流的异常是这次旱灾的主要原因,表现在副高偏北、偏西、偏强,青藏高压偏北、偏强,东亚阻高不明显,冷空气活动弱,台风的促进作用和水汽条件的不足,这些气候因子间相互作用、有机结合从动力和物质条件(水汽)两方面共同造成了高温干旱.地形和人文因素也促进了高温干旱,加剧了受灾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