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出于对陶渊明的倾慕,李纲应其意、和其韵,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李诗与陶诗的内容与艺术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李纲"和陶诗"并非被动的模拟蹈袭,而是审美主体的再创造,因此较之于陶诗存有许多新变之处:虽言"隐逸之志",但"出世"为虚,"入世"为实;不同于渊明反佛,而是以佛入诗,宣传佛家思想;艺术审美上少了渊明的自然,多了宋代诗歌时代特性与个人艺术追求自觉性影响下的人为,因此诗歌风格平淡自然与雄浑沉郁并举。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美学漾溢着一种强烈的超越意识.超越俗我,达到与自然本真的合一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在审美创作中所追求与向往的至高精神境界.而平居淡泊,以默为守,通过明净澄澈的心灵去辉映万有、神合于物,以吞饮阴阳会和的冲和之气,则是审美创作构思的起点.由此,遂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澄心”观. “澄心”,或谓“澄怀”,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主要是指进入审美创作构思之初,创作主体必须保持心灵的澄清和心怀的宁静.因此,可以说“澄心静怀”就是一种审美心怀,其实质是让审美创作主体的心灵超然于物外,进入一种和谐平静的心理状态,虚  相似文献   

3.
林启泉 《龙岩学院学报》2011,29(4):46-49,52
写意性是工笔画固有的审美特征,认识和理解工笔画的写意性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种精神,是工笔画艺术长期坚持的审美倾向和创作方式。在工笔画创作中以"意"为主导,注重以文脉、精神、情趣、品味对传统精神的感悟和现实生活的体验,实现工笔画的写意性。  相似文献   

4.
花奎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1):127-128,39
清初民窑青花的产生源自于中国画的美学精神,以崇尚墨色之美的"笔墨精神"为纲,具有中国画中的"天人合一"的儒家美学思想。但由于其创作形式中饱含工艺的成分,在表现手法上则比中国画多出一种"技"的层面的表达涵义,因而又带有"技进乎道"的道家审美创造。本文针对这两种传统哲学思想在清初青花山水中的体现方式,进行解构和分析,研究其美学精神气质中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以满足市民"趣味"为创作目的的"海派"文学,其精神传统在市民文学中绵延不绝,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领域努力对之进行批判与改造,这是基于对现实文化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国家的政治需要。虽说改造与批判简单粗暴,然而作为近代以来中国病态社会发育出的市民阶层文化的表征,以"海派"文学为精神传统的市民文学,其精神文化上缺乏独立与批判的现代意识,有着苟且和异化的局限也是无法回避的精神局限。  相似文献   

6.
"不平则鸣"与"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两大文学理论。作为诗文创作的指导思想,"不平则鸣"所强调的是对现实社会的描写反映,及对内在情感的抒发表达;"气盛言宜"则更加注重主体内在品德的培养,以及文辞章句的合宜呈现,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它既是"不平则鸣"的前期准备,又是"不平则鸣"后期实践的美学呈现。它着眼于韩愈力倡的"古道",通过对"不平则鸣"观与"气盛言宜"论审美创作追求之雄奇怪伟风格的观照,以求深刻地认识与把握其所折射出的文学特质及隐含其中的现实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拙"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着变化。以"拙"论书的思想体系经历了以妍为美、华质相半、拙多于巧、宁拙毋巧的过程,可将其分为萌动期、初始期、发展期、高潮期四个时期。不同时期对"拙"的不同理解,出现了不同的审美格调,也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和不同的创作风格。关于以"拙"论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书法批评的开展,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书法创作和书法实践。  相似文献   

8.
庄周认为人生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不断"体道""游物"的过程。"物"一词在庄学思想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庄子》一书"物"字出现约300余次。倘若以此为观测点,可以寻出庄周是通过以"不累于世"和"不靡于物"为审美之维,以"以道观物"和"万物一马"为形上审美之思,以"彼物皆化"和"与物同游"为通达审美之境的人生哲学智慧。选此视角旨在为理解庄周审美人生哲学提供一个参照,同时意在为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获得某种启示义。  相似文献   

9.
《诗经·国风》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据此,《毛诗序》和朱熹《诗集传》以女性为《诗经》的原创主体。基于女性在《国风》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国风》考察我国古代女性审美意识的相关问题。《论语·子罕》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表达了孔子对容貌之美的诱惑甚于德性之美的焦虑。《国风》作为女性创作且大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作品集,突出体现了女性的“好色”观。具体包括:清晰的“性别”及角色意识、以形貌之外形美和德性之内在美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标准、以真挚的情感为精神内核、因礼教约束而形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特征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晋代书法与唐代书法作为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两个高峰,在创作及审美追求上都各具特色.晋人书法呈现出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的美的境界;强调情理统一,崇尚刚柔相济、骨肉相称、骨势与韵味和谐统一的"中和"之美,以"尚韵"著称.唐代则推崇雄强肥硕、豪放飞动的阳刚之美,以"尚法"见长.而这种创作及审美的差异性,则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心理、时代风尚以及创作主体的情感好恶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正迈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艺术也进入了重新认识与重组的过程。当下艺术状态的观念更新与表现的多样使得传统工笔不得不思考与新创作空间寻求并存的问题,如何做到保留工笔本质而又能适应当代艺术的审美,并能确切表达艺术家的创作本意。这些问题必然会导致"新工笔"创作面临困难与挑战。而这些问题恰恰也指出了"新工笔"的发展趋势:突破材料界限,打破传统思维束缚,融合中西方审美文化,利用传统带动创新,突出观念的表现。当代艺术家将"观念"作为艺术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新工笔"即是借助"观念"这一形式,在艺术创作主题上关注当下的生存体验;在形式上展示着艺术家的人文思考。"新工笔"是艺术家的另一种世界观的呈现方式,另一种表达语言,其改变了传统工笔的固有创作思维,开拓了新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2.
刘国贞 《科技信息》2011,(25):115-116
"虚静"实为创作主体人生、社会态度的反映,对作家本真人格的涵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心地虚静,可以使创作主体陶冶出纯净无瑕的审美心胸;艺术家能够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万物;可以使艺术家净化掉阻碍自由创造的杂念和俗念。从根本上看,心地虚静,可以涵养创作主体淡泊宁静、高逸绝俗、纯朴自然的本真人格。  相似文献   

13.
"攀枝花诗群"作为一种地域诗歌现象,其命名和由来承载了地域风情、历史风尘和时代风貌,百里钢城、移民身份和攀西风物的熏染铸就了它"钢铁"激越、"乡愁"情怀、风物传奇等内涵特质,成为攀枝花这座移民城市的精神之光。而在转型背景下,新一代攀枝花诗人群体的创作心理转变,促使"攀枝花诗群"创作呈现出"大我"与"小我"的和谐共生、地理身份淡化、性别书写突显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和"是嵇康《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的核心。嵇康在批判儒家音乐教化思想、继承道家音乐自由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在自然之和的基础上,人们运用"和比"的方式创作出了和谐的乐音组合,又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和比"之音由此而生;人们在倾听和美之乐时,与之形成共鸣,内心情感便外在表现出来,同时,音乐亦在礼和乐的配合的潜移默化中达到了一定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15.
"龙山白云"名列"汀州八景"之首,明清时期受到众多文人的钟爱,产生了大量相关诗歌。"龙山白云"诗的创作与汀州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底蕴、职官人才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古汀州府治所在地长汀县地处武夷山南麓,多山,汀水自北向南,蜿蜒迤逦穿城而过,依山傍水的独特地理条件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造就的山水景观为"龙山白云"诗提供了江山之助;长汀建置"肇于晋太康","成于唐开元",悠久的历史,鼎盛的人文为"龙山白云"诗给予了人文之助;从创作主体而言,现存"龙山白云"诗的作者均工诗善文,且有相当功名职位,是为人才之助。  相似文献   

16.
徐小斌的小说《双鱼星座》以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传达了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意蕴。在现实与梦幻之间,小说主人公实现了对庸常人生状态的精神超越,同时,创作主体也于无意识中实现了对自己业已定型的创作命意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7.
平江不肖生在1923年开创中国现代武侠小说新局面之时,从"无稽"到"荒诞",他首创了"理之所无,事或有之"的"奇侠"观,遵循的是证伪主义的思维逻辑。在小说的形式结构上,以突出"奇"的特色为核心,自由穿行于幻想与现实之间。他的这种"奇侠"创作路向,不仅是奇幻武侠的创作方法,也极大地影响到他的现实武侠。"奇侠"的创作路向,对于认识今天的奇幻文学,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袁跃奇 《科技资讯》2011,(15):234-234
书法是通过对汉字的书写,借助汉字而创造出形象的创作艺术,而作为书法创作手段的书写则贯穿于于整个书法创作过程,既然书写是艺术创造,不仅要讲究书写的技能功夫也同时也要讲究创造的审美效果。书法艺术到底是该讲求"工"还是该追求"拙"?在书法艺术中",工"与"拙"究竟是对立的还是有有统一元素在里面,究竟哪种可以被称作更有价值的艺术形式,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由于文化及"色性"与"墨性"间易发冲突等原因,导致了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的"重墨轻色"。之后的将近一个世纪的"改良"浪潮中,"色"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出现了许多"色""墨"结合的新样式,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显在的问题。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则在某种程度的传统回归的基础上,对"色"与"墨"的关系采取了较为冷静与成熟的处理方式,但在色彩的情感空间与精神层面的表现上,尚存巨大空间,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老一辈动画艺术家基于传统历史、哲学与美学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应用于动画创作,从而在我国动画的民族化探索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梳理了这些影视动画作品中"表达与修辞"的表现与美学风格,并阐释了民族审美与民族文化对国产影视动画创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